最新详解—赵氏家谱(二)

    中华赵氏网 2011年7月12日 赵氏贴吧


25世祖:赵种(前374年――前350年在位,赵成侯)。元年,公子胜与他争位,为乱被平定。多次伐卫,攻取卫乡邑七十三与甄地。又与韩攻周,分周以为二。魏举兵伐赵,赵先败于蔺,再败于怀、浍。前364年后,秦三次攻魏,赵出兵救魏,又与韩攻秦。前359年,和韩、魏再分晋地。此后多次与魏、齐、宋、燕相会。前354年,魏惠王举兵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不久,魏归还邯郸。种生肃侯赵语。
26世祖:赵语(前349年――前326年在位,赵肃侯)。即位之初,公子范等相继争权,都被击败。前344年,攻齐,拔高唐。前339年,赵攻魏。前333年,以兵围魏黄城,不克。在北境筑长城。次年,齐、魏发兵伐赵,赵决黄河水灌敌军,齐、魏兵退去。前328年,赵疵率军与秦战于河西,被杀,秦军取赵地蔺、离石。立二十四年死。生武灵王赵雍。
27世祖:赵雍。(前325年――前299年在位,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子:赵惠文王(赵何)、平原君(赵胜),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
28世祖:赵何。赵武灵王惠后吴娃生(前298年――前266年在位) ,赵惠文王继位初以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赵惠文王4年,公元前295年,安阳君赵章勾结大臣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杀死了肥义。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了沙丘宫,杀死叛乱的安阳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赵惠文王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并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的供应。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秦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肥乡县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次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次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齐国衰败后,七国中除秦以外,比较强大的国家为赵。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

 

 

 

 

 


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何生赵孝成王赵丹。

29世祖:赵丹(前265年――前245年在位,孝成王)。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秦国攻打赵国,赵孝王不听赵奢夫人之谏,任用赵括为上将,与秦军战于长平。由于赵括死守教条,死搬硬套兵书, 又傲慢骄纵,认为秦军一击即溃,不听诸将劝告,结果导致长平之战失败,四十万赵军被葬送,赵括自己死于乱军。
30世祖:赵偃(前244年――前236年在位,是为悼襄王)。驱廉颇,以李牧为将攻燕,取武遂、方城。太子春平君使秦,被秦扣留,旋遣归,前242年,庞煖领兵攻燕,扒燕将剧辛。次年,庞煖率赵、楚、魏、燕之兵攻秦,不克,转而攻齐,取饶安。前236年,赵攻燕,取狸阳城,兵未罢而秦攻取邺地。同年,王病卒。生赵嘉、赵迁。
31世祖:赵嘉(代王)。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前235年――前228年),是为幽缪王。赵王迁,其母邯郸之倡,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弟赵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明.刘基《郁离子》:昔者,赵王得于阗之玉,以为爵,曰:“以饮有功者。” 邯郸之围解,王跪而执爵进酒。为魏公子寿。公子拜,嘉焉。故鄗南之役,王以为无赏,乃以其爵饮将士。将士饮之,皆喜。于是赵人之得饮,重于得十乘之禄。及其后,王迁以爵爵嬖人痔之舐痔者,于是秦伐赵,李牧击却之,王取爵以饮将士,将士皆不饮而怒。 故同是爵也,施之一不当,则反好以为恶。人知宝其所贵而已矣。 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集解淮南子云:“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为山水之讴,闻之者莫不流涕。”正义括地志云:“赵王迁墓在房州房陵县西九里也。”涿郡赵氏是赵王迁的后代。。涿郡:汉高帝时置郡。西汉时,赵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中分立河间郡,蠡吾属河间,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其后裔赵匡胤开大宋王朝。
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前227年――前222年) 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代王嘉降秦,始皇将赵嘉之子赵公辅及族人从中原流放到天水(今甘肃通渭西北),汉时称陇西,唐时称秦州,赵公辅在蛮荒之地,发奋图强,“振衰救亡者首在昌族”,得以重新繁荣发展,形成了一支西北地区的赵姓名门望族,历代数出宰相及股肱之臣,称为天水堂赵氏。赵嘉生公辅。

 

 


四 赵氏天水堂赵嘉子赵公辅至赵植世系
赵国在立国156年后被秦国灭掉,凡11传,10世。亡国后的赵姓族人主要分为邯郸、东武城和天水3支,其中居天水者是赵国末代君主代王赵嘉的后裔. 赵嘉之子赵公辅及族人从中原到天水(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邽(今天甘肃省天水市)),金城赵氏与中山曲阳赵氏、南阳穰县赵氏、长平赵氏、汲郡赵氏,都与天水赵氏同祖。 酒泉赵氏系天水赵氏中有人在此做官迁居繁衍而成。隋朝琥侯将军赵才、唐朝武侯大将军赵道兴都出自这一支系。 扶风赵氏亦出自天水,西汉太中大夫赵禹的后代迁居此地。 新安赵氏出自天水,后徙京兆奉天。南阳赵氏在唐宋时成为当地望族;唐初,郑州南阳10姓中有赵姓,唐代时南阳17个大姓中有赵姓。 南阳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此支赵氏也为天水赵氏分支。

1 世祖:赵公辅。天水始祖。赵公辅主西戎,世居陇西天水。赵公辅在偏远的荒区对少数民族推行怀柔政策,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带至西部,使西部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戎汉民族进一步融合。人们尊之为“赵王”。其众多子孙文武兼备,鹤立鸡群,逐步升迁,遂成天水望族。 据《汉书•功臣侯表》和《恩泽侯表》所载,汉代之时,赵姓后裔之中,封侯的有:赵利、赵将夕、赵衍、赵兼、赵福、赵头、赵不害、赵修、赵周、赵胡、赵信、赵破奴、赵安稽、赵不虞、赵光(以南越苍梧王降,封为桃侯)、赵昌乐、赵充国(昌武侯)、赵弟、赵充国(另一人、为营平侯)、赵延世、赵步吕、赵弘、赵沂、赵钦、赵岑、赵临、赵枚、赵诉、赵钦、赵放等30多人。 汉代30多名赵姓侯王之中,几乎近一半人出自西戎赵王赵公辅宗族之中。"天水"赵宗的十余名侯王之中,又以营平侯赵充国最为著名,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公辅生子五:坦、均、圻、圩、埂。

