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情节设置与《史记.赵世家》有什么不同

    中华赵氏网 2011/9/13 10:22:07 万家姓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下称《赵世家》)载,晋国赵氏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前597年)遭灭族之祸,史称“下宫之难”。赵氏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并依靠韩厥等人的帮助复兴赵氏。关于赵氏孤儿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一场由忠奸双方演绎的悲喜剧。

《赵世家》的记载是这样的:屠岸贾是晋灵公(因昏庸残暴,被赵氏弑杀)的宠臣,晋景公时为司寇,主管国家政法工作。屠岸贾要作乱,追究晋灵公被弑一案,借题发挥要诛灭赵氏。当时,与赵氏交往颇深的韩厥告赵朔赶快逃走,赵朔不肯。在屠岸贾的鼓动下,诸将擅自进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赵朔是赵盾之子,赵同、赵括、赵婴为同父同母兄弟,与赵盾同父异母。),并将赵氏灭族。

赵朔的妻子(史称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怀有赵朔的遗腹,逃到晋景公宫内躲藏。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对赵朔友人程婴说:“怎么不同赵氏一起赴死?”程婴答:“赵朔的夫人有遗腹,若幸而生男,我就奉他为主,助他复兴赵氏;若是女孩,我再死不迟。”不久,赵庄姬生下一男。屠岸贾知道后,便带人到宫中寻找。赵庄姬将婴儿藏于裙中,暗暗祈祷说:“如果赵氏当灭,你就哭出声;不当灭,就不要出声。”婴儿竟没有出声,逃过一劫。

过后,程婴找公孙杵臼商议:“屠岸贾不会甘心,必定会再来查找,你说怎么办?”公孙杵臼问:“复立孤儿与死哪件事更难?”程婴答曰:“死很容易,立孤难。”公孙杵臼便说:“赵氏先君对你不薄,还是你做难事,我做容易的事,让我先行一步吧。”

于是二人便将别人的婴儿带在身边,藏到山中。程婴偷偷找到诸将说:“程婴不肖,不能保全赵氏遗孤。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孩子的藏身之处。”诸将大喜,答应了程婴的条件并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假意骂道:“程婴你真是个小人啊!当日不能随赵氏死难,还和我一起商量保护赵氏孤儿,今天却又出卖我。纵然不能立孤,你又怎忍心出卖这孩子啊!”于是抱着孤儿仰天长叹:“天啊天啊!赵氏孤儿何罪?求你们让他活着,只杀我公孙杵臼一人吧。”诸将不应,于是杀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孩子。程婴从此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与真的赵氏遗孤一起藏到了山里。

十五年后,晋景公患重病。占卜的人称是怨死的大臣在作祟。韩厥趁机把当年下宫之难的实情告诉了晋景公,并告诉他赵氏孤儿并没有死。晋景公便将赵武召入,藏于宫中。待诸将入宫问疾时,晋景公借助韩厥之力胁迫诸将面见并认可赵氏孤儿赵武,诸将与程婴、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灭其族。

待到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对赵武说:“昔日下宫之难,大家都能随主人死难。我不是不能死,我想的是要复立赵氏后人。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我要到地下报与赵盾和公孙杵臼知道。”赵武哭着叩首请求说:“赵武愿意劳苦筋骨来报答您的恩德,您怎能忍心离开我去死呢!”程婴曰:“不可以。公孙杵臼认为我能成就复兴赵氏的大业,所以先我而死。现在我不报与他知,他会认为我没有把事情办成。”于是拔剑自刎而亡。

《赵世家》关于赵氏孤儿一事描写传神,人物对话详细而生动,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一段传奇小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版本二、围绕权利之争,多方参与其中的内讧。

对“下宫之难”一事,历史记载大相径庭。早些的《左传》是这样描述的:赵庄姬与赵婴有奸情(此事应在赵朔死后不久,属叔叔于侄媳妇乱伦),事情败露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晋国,并死在齐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当时,赵武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

不久(根据有关记载推断,应为半年到两年时间),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其他典籍如《国语》、《史记.晋世家》(下称《晋世家》)的记载与此相同,整个事件脉络基本清楚。

为什么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载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对史籍所载“下宫之难”的有关资料进行考辩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赵世家》所谓“赵氏孤儿”之说,虚构的成分很多。主要证据:

其一,所谓“赵氏遗腹”的史实不足为信。《赵世家》对赵朔着笔不多,但赵盾死后,赵朔承袭了他的职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以下军统帅的身份与楚国作战,其政治地位仍高于赵同、赵括、赵婴兄弟。此后,史料对赵氏家族的记载中便没有了他的消息,可能是英年早逝了吧。而后,这才有赵婴与赵庄姬通奸的说法。照此时间间隔推理,景公十七年赵庄姬不可能怀有赵朔的遗腹。而另据《左传》记载,“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国语.晋语九》亦称赵武“从姬氏于公宫”。可见,“下宫之难”时赵武年幼,跟随母亲依舅父(晋景公)而居。如此说来,“搜孤救孤”以及公孙杵臼、程婴的相关记载也就不足为信了。

