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叨古话” 传承2600年的赵氏孤儿传说

    中华赵氏网 2012/5/7 10:43:09 赵氏家族


 茶余饭后,在村落大树下或农家小院内,年纪大点的人会给周围人“叨古话”,阳泉盂县当地“叨古话”就是讲故事的意思。

  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告诉记者,赵氏孤儿传说在民间已经传了2600年,经久不衰靠的就是老百姓间“叨古话”式的口口相传。他说,藏山是赵氏孤儿传说的主要传承地,但是即使没有了藏山,只要有老百姓的故事,赵氏孤儿传说依然可以传承下去。

  2011年,盂县的赵氏孤儿传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弘扬“重然诺、轻生死、舍身救人、舍子救人、崇忠善义”忠义文化内涵。为扩大忠义文化的弘扬,今年内将在盂县藏山举行中国忠义文化节。郭秋彦说,由于传说集体性传承的特点,现在保护的重点应该是传承和传承人,随着传承人年龄增大,40岁以下的传承人几乎出现断层,郭秋彦准备把赵氏孤儿传说带到学校,写进校本课程,整理《盂县赵氏孤儿传说》出版。此外,今年将在藏山恢复再现程婴救孤的情景表演和农历四月十五“藏山赶老会”传统祭祀活动,让赵氏孤儿传说能够在民间继续传承下去。

  真实的历史记载

  据《左传·成公八年》、《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追名逐利,妄想独揽晋国大权,设计将累世于国有功的晋国上卿赵盾一家300余口满门抄斩。

  惟有赵盾儿媳庄姬因宫室血缘幸免于难,当时庄姬身怀六甲,在宫中生子赵武,即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率兵进宫搜查而不遂,即悬赏千金举报赵孤。然天不灭赵,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中军元帅韩厥三人将计就计,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生,救出一脉仅存的赵氏遗孤赵武,程婴并趁机携赵武于胸襟之内,从晋国辗转逃往仇犹古国的盂山(今盂县,周时为仇犹国)藏匿达十五年之久。当地百姓给他们送水送饭,使赵氏血脉得以延续。后人因改盂山为“藏山”,以藏孤得名也。晋景公十七年,屠岸贾因犯欺君之罪而被灭族,赵氏冤情得以平反昭雪,赵武恢复了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并成为治国栋梁。

  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说,赵氏孤儿传说的故事是以晋国国都宫廷中的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源头展开的,这是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不具有传说的特性,老百姓在这里没有发挥想象的空间。满门抄斩事件发生100天后,程婴带赵氏孤儿逃到盂山(今盂县藏山),这样赵氏孤儿传说才与盂县结缘。

  一个老头一个孩子在深山里能藏得住吗?当地老百姓和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这一连串的谜团正是老百姓不知道且最想得到答案的。于是通过你问我答的口碑传播,发挥想象的空间,把这个似假似真的故事津津乐道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地传开来。永远的谜团构成了永远的传播链,传说就是这样。

  四地申报国家非遗 盂县胜出

  2011年6月,盂县赵氏孤儿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山西省太原、新绛、襄汾和盂县四地都曾申报赵氏孤儿传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盂县胜出。

  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表示,这得益于千百年来,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

  然而遗憾的是,翻开95年版《盂县志》并没有看到任何有关赵氏孤儿传说的记载,在88年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山西卷(盂县民间文学集成)》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赵氏孤儿传说的记载。直到2006年,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才挖掘出来将其申报,荣幸进入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秋彦说,赵氏孤儿传说的文化内涵太深远,人们没有挖掘,在民间,老百姓只是讲故事,根本没有提炼出忠义文化精神。

  国家级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表示,“我们要看到的是流传在民间传说的记录文本,要看老百姓中传的故事有没有影响了当地人的塑造。”

  盂县在申报国家非遗前,在民间搜集整理故事传说36篇、文本2万字、录音4小时、录像4小时、图片200幅。这或许是盂县胜出的根本所在。

  郭秋彦说,赵氏孤儿传说,主要流传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2442平方公里的453个村,以及以盂县为中心的周边河北省平山县、邯郸市、太原市阳曲县、忻州市五台县、定襄县、晋中市寿阳县、阳泉市平定县、郊区乃至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和我国的浙江省杭州市等其他地区。