2 世祖:赵均。
3 世祖:赵陇。
4 世祖:赵仲况。官至少府。《三老掾赵宽碑》汉光和三年(180)刻。23纵行,每行32字,藏青海省图书馆。1942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之白崖子,出土时,已自首行“三”字至二十二行“言”字蜿蜒斜裂。曾归马步芳,后收入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该馆失火,楼塌碑碎,仅存碗口大一块。碑主赵宽,字伯然,金城郡(治允吾,即今甘肃皋兰西北黄河北岸)浩亹(故城在今甘肃碾伯县东)人。汉名将赵充国之孙。曾随第五将军破羌,会败绩,死伤惨重,宽幸生还。有文名,官至三老掾(“三老”为汉时掌管文化之官名)。桓帝元嘉二年(152)二月卒,终年六十五岁。此碑于张维《陇右金石录》首见著录。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评者谓兼有《张迁》、《华山》、《校官》之意,而别具一格。初出土精拓本不易见。《文物》1964年第五期作过介绍。《书法》1983年第三期有影印整拓.
N:

 

 


赵宽碑文:v/ C K: i, n4 F
三老讳宽,字伯然,金城浩亹人也。其先盖出自少皓。唐炎之隆,伯翳作虞;胤自夏商,造父驭周;爰暨霸世,夙为晋谋;佐国十嗣,赵灵建号。因氏焉。迨汉文景,有仲况者,官至少府。厥子圣,为谏议大夫;孙字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拜关内侯;3 V( I L. _! X! A!弟君宣,密靖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邽。- _5 D6 ]5 c r育生充国,字翁孙。该于威谋,为汉名将,北定强夷,即序西戎,内建筹策,协霍立宣,图形观[阁],封邑营平;元子卬,为右曹中郎将,与充国并征,电震要荒,聝灭狂狡,让不受封;% f+ P+ W3 W卬弟传爵,至孙钦,尚敬武主,无子国除,元始二年复封曾孙藄为侯;# U) ^) D/ k5 v. K$ v* 宗族条分,裔布诸华。! {" [ T3 [" r6 m9 s9 L充国弟,字子声,为侍中。子君游为云中太守,子字游都,朔农都尉;弟次卿,高平令;次子游,护菀使者;次游卿,幽州刺史。1 q; Y! b0 b; J% J" 卬陪葬杜陵,孙丰,字叔奇,监度辽营谒者。子字孟元;次子仁。子仁为敦煌太守。孟元子名宽,字伯然,即充国之孙也。& H' Z' A5 J/ p2自上邽别徙破羌,为护羌校尉、假司马。战鬭第五大军,败绩。于时,四子孟长、仲宝、叔宝皆并震没,唯宽存焉。冒突鏠刃,收葬尸死,郡县残破,吏民流散。$ r2 N/ r8 ]: A' 乃徙家冯翊,修习典艺,既敦《诗》、《书》,说志《礼》、《乐》,由复硑机篇籍,博贯史略,彫篆六体;稽呈前人,吟咏成章;弹翰为法,虽杨、贾、斑、杜弗为过也。是以休声播于远近。( w2 B, i. H5永建六年,西归乡里。太守阴嵩,贪嘉功懿,召署督邮,辞疾逊退,徙占浩亹。时长兰芳,以宽宿德,谒请端首,优号“三老”,师而不臣。于是,乃听颂理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当膺福报,克述前绪。遭时凝滞,不永,爵寿年六十五。以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己酉卒。 ~9 N6 W$ ~6 y0 N:长子字子恭,为郡行事;次字子惠,护羌假司马,含器早亡;, B1 |' j8 `2 c+ {6 [! N叔子讳璜,字文博,缵修乃祖,多才多艺,能恢家[旷]业,兴微继绝,仁信明敏,壮勇果毅,匡陪州郡,流化二城。2 c- O5 R5 J! 今长陵令深惟皇考懿德未伸,盖以为垂声罔极,音流管弦,非篇训金石,孰能传焉?乃刊碑勒铭,昭示来今。- Y% u& w% n% W: o
/ Y0 R3 @$ }0 其辞曰:N& |9 J6 Z5 S( z5 \4 q猗余烈考,秉夷塞渊;遭家不造,艰难之运;, j0 m; L0 J. }( ]* c自东徂西,再离隘勤;: c1 W' j& ?; j/ N" K- 穷逼不悯,淑慎其身;旅居放言,在约思纯;1 Y" T9 Y4 O; _% c硑机坟素,在国必闻;辞荣抗介,追迹前勋;7 W5 A! @, _- J5 S立德流范,作式后昆。0 p- j+ G
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