其二,《赵世家》载“下宫之难”诛杀的范围明显有误。屠岸贾为追究晋灵公被杀一案,“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皆灭其族。”这里,并没有提及弑君的主凶赵穿以及同为卿大夫的赵旃家族。而《晋世家》、《左传》均言当时诛杀的只是赵括、赵同兄弟家族。《左传》载赵婴与赵庄姬通奸,死于鲁成公五年(前586年)。赵朔具体的死亡年代虽无从考证,然赵婴得与赵庄姬通奸,说明当时赵朔确已死了。如果“下宫之难”发生时赵婴、赵朔叔侄均已故去,那么《赵世家》记载存在的漏洞就很明显了。

其三、《史记》关于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晋景公三年,即前597年)互相矛盾。同出于司马迁之手的《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均明确记载,该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左传》的相关记载也与此相同。晋景公三年之后的许多历史事件,赵氏多有参与。如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五年(前586年)赵婴与赵庄姬通奸,被赵括、赵同兄弟放逐;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晋始置六卿,赵括、赵旃皆为卿。由此推断,“下宫之难”不可能发生于晋景公三年。

其四,关于赵武复立的时间。《赵世家》、《韩世家》皆称“下宫之难”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过了十五年即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又复立赵武。但《春秋》、《左传》、《晋世家》与此记载截然不同。《晋世家》景公十七年记载:“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与复立赵武的时间间隔并不遥远。也可以证明当时诛杀的确为赵同、赵括家族。作为晋景公外甥的赵武,随母亲一起生活在宫中,似乎没有受到此事的波及。

笔者认为,“下宫之难”的历史背景比相关记载要复杂得多。春秋中后期,各国卿大夫势力渐强。尤其是晋国,赵氏、栾氏、郤氏、韩氏、荀氏、士氏、魏氏、智氏等家族人才济济,主导国家军政大权。公室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相互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卿大夫同族内部,也存在族权(即大宗与小宗)之争。围绕这一系列矛盾,发生了多起君臣弑杀、众卿争斗的闹剧。如晋灵公被赵穿弑杀;晋景公与卿大夫共灭赵氏;晋厉公灭郤氏家族;栾氏、中行氏弑杀晋厉公等等。

就“下宫之难”而言,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乱是导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其目的有二:一是对赵同、赵括流放赵婴的报复,二是要借机恢复赵武在赵氏家族中的正统地位。赵氏三代(赵衰、赵盾、赵朔)执政,与栾氏、郤氏诸卿势力早有矛盾。赵庄姬的诬告,给了栾氏、郤氏打击赵氏的口实。其积极提供伪证,实际上是借刀杀人,用心昭然若揭。而晋景公则利用了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欲通过内乱削弱各方势力,以达到巩固公室的目的。至于屠岸贾其人,虽然无法找出他的幕后指使,但他充其量只是个被人利用,而后便被无情抛弃的小人物。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
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的是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随着战功赫赫的赵氏家族的权力和威望不断壮大,晋 《赵氏孤儿》黄晓明饰韩厥
国国主晋景公也恐惧不已。而将军屠岸贾(王学圻饰)一直都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设计以弑君之罪,一日内便杀死了赵氏族长赵盾(鲍国安饰)和长子赵朔(赵文卓饰)等赵氏家族300余人。而赵朔妻子-庄姬此时生下儿子。为了保住赵氏唯一的香火,她自杀以换让韩厥(黄晓明饰)放程婴(葛优饰)带赵武走。[1] 当韩厥受屠岸贾之命冲进庄姬府逮捕怀孕的庄姬(范冰冰饰)时,程婴正在府上,在庄姬得知变故后要求程婴让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当韩厥冲进来时,庄姬把婴儿藏在了程婴的药箱当中,并指挥程婴把婴儿带出去。屠岸贾赶来时,找不到婴儿,一怒之下挥剑砍在了韩厥的脸上,并下令封锁城门全力搜捕婴儿----赵氏孤儿赵武。 程婴把孩子带回家后交给妻子照顾,自己去找赵 范冰冰在剧中造型
氏的老友大夫公孙杵臼(张丰毅饰)求助,商量之下利用其贵族身份把赵武带出城去,当他们赶到程婴家,发现妻子在屠岸贾搜查之时为保自己家孩子把赵武交给了屠岸贾,而生性多疑的屠岸贾不信其手中的婴儿是赵武,正相反,在他眼里程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赵武,把他一把摔死。反倒把真正的赵武放了。而程婴因献“赵氏孤儿”被收为门客。 程婴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把赵武养大,认屠岸贾作干爹习武、读书,并找机会复仇。韩厥刺杀屠岸贾,屠岸贾重伤,赵武以死要挟程婴灵药治疗屠岸贾。赵武、屠岸贾在程婴面前确认了所有真相,屠岸贾杀了程婴,赵武借机一剑刺死了屠岸贾。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