  传说,赵武死后,玉皇大帝封他“灵感大王”专管给盂县老百姓下雨,保这里风调雨顺。赵氏孤儿的故事逐渐被后人传成神话。传说居然还很灵验,越是灵验越神化,越神化越传。于是,人们便有了农历四月十五祭祀赵氏孤儿的习俗文化。据不完全记载,以盂县藏山为中心及周边的河北省、太原市等地现存供奉赵武的大王庙134处,其中,盂县108处。

  在盂县的传说中,没有赵氏孤儿是哪里人的记载,有的是赵氏孤儿吃当地老百姓的奶、喝盂县的水长大的记载,人们甚至不去描述十五年后的那些岁月,而只是叙述他被封为 “灵感大王”之后和盂县人的那一桩桩一件件讲不完的故事。

  赵氏孤儿本不是盂县人,只是从外地逃到盂县,藏了十五年后又被召回宫中,再没回来。但是在盂县当地老百姓的传说中,有人说他就是盂县本地人,赵姓就是赵氏孤儿的后裔,这种亲和力的形成是和传说分不开的。

  道德文化是传说的核心价值

  藏孤救孤育孤承载并延续了历史,2600年前的这场悲剧,假使没有藏山藏孤的功劳,赵孤被屠岸贾搜去遇害,历史上还会有晋国的强盛吗?还会有战国七雄吗?还会有赵钱孙李的第一大姓吗?

  当年发生悲剧的晋国国都已荡然无存,人们只能凭借史籍来想象当年悲剧的场面。

  赵氏孤儿传说能在历史上无数的杀戮悲剧中留下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凭什么?郭秋彦说,传播过程中,赵氏孤儿传说的思想倾向尽管由忠义精神崇拜向祈福消灾崇拜转移,但是真正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其中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就是道德文化,而又集中体现在忠信和正义。

  他说赵氏孤儿传说的覆盖面广,从藏孤救孤的发源地,也就是以赵武从出生不足百日的婴儿逃离晋国直至15岁长大成人、成才这一关键时期为主线,一直传下来。在盂县以及周围方圆5000多公里的地域上,都有传说。而这不仅仅是唯一的覆盖区域,在河北、浙江河南等省份均有传说,甚至传到了国外,形成了覆盖全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很有影响的传说,充分显示了赵氏孤儿传说的生命力。

  藏孤救孤所形成的忠义精神,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正义的崇尚和对邪恶的鞭挞作为一个道德准则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每一代人每一个人。老百姓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增加了不少对美的向往和对忠诚正义之士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向往的内涵。

  省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时表示,赵氏孤儿传说是中国传统社会正义价值观的反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以民为本、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信念和奉献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藏山藏孤形成的忠义文化不仅是盂县,更是山西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赵氏孤儿传说的传承呈现出集体性传承的特点。而传承人又散落分布在农村各地的老百姓中,他们只是在茶余饭后、闲暇时、开村民会或小组会前在农家小院等给村民们讲讲故事。

  目前,口头传播逐渐被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占领。当地百姓已失去了在农家院落、茶余饭后“叨古话”“讲故事”的生活习惯。随着老一辈艺人大部分均已过世,覆盖范围逐渐缩小,传播人群急剧减少。现在只有部分搞研究的人员和部分爱好者尚存。而且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60岁以下会讲故事的传承人寥寥无几。这也是目前传承中出现的断代困惑。

  目前,在保护和传承上,盂县文化馆对全县14个乡镇51个村的66名传承人进行了登记、建档,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都已建立相应的传承人库,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传承人保护网。利用保护经费给代表性传承人检查身体。

  郭秋彦介绍,目前关于赵氏孤儿传说的资料有档案15册,录音资料20小时,录像12小时、图片400幅、传说作品41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民间对赵氏孤儿各种相关传说和图片、录像带、光盘等资料,建立较完整的史料、资料库。

  郭秋彦还表示,赵氏孤儿传说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动漫电影等,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就是一种更好的传承。

  为解决传承断代,今年将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聘请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讲传说,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宣传赵氏孤儿传说的忠义精神,计划覆盖人群41700人。赵氏孤儿传说目前已被部分小学写入校本课程。

  对此,郭秋彦很有信心,“赵氏孤儿传说能传承2600多年,没有因为战乱等原因消失,这说明赵氏孤儿传说在民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