5 世祖:赵圣。任谏议大夫。圣生子二:翁仲、君宣。
6 世祖:赵君宣。徙陇西上邽。汉密靖内侍。、君宣生子三:充国、充臣、子声。
7 世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谥号壮侯。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祖籍今河北赵县。自幼善骑射,熟读兵书。以六郡良家子补建章宫羽林兵。由于武艺出众,不久即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有一次,战争失利,全军被围。充国率精勇百余名杀出重围,挽救了败局,身负重伤二十余处,汉武帝在行营查看了伤情并给以抚慰,从此声名大震,任命为中郎将,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率军伐氐羌,俘获了西歧王,对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劳,被升为后将军,兼任掌管宫苑农桑的水衡都尉。昭帝死后,太子刘贺登基,不到两个月,就干了一千多件坏事。因而赵充国协同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丙吉等废刘贺立宣帝。抗击云雁匈奴时又建功勋,封营平侯,仍领水衡都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赵充国,督兵西陲,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主张。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既能减轻全国人民的负担,又能适应战争的需要。经朝廷准许建立金城属国(今兰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带)实行屯田,给这一带的汉羌人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八十岁时自请告老,宣帝赐安车驷乘,黄金六十斤。八十六岁时病故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甘肃清水县牛头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绘赵充国金像于麒麟阁,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赵充国子二:赵卬,弟赵弘。
8 世祖:赵弘。营平壮侯的爵位,由子赵弘所袭。兄赵卬, 昭帝时,任右曹中郎将初,与充国并征,破羌将军辛武贤在军中时与中郎将卬宴语,卬道:“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安世用是得免。”及充国还言兵事,武贤罢归故官,深恨,上书告卬泄省中语。卬坐禁止而入至充国莫府司马中乱屯兵,下吏,自杀,陪葬杜陵。赵弘生子二:赵钦、赵钟。
9 世祖:赵钟。
10世祖:赵纂。钦尚敬武公主。主亡子,主教钦良人习诈有身,名它人子。钦薨,子岑嗣侯,习为太夫人。岑父母求钱财亡已,忿恨相告。岑坐非子免,国除。元始中,修功臣后,复封充国曾孙纂为营平侯。--赵藄,岑--赵伋(ji)汉书 ●卷七十九 冯奉世有传。纂生子二:端、翊。
11世祖:赵翊。
12世祖:赵憙(字伯阳,公元前3年生—80年5月卒),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仇皆卧自搏。后病愈,悉自缚诣憙,憙不与相见,后竟杀之。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更始笑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憙因进入颍川,击诸不下者,历汝南界,还宛。更始大悦,谓憙曰:“卿名家驹,努力勉之。”会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出关,更始乃拜憙为五威偏将军,使助诸将拒寻、邑于昆阳。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更始败,憙为赤眉兵所围,迫急,乃逾屋亡走,与所友善韩仲伯等数十人,携小弱,越山阻,径出武关。仲伯以妇色美,虑有强暴者,而已受其害,欲弃之于道。憙责怒不听,因以泥涂伯仲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每道逢贼,或欲逼略,憙辄言其病状,以此得免。既入丹水,遇更始亲属,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憙见之悲感,所装缣制资粮,悉以与之,将护归乡里。时,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即征憙,引见,赐鞍马,待诏公车。时,江南未宾,道路不通,以憙守简阳侯相。憙不肯受兵,单车驰之简阳。吏民不欲内憙憙,憙乃告譬,呼城中大人,示以国家威信,其帅即开门面缚自归,由是诸营壁悉降。荆州牧奏憙才任理剧,诏以为平林侯相。攻击群贼,安集已降者,县邑平定。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既薨,帝追感赵王,乃贳出子春。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六年,帝延集内戚宴会,欢甚,诸夫人各各前言“赵憙笃义多恩,往遭赤眉出长安,皆为憙所济活”。
帝甚嘉之。后征憙入为太仆,引见谓曰:“卿非但为英雄所保也,妇人亦怀卿之恩。”厚加赏赐。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憙上复缘边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三十年,憙上言宜封禅,正三雍之礼。中元元年,从封泰山。及帝崩,憙受遗诏,典丧礼。是时,藩王皆在京师,自王莽篡乱,旧典不存,皇太子与东海王等杂止同席,宪章无序。憙乃正色,横剑殿阶,扶下诸王,以明尊卑。时,藩国官属出入宫省,与百僚无别,憙乃表奏谒者将护,分止它县,诸王并令就邸,唯朝晡入临。整礼仪,严门卫,内外肃然。永平元年,封节乡侯。三年春,坐考中山相薛脩事不实免。其冬,代窦融为卫尉。八年,代虞延行太尉事,居府如真。后遭母忧,上疏乞身行丧礼,显宗不许,遣使者为释服,赏赐恩宠甚渥。憙内典宿卫,外干宰职,正身立朝,未尝懈惰。及帝崩,复典丧事,再奉大行,礼事修举。肃宗即位,进为太傅,录尚书事。擢诸子为郎吏者七人。长子代,给事黄门。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 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子代嗣,官至越骑校尉。永元中,副行征西将军刘尚征羌,坐事下狱,疾病物故。和帝怜之,赐秘器钱布,赠越骑校尉、节乡侯印绶。子直嗣,官至步兵校尉。直卒,子淑嗣,无子,国除(去除封爵)。憙子七人,皆为郎吏,其一子徙平原,遂为平原始祖;余皆居南阳,遽为南阳望族。由此南阳成为继西汉天水后又一个郡望地。

 

13世祖:赵代。官至越骑校尉,袭节乡侯。居南阳。
14世祖:赵直。子二:淑、良。淑嗣侯,无子国除。
15世祖:赵良。
16世祖:赵遂。遂生子四:尊、慈、善、美。
17世祖:赵善
18世祖:赵骥。骥生规、觐。
19世祖:赵规。因避东汉末战乱携诸子侄自宛徙河西。
20世祖:赵汉。汉生虔、虞。
21世祖:赵虞。
22世祖:赵勤。
23世祖:赵燊。燊生子二:录、泉。
24世祖:赵录。
25世祖:赵雅。
26世祖:赵恪。仕北凉段业、沮渠氏。 《三老掾赵宽碑》
27世祖:赵武。其先世居河西,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凉,及沮渠氏灭,武始归于魏,赐爵金城侯。汉末、三国战乱中原人纷纷避于河西或南下,永嘉之乱(公元307~312年)中原人士多避居河西,凉州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28世祖:赵兴。中书博士(文化部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徙凉州3万余家于京师(山西大同),兴随徙。
29世祖:赵申侯。举秀才,后军府主簿。北魏孝文帝太和18年(公元494年)迁都时落户洛阳。
30世祖:赵肃(字庆雍)。河南洛阳人。肃早有操行,知名于时。北魏正光5年(524年),郦元为河南尹,辟肃为主簿。东魏天平初,除新安郡守。西魏大统17年(551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常骑士。侍职北魏、东魏、西魏三朝。落户新安,后为新安望族。肃生正礼、轨。
正礼:齐王宪府属,大都督,新安郡守。
31世祖: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隋文帝开皇18年——598年),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32世祖:赵弘智。[公元572年至653年]字不详,河南新安人。(旧唐书作洛州新安人。此从新唐书)生于陈宣帝太建四年,卒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年八十二岁。 早丧母,事父以孝闻。学通三礼、史记、汉书。隋大业中,为司隶从事。武德初,郎楚之应诏举之,授詹事府主簿。又预修六代史。初与令狐德棻、袁朗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转太子舍人。贞观中,累迁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以疾出为莱州刺史。弘智事兄弘安,同于事父,所得俸禄,皆送于兄处?#65308;靶滞觯Щ俟瘛J鹿焉┥踅鳎Ч轮兑源劝啤I郧ㄌ佑沂印<肮希Q捌鹞庵荽淌贰8咦诔酰圩峦跏Γ残⒕诘赂5钍痹紫唷⒑胛墓菅俊⑻栽冢胫蔷傥逍ⅲ钊遐当妫嫖食甏穑辔蘖粲铩5墼茫蛹谰啤W洌中:胫侵形募恚ㄐ绿剖橹炯熬商剖楸敬┬杏谑馈W佣撼缧ⅰ⒊缌<BR>33世祖:赵崇孝。子三:華、兿、蔭。
34世祖:赵華。居洛州新安。
35世祖:赵德胄。唐回乐令。回乐即今宁夏吴忠利通区(唐称灵州),唐属陕西。
新唐書 卷七十三?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趙氏)
新安赵氏后徙京兆奉天:
德冑,回樂令。 景旦,普安令。 漼然,城平令。 植字道茂,嶺南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諡曰簡。 公儀,下邽尉。
遵約。
仁約。
存約,興元節度判官。 隱字大隱,相懿宗、僖宗。 光逢字延吉,太常卿。
光裔字煥業,膳部郎中,知制誥。 損。 承讓。
承讜。



2010-8-12 09:39回复

zmh18198
6位粉丝
7楼

益。
光胤字垂裕,駕部郎中。
騭字玄錫,華州刺史。 光遠。
從約。 蒙字不欺。 昌翰字德藩。
蘊字中美。
滂字思濟。 峻字儀山。
崇字為山,御史大夫。
峋字德山。
36世祖:赵景旦。唐普安令。普安——在今四川剑阁县。
37世祖:赵漼然。唐城平令。城平县—秦肤施县,今陕西榆林鱼河镇。漼然生元晏、守恭、植。
38世祖:赵植(字守乾)。注:从赵植公至赵观公有另说:

关于唐代赵漼然后六世另一版本:
宁(字漼然)。城平令。子三:长元晏746年生,中大夫,郑州刺史;次守恭;三植(字守乾)。
1世祖:赵守恭。兵部侍郎。

2世祖:赵志中。博州刺史。
3世祖:赵季穆。户部侍郎 子二:玹(度支巡官);硎。
4世祖:赵硎。唐太和9年生,兵部尚书 子三:玭,(河南推官);琮(字安贞);瑜(字显真)
5世祖:赵瑜(字显真)。补起居郎。子四:符(仁和令);简;筠(吏部员外郎);策,自南阳避会稽,卒于婺。
6世祖:赵简。诸暨令。子四:曇;旦(居温州瑞安);宗(居邓州南阳);璞(贵池主簿,家越州山阴)。
7世祖:赵曇。接五谱7世祖。
释:苏轼为赵抃作《清献公神道碑》原文:“公(赵抃)则植之十世从孙也”,可见赵抃是赵植的十世旁孙;此版本录自赵抃侄儿(赵拊之子)赵嵎(字景东)宣和三年(1121年)所修《西安赵氏谱》,序载谱首。嵎:奉议郎,监东京权货务。也有将抃公接植之长兄元晏的(如四川广岳谱),因未见史记或谱记,不载。

五 赵氏族谱详载世系(一)赵植至赵抃至赵膺昌(桐川)世系
1 世祖:赵植(字守乾,750年生~802年卒)。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贼平,咸宁王浑瑊辟为推官,累迁殿中侍御史。贞元初,迁郑州刺史。郑滑节度使李融奏兼副使。十年, 融病,军府之政委于植。大将宋朝晏构三军为乱,中夜火发,植与监军列卒待之。 迟明,乱卒自溃,即日诛斩皆尽。帝优诏嘉之,入为卫尉少卿,三迁尚书工部侍郎。 十七年,出为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801年)任岭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卒于镇。妣李氏,生子六:公仪、尊约、存约、仁约、从约、滂。
唐代赵植一门,曾具“三状元:從約之子@赵蒙 唐代状元,夺魁于大中九年(855年)。曾任湖州牧。僖宗时任谏议大夫、给事中,商州刺史。 赵蒙之子@赵昌翰为光启三年(887年)丁未科状元。滂之子@赵峻,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戊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刘允章。试题为《天下为家赋》等。 其人事迹失考。 赵蒙(字不欺)、赵峻(字仪山)为堂兄弟,皆为植之孙;八进士:存约、隐、蒙、峻、光逢、光裔、光胤、昌翰。五宰相:隐、光逢、光裔、光胤、赵损”之盛。
2 世祖:赵存约(字惟谦780生~830卒)。京兆奉天人,长庆元年(821—824)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判官(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絳判官),兵乱被害澶州。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存约,太和三年为兴元从事。是时(四年二月)军乱,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方宴语,吏报:“新军乱,突入府廨,公宜避之。”绛曰:“吾为帅臣,去之安往?”麾存约令遁,存约曰:“荷公厚德,获奉宾阶。背恩苟免,非吾志也。”即率部分左右拒贼,是日与绛同遇害。妣卢氏,生子二:隐、騭
3 世祖:赵隐(字大隐812生~880卒)。 隐以父罹非祸,泣守松楸,十余年杜门读书,不应辟命。会昌中(841—847),父友当权要, 敦勉仕进,方应弓招,累为从事。大中三年(850),应进士登第,累迁郡守、尚书郎、给事中、河南尹,历户、兵二侍郎,领盐铁转运等使。咸通末(873),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进阶特进、天水伯、食邑七百户。 隐性仁孝,与弟骘尤称友悌。少孤贫,弟兄力耕稼以奉亲,造次不干亲戚。既 居宰辅,不以权位自高。退朝易衣,弟兄侍母左右。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 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乾符中(874—879)罢相,检校兵部尚书、润州刺史、浙西观察等使。入为太常卿,转吏部尚书,累加尚书左仆射。广明中(880)卒。赵隐子三:光逢、光裔、光胤。
4世祖:赵光逢(字延吉,约925卒)。進士,唐昭宗時任禦史中承,任丞相進太傅、封齊國公。因世亂棄官,隱居洛阳,后在后梁任宰相。乾符五年(878)登进士第,释褐凤翔推官。入朝为监察御史,丁父忧免。僖宗还京,授太常博士,历礼部、司勋、吏部三员外郎,集贤殿学士,转礼部郎中。景福中(892——893),以祠部郎中知制诰,寻召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学士承旨。改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学士如故。乾宁三年(896),从驾幸华州,拜御史中丞,改礼部侍郎。 刘季述废立之后,宰相崔胤与黄门争权,衣冠道丧。光逢移疾,退居洛阳,闭关却扫六七年。昭宗迁洛,起为吏部侍郎,复为左丞,历太常卿。鼎没于梁,梁贞明元年擢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四年以司徒致仕,累官至宰辅,封齐国公。 当赵光逢在公元896年前后(唐昭宗乾宁中年)以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时,赵光裔则改任膳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兄弟两人掌握内外制命,其弟光胤亦官任驾部郎中。伯仲叔三人名噪一时,时人“闻其名者,皆望风钦重”。

光裔,光启三年(887)进士擢第。乾宁中,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之服。兄弟对掌内外制命,时人荣之。 公元907年朱温建梁,史称后梁。兄弟三人又成了梁朝官僚。公元908年(开平二年),梁太祖朱温意欲拉拢和控制占据广东的刘隐政权,对刘隐故作多情,下诏令其任清海、静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并由膳部郎中赵光裔等人充官告使,前往广州当面宣布。刘隐“好贤下士”,对赵光裔等“待以宾客”,俱辟置幕府,担任节度副使。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刘隐病故,其弟刘龚奉兄遗令,袭封南平王。公元916年(贞明二年),刘龚自立为帝,是为南汉高祖,赵光裔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当上了南汉相。开始,赵光裔羁留南汉很不安心,自以为是中原大家族,耻于服侍边陲小政权,所以常怏怏不乐,有思乡北归之意。南汉高祖刘龚看在眼里,便模仿赵光裔的笔迹练字,写了一封假家书,派使不远千里送到洛阳,信中召两子赵损、赵益并家属都到南汉来。这真出乎赵光裔的意料之外,只有感慰尽心尽职,不遗余力了。
据《十国春秋》和《南汉书》记载,赵光裔为相二十余年,“府库完实,政事清明,辑睦四邻,边境无恐,当时号称贤相”。至于他采取哪些措施而得到如此政绩的,史料记载十分缺乏,不得细知。不过,由于他的动议,促成了南汉和楚的睦邻相处,史书确有明确记载。楚国在南汉之北,是邻国。当刘龚接替刘隐为节度使时,确有吞并邻国之意,多次攻楚,导致两国不和。梁帝朱友贞从中调解,方偃旗息鼓。不久,28岁的刘龚将择偶,于是遣使到楚国求婚,聘娶楚武穆王马殷之女。刘龚称帝后,册立她为皇后。公元936年(大有七年),马皇后亡故后,汉楚关系再度失和。赵光裔建议派谏议大夫李纾出使楚国,以示“亲邻旧好,不可忘也“。李纾出使获得成功,楚国亦派使回访,此后的一段较长的时间,楚汉未有战乱。 公元939年(大有十二年)。赵光裔病故,原任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的儿子赵损升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和父亲一样也是南汉相。
光胤,大顺二年进士登第。天佑初,累官至驾部郎中。入梁,历显位。中兴用为宰辅。《资治通鉴 》 :尚书左丞赵光胤廉洁方正,自梁未亡,北人皆称其有宰相器。豆卢革荐礼部侍郎韦说谙练朝章。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光逢之弟;说,岫之子;廷,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旧五代史》记光胤为 光允——庄宗 丁巳,以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丞赵光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朝散大夫、礼部侍郎韦说守本官、同平章事。
赵光裔之父赵隐为唐懿宗、僖宗相,兄赵光逢曾任后梁相,其弟赵光胤曾任后唐相,子赵损为南汉相。一家三代先后有五人任职宰相,这被时人夸为“缙绅盛事”。真乃空前的宰相世家。
光远,丞相隐之犹子(侄子)也。幼而聪悟。咸能、乾符中称气焰。善为诗。温庭筠、李商隐辈梯媒之。恃才不拘小节,皆金鞍骏马。尝将子弟恣游狭邪,著《北里志》,颇述青楼红粉之事,及有诗等传于世。光远等千金之子,厌饫膏粱,仰荫承荣,视若谈笑,骄侈不期而至矣。况年少多才,京邑繁盛,耳目所荡,素少闲邪之虑者哉。故辞意多裙裾妖艳之态,无足怪矣。有孙启、崔珏同时恣心狂狎,相为唱和,颇陷轻薄,无退让之风。惟卢弼气象稍严,不迁狐惑,如《边庭四时怨》等作,赏音大播,信不偶然。区区凉德,徒曰贵介,不暇录尚多云。见《唐 才 子 传》 卷九
5 世祖:赵靖(字远安)。光逢子,徙居越(浙江绍兴)。
6 世祖:赵观。行大郎。生二子:長趙曇,次趙寧—由衢州遷潭州,居潭州九十二都神孚乡(后更名十四都狀元橋)。高中状元,官尚书,赠太保。其后世系见湘乡界头赵氏及衡山赵氏。
7世祖:赵曇?#65308;崮详枺栽结憔诱憬橹荩偕钪荩ń窈颖鄙钪菔形鳎┧緫魠④姡湓犹!e率希獍矅蛉耍淖樱洪L趙淵 字文斌,次趙湘 字文政,三趙澄 字文運,四趙深 字文友。

8世祖:赵湘(字叔靈号有杜959生-993卒)趙曇次子,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據《宋詩紀事》卷五)。太宗淳化三年(992)進士,授廬江尉。四年卒,年三十三,贈司徒。有《景文集》卷四五《南陽集序》集十二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妣袁氏,贈崇國夫人;俞氏,贈光國夫人。生一子:亞才。
9 世祖:赵映龙(字亚才)。 趙湘子,廣東南海主簿,封榮國公,妣徐氏贈魏國夫人,继配余氏贈越國夫人。生六子:振、拯、抃、拊、抗、揚。抃幼丧母,少年丧父,三个老弟为继母生。
10世祖:赵抃(1008生~1084年卒) 字阅道,宋衢州西安西安乡陈庄保大山自然村(今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1056),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使契丹,还,未至,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神宗立,召为知谏院,未几,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1079)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初在衢州,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及在青州,政事之余多晏坐,一日忽闻雷震,大悟。乃作偈云:“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抃致仕后,遍游名山,后安家于衡山城前烟霞峰下,筑室讲学其中,后来衡山县令将此地建成清献书院。明代夏良胜等重修南岳邺侯书院,抃与韩愈、朱熹、张栻等同祀。工诗善书,著有《南台誎垣集》二卷。三子赵棠随其移居衡山。赵棠子赵方,1133年生于衡山城前村,后官至南宋刑部尚书,抗金英雄,1222年病故,葬于今衡山岭坡黄谷村五组贺家岭境内的天子坟山。赵方次子赵范,少年考取进士,曾任南宋工部尚书;赵方第三子赵葵,武功盖世,书画名家,曾任刑部、兵部尚书。 抃公子三:岏、山几 、峴(过继给堂弟纪为子,更名为棠)。纪父知吉,祖增,曾祖寜(状元高第,官尚书,赠太保),高祖观。
天下凡赵姓者皆祖天水郡,而琴鹤堂赵氏为什么却独祖南阳郡呢?因为宋代皇室宗族祖涿郡——赵王迁之后裔。宋前各朝涿郡赵氏名望远不及天水赵氏郡望。为忌彰臣抑君之讳,赵抃家族乃以继天水后另一郡望——南阳为宗,是为“南阳赵氏”。赵岏编纂家谱,富有盛名的文彦博、苏轼等人,于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为这部《南阳赵氏宗谱》作序,叙述赵氏宗族渊源,赞颂赵氏门第家风。之后每隔数十年续修一次,历代承继不断。
11世祖:赵岏(字景山1035生~1065卒)。据宋代试秘书省校书郎赵君墓志铭云:赵岏“风度竦秀,寡言笑?#65308;然俪荩砸娲衔颉K卸粱郑抟蝗詹患咏薄T荼彼未笱д吆ノΓ笠缘诹薪康凇H戊肚毕亓睢E浠剖希夥蛉恕I腥蛔樱用昂颖崩伞保甘攀笔既辍<BR>12世祖:赵驿。家龙游县(谱误记为游龙县),任威武郡推官。配林氏。子二:郁、益(该字右边加报耳旁)。
13世祖:赵郁(字予佩号梅溪1129年生~1196年卒)。登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卫泾榜进士。配周氏。葬锦源头。子三:隶(左加立旁)、端、竤。
14世祖:赵隶(字义临行息二)。宋理宗朝中博学宏词科,建宁(福建省)教授。元配沈氏、继配薛氏。
15世祖:赵崑(字冈含1195生~1257卒)。元配林氏、继配薛氏。子三:林出滕、瑛,薛出胜。
16世祖:赵得胜(字尚敬)。居金陵,1264~1294封定南国公。配邓氏(封临濠郡夫人)。子二:思兴、思文。思兴,字远举。明太祖破江南,以兴公为金陵守将,1361年随征龙兴路,卒于吉安,葬庐陵县乐义乡,寿七十余。配刘氏,兴子二(麻阳谱为子四):才洪、才洗、?、才隽。才洪子四:膺舜、膺清、膺贤、膺麟。才洗子一:膺美。得胜公后裔散布江西吉安、湖南邵阳、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各地。

17世祖:赵思文(字载道)。思兴、思文随征寓廬陵(江西吉安乐义乡)。配聂氏,子二:才震、才智。才智子二:膺隆、膺海。
18世祖:赵才震。配邹氏,子二:膺信、膺昌。膺信随官军征贵州至平越卫遂家焉。


五 赵氏族谱详载世系(二)迁湖南邵阳后字派流传
19世祖:膺昌(字允明号桐川,1342年生~1417年卒)。迁邵始祖,博学能文,司指挥检事职。致仕后,1370年偕诸昆季迁居邵阳万安里围子村,葬邵东周官桥艾新村文公祠。配杜氏名蕙娘(1346—1402)。副室凃氏无出。
20世祖:牧荣(字廷耀,1392年生~1444年卒)。国子监生,选淮安推官,因亲老未仕,葬艾新村。配姜氏名茂省(1390—1453)葬车泥村。
21世祖:楚琦(字学韩,1407年生~1469年卒)。葬应山屋后(车泥村),配李氏(1408—1477),葬罗家屋后(车泥村)。
22世祖:再贤(字众望,1429年生~1492年卒)。葬金枧银曹(艾新村),配张氏名长娘(1428—1493)葬应山屋后(车泥村)。子六:尧、顺、贵、华、祥、礼
23世祖:天贵(字升福,1451年生~1514年卒)。葬黄龙出洞(艾新村)。配刘氏(1450—1517)葬应山屋后、副室汪氏(1460—1512)。子二:元(刘出)、清(汪出)。
24世祖:必元(字夏尚,1470年生~1537年卒)。业儒,有异才,居湖广按察使幕下。配李氏(成化六年—嘉靖十六年)葬西门山。子四:昂、鼎、升、景。
25世祖:友昂(字志高,1489年生~1547年卒)。配王氏(宏治三年—嘉靖三十年)。夫妇葬应山屋后。子二:冕、昇。
26世祖:仲冕(字服周,1508年生~1571年卒)。葬小卯山。配杜氏(正德五年—隆庆元年),葬西门山。子三:瑛、杨、梅。
27世祖:邦瑛(字如玉,1528年生~1587年卒)。葬小卯山。配杨氏(嘉靖4年—万历18年)葬西门山。子五:镜、録、银、患、伦。
28世祖:明镜(字见江,1550年生~1626年卒)。幼攻举业未售,纵情诗酒,留心医学。配林氏(嘉靖二十六年—万历二十七年)葬西门山。子二:华、惠。
29世祖:应华(字鱼州,1572年生~1634年卒)。葬西门山。配杨氏(万历八年—崇祯十七年)葬大卯山。子四:楚、汉、高、仙。
30世祖:遇楚(字楚轩,1600年生~1654年卒)。配曾氏(万历二十九年—康熙七年),夫妇俱葬西门山。子四:彧、彦、彩、彰。
31世祖:祯彧(字用卿,1622年生~1679年卒)。葬小卯山。配左氏(天启三年—康熙五十年)葬西门山。子四:焕、光、龙、现。
32世祖:祥焕(字伟章,1650年生~1712年卒)。配左氏(为公婆侄女顺治十三年—康熙三十三年),夫妇俱葬西门山。子七:寀、定、宣、宏、寅、安、宁。
33世祖:泰寅(字位正,1687年生~1731年卒)。葬大卯山。配刘氏(邑庠生纯一之女康熙二十七年—乾隆十五年)葬西门山。子三:鹏、鹤、鸣。
34世祖:时鸣(字文辉,1731年生~1788年卒)。太学生,诰赠承徳郎。配羊氏(雍正十三年—道光二年,诰赠安人)。夫妇合冢葬完仪堂屋后虎形山。子七:瑢、瓛、瑀、珴、瑶、琏、瑛。
35世祖:逢瓛(字桓圭,号信斋1757年生~1838年卒)。配朱氏(岁进士文玑女,乾隆二十一年—道光十八年)。夫妇俱葬西门山小凤形戌山。子四:翟、翘、羽、翲。
36世祖:世翟(字以朝,号士勋别号雄庵1788年生~1837年卒)。业儒,葬于父右。配肖氏(太学生刚信长女,乾隆五十三年—咸丰十年)葬花木楼屋后山。子一女六。

 

 

37世祖:代锡(字芝福,1827年生~1905年卒)。元配曾氏(邑增生开惠次女,道光五年—咸丰五年)葬三可堂李姓屋后,继配刘氏(道光十三年—民国元年),与夫同葬西门山小凤形山。子二:宪(曾出)、定(刘出)。女五俱刘出:长适彭,次适徐,三适朱,四适罗,五适李。
38世祖:成定(字德武,1862年生~1936年卒)。葬光冲坳。配李氏(同治三年—光绪三十三年葬西门山猛虎跳涧)。子三:纲、纪、经。从膺昌公至成定公二十世均居邵东周官桥。

39世祖:纯经(字有志,1903年生~1988年卒)。经商迁麻阳,与兄纪同葬麻阳酒厂后铁路边。元配何晚秀(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三十三年)生子三:思、葱、恿。何氏葬凤凰县城三王庙后观音山。继配尹慧珍(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九二年)与夫合葬。
以上世系详见《桐江赵氏六修族谱》、《桐江赵氏三修支谱》。


以下分续湖南各地同宗赵氏,字派不同,脉出同支,
邵阳桐江赵氏
十九世膺昌公,字允民,一字毕大,号桐川,初居营杨侯杨璟幕府,后授指挥佥事,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庐陵迁居邵阳万安里围子村,建宅桐水之旁。五传支分天尧、天顺、天贵、天华、天祥、天礼六房。清乾隆29年(1764)一修族谱,嘉庆20年(1815)、同治元年(1862)、光绪24年(1898)、1925年续修。
旧班:膺牧楚再天必友仲邦明应遇祯祥泰时逢世代成。新班:纯孝品行粹,先儒训可尊,执中斯协道,建绩在敦伦,全受承恒性,远扬锡至恩,平原声大著,清献范犹存,绍德宜方玉,持身仰读论,培植由来久,光前即裕昆。
邵阳赵氏
始祖宋清献公,传十世至应舜、应清、应贤、应麟、应美、应隆、应海,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迁居邵阳安平、新宁、太平、万安、仁风、安上。清乾隆18年(1753)一修族谱,嘉庆9年(1804)、道光24年(1844)、光绪13年(1887)、1919年续修。
安平、新宁原班:思才应必仲,友祖永兴隆,天元文汉楚,万代富贵昌。万安三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思邦永,定兴国太上,明安政福新。万安四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敬永心,用贤正文冠,万世礼昌新。万安七甲原班:思才膺牧楚,再天必友仲,邦明应遇正,祥泰时逢世。新宁二甲麟房原班:思才应琮祖,必永从定国,安邦兴隆维,万代富贵昌。石子寨原班:思才应必仲,友楚兴隆定,天继承求祖,世代富贵昌。合族派班:学宗纯修品,行守名士训,尚志可中立,存仁享荣庆。树德先声人,敦伦家纲振,绍泽宜厚本,光延传嗣盛。
邵阳万安四甲赵氏
宋清献公抃十世至膺舜,字尧夫,明洪武3年(1370)同叔父洗、智,弟清、贤、麟,从弟昌由江西庐陵县迁邵阳,膺舜卜居安平乡石井老屋,立户赵尧,生九子:必礼、连、信、谅、富、隆、祖、良、珍,又分九房。必良又迁万安棠夏桥,生楚通、楚廷。楚通立户四甲,户名赵晚;楚廷立户三甲。清乾隆28年(1763)始修族谱,道光14年(1834)续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2年四修。雍正7年(1729)建宗祠于回龙山,光绪17年(1891)重修。 安平原班:思才膺必仲,友祖永兴隆,天元文汉楚,万代富贵昌。三甲原班:才膺必楚汝,再天斯邦永,定兴国太上,民安政福新。四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敬永心,用贤正文冠,万世礼昌新。新班:学宗纯修品,行守名士训,尚志能中立,近仁方荣庆。 邵阳万安“膺(应)”与邵阳桐江“膺”对。
麻阳良善坪、坳头坪赵氏
始祖得胜公,居南京,子二:思兴、思文,因朝庭招贤,随征过江西,卜宅庐陵,还迁金溪。明洪武元年(1368)兴公四子才隽始由江西发迹,偕兄弟子侄徙居邵阳安平乡万安里。兴公裔孙通公昆季由邵来麻编籍立户,首迁小坡,后迁良善坪。通公子孙迁坳头坪。后人分布文昌阁、拖冲、尧市、锦和、兰村等乡镇,至今全县共1800余人。
通公房系派语:单天亚必单,文廷单兴国,学魁宗三单,清启盛长福,家振(治)维体正,嗣茂继先绪。洪公房派语:单三亚永单,单子廷胜国,万士贵世大,宏光永保福,家振(兴)维体正,嗣茂继先绪。两支合族续议:文开连代秀,和顺致人昌,贤能绳祖武,名显有嘉祥。(麻阳“天”字派与桐江“天”字派对齐)

湘乡界头赵氏
始祖为唐岭南节度使植公,四世光逢五季末避乱居越,复徙浙江衢州府。七世宁,由衢州迁潭州,居湘潭十四都状元桥。九世知吉,以母葬衡山,遂居衡。十四世才美公,自衡山迁湘乡之天井。才美公之孙朝益,元季时由深江桥徙主薄桥,复徙白洲,明洪武时编入民籍,卜居荆紫峰之赵家冲。后分为三大房:文璧、文轸为大房,正儒为二房,良宾、良贡、良楚、良齐为三房。谱以朝益公为第一世。清乾隆31年(1766)建宗祠于界头。 班序:(自十九世始)宗泽洪昌,家声大振,学本修齐,士敦孝敬,俊彦云兴,誉名鼎盛,先德克光,心田有庆。
7世祖:寕。南唐朝中状元,官尚书,由衢州迁潭州,居湘潭十四都状元桥。卒赠太保。子一:增。
8世祖:增。配刘氏(葬衡山崇岳乡第八都城前村),子三:知吉、知著(书)、知义。
9世祖:知吉。
10世祖:纪。因祖母刘氏葬衡山,知吉公命纪依墓以居,今为衡山始祖。纪亦理学名儒。赵抃为潭州路推官时登谒祝融,还宿纪家,笃兄弟友爱,更喜山谷清幽,遣子山几从纪学焉。神宗即位(1068)诏抃即谏院,熙宁五年论新法不合解组至衡,与纪协筑城前书院,居之作高斋以自适,未几,复游杭。见《南岳志》。纪子三:栋、梁、又立抃公幼子峴为嗣更名棠。
11世祖:栋。子三:德正、德高、德良。后世详衡山房谱。
11世祖:梁。子四:德纲、德常、德玉、德明。后世详衡山房谱。
11世祖:棠: 1059年-1149年,寿91岁。子二:方、应(徙宝庆府邵阳县今无考)。
12世祖:方:字彦直,少从张南轩先生学,登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初授青阳令,继守襄阳。光宗绍熙三年(1192)进刑部尚书,入徽猷殿大学士,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卒。赠太保,谥忠肃。子四:董(衡山谱作蕃)、范、葵、薿(衡山谱作蘭)。谱疑:棠与方年距过大,中间定有漏代!
双峰深江赵氏
谱以植公为远祖。七世宁公之后,九代知吉公由衢州而衡,宦寓江西泰和。十四代才美,自衡阳天井赵家坪,复居黄茅洞财冲(才美公以上世系与湘乡界头赵氏有异)。十六代至宗辅,字清甫,号瀜江,又号宣仪,行七,明正德4年(1509)由潭州卜迁深江,编户立班派,派分仁、礼、潭、满、珪、理、瑢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21年(1756),道光28年(1848)续修,光绪32年(1906)三修,1948年四修。
衡山赵氏
初祖植公,唐时为岭南节度使,七代昙公,始迁衢州西安,十代至宋时清献公赵抃,幼子棠公,原名岘,字辅微,少奉抃公致仕游衡,寄育于从叔纪,居城前,遂为衡人。棠之子方,字彦直,宋淳熙8年(1181)进士,累官荆湖制置使,谥忠肃。忠肃四子:蕃(董)、范、葵、兰(嶷),蕃之后归衢州,范、葵、兰(嶷)之后递衍为富、贵、荣、华、供、仁、树、材八房。族谱一修失传,明宣德元年(1425)二修,1929年九修。 衡山赵氏(以赵棠为迁始祖)班行:逢嗣履盛安而吉,恒聚雍和福自生,绪衍古潭绵世泽,祥钟寿岳振家声,莹然品度昭唐代,卓尔勋猷懋宋京,佑我后昆常蔚起,前光克迪有嘉名。 衡山赵氏“逢”字派对桐江赵氏“祯”字派。 曇公四子深(字文友)支派下芬山房支分敬夫祖派二十四代赵恒惕,字炎午,民国时任湖南省长。
附一:赵氏的分布和迁徙
【繁衍播迁】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
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新的人口普查资料赵是全国第七大姓,约三千万人之多。
【赵姓迁徙史】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含赵奢之孙马服兴——马姓始祖)到关中。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天水赵氏在两汉衍生了金城赵氏、扶风赵氏、张掖赵氏、 酒泉赵氏、中山曲阳赵氏、南阳穰县赵氏、长平赵氏、汲郡赵氏。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南朝时迁居江南。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代。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
天水西赵氏的一支先迁居南阳后避乱河西。北魏时徙居洛阳。(本谱属此支)
附二:赵氏开基得姓后本支迁徙路线图
朝代: 西周—————————(春秋战国)东周———秦——西汉——————东汉———————魏——晋
迁徙祖: 造父——————叔带————籍——章———赵公辅————————赵憙———————赵规——
路线:1、赵城(山西赵城)、绛、赵国(太原、邯郸)—2、陇西(甘肃天水)—3、宛(河南南阳)—4、河西(甘

朝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
迁徙祖:—赵武——————赵申侯—赵轨——————————————赵植—————赵靖—赵观—赵曇——
路线:肃永登县)—5、洛州(洛阳、新安)———————6、京兆奉天(陕西乾县)—7、越、衢州(浙江西安、

朝代:北宋————————南宋—————元—————————————明—————————————清
迁徙祖:赵驿——————————赵得胜———————赵思兴、赵思文——————赵膺昌等————
路线:龙游)—————————8、金陵(江苏南京)—9、庐陵(江西吉安)——10、湖南(衡阳、邵阳)

重要祭祖地:1、黄帝陵:陕西黄陵县桥山。2、颛顼陵:河南内黄县三杨庄。3、皋陶墓:安徽六安城东。4、山西赵城:洪洞县赵城镇 5、赵简子墓:山西太原市南郊胜利村。6、天水赵氏宗祠:甘肃天水。7、赵充国墓:甘肃清水县石佛坪。8、赵抃祠: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沙湾。9、赵膺昌(桐川公)墓:湖南邵东周官桥艾新村。

当今中国姓氏按人口数量前100名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章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以上谱系参阅资料:
《中国姓氏寻根》;《姓氏考略》;台湾版《衡山赵氏族谱》之上古源流谱览与考略;汉代《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三老掾赵宽碑》、《后汉书》;《新唐书》 卷七十三---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赵氏);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资治通鉴》;《桐江赵氏六修族谱》;《唐代新安赵氏考论》;《华阳国志》;《元和姓纂》;《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流源考》;“二十六史”中有关赵氏人物资料;赵国清有关资料;赵会明有关资料、图片。
工具资料:《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代国都简表》;《中国历代官制简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代人口统计简表》。







分享按钮>>最新详解—赵氏家谱(一)
>>中华萧氏总谱字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