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宗室“几世祖”和“几世孙”定位的探讨

    中华赵氏网 2012/12/8 18:10:28 赵银英


        对宋宗室“几世祖”和“几世孙”定位的探讨

    2006年7月开始,我参与了广东新会《霞路赵氏族谱》的编写工作,在参阅了一些历史书籍和部分族谱资料之后,发现我们某些族谱,对宋宗室的“几世祖”和“几世孙”的定位不够统一,即使是同一本族谱,也有前后矛盾的现象。为在编写族谱过程中能统一认识,我们在编委会中展开了讨论,赵宇就宗亲(主编之一)找了许多资料,列举了许多例子,并写出了《几世孙》、《我们的一世祖是谁?》、《关于“ 几世孙” 的商榷》等几篇文稿在内部进行讨论。我们内部也有人坚持宋太祖、宋太宗是一世祖(始祖),“德、元”字辈是二世祖,就像秦始皇,他的儿子胡亥是二世一样。经过讨论,勉强统一了认识,同意参照《宋史》、《仙源类谱》等史料来叙述“几世祖”和“几世孙”。 但经过最近对族谱的抽查发现,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统一。为了今后在宗室内部对“几世祖”和“几世孙”的定位尽可能有规可循,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为便于对照,先将宋太祖皇帝的《玉牒派序》列于下:

太祖: 德惟从世令子伯 师希与孟由宜学

太宗: 元允宗仲士不善 汝崇必良友季同 (元时,广东的太宗派后裔避排了“季同元允” 四辈)

魏王: 德承克叔之公彦 夫时若嗣古光登

排序: 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十⑾⑿⒀⒁ (注:后四世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是为了便于和上一行的派序对应)

2006年8月,开始到国家图书馆参阅《宋史》、《永乐大典》等有关史料,并将对编谱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文字及世系表进行复印。在《宋史》本纪第三十三孝宗一 (615页) 记“孝宗……皇帝,讳眘,字符永,太祖七世孙也。……少长, 命名伯琮。”

在本纪第四十一 理宗一 (783页) 记“理宗……皇帝, 讳昀, 太祖十世孙,父希瓐,”(注:理宗原名与莒)

从《宋史》的这两页记载来看,宋宗室对“几世孙”的定位是有明确规定的,即从太祖之子“德”字辈开始算起,到“伯”字辈正好第七世,称太祖的七世孙。到“与”字辈正好第十世,称太祖的十世孙。《中国皇帝全传》、《正说宋朝十八帝》等一些史学家编的有关宋朝皇帝的史料,也是沿用这个排序法。

很多人可能都不理解,为什么宋宗室这个规定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几世孙”不一样呢?确实是这样的。据《古代汉语词典》919页记载:晜孙 第五世孙。《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这是我们大家都理解的“孙子”的定义)

2009年9月11日,我有幸去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特藏精品展”参观。因为展馆内都是实物展出,从甲骨文到各个时期著名人物的著作都是原稿,有宋代的《仙源类谱》、司马光撰的《资治通鉴》残稿,又有明解缙等修的《永乐大典》和清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两本巨著,还有名人来往书信……等等, 因为不是复制品,所以展品都放在玻璃橱窗内,不准照相,当然也触摸不到。展馆靣积不大,我在里面转了四个半小时并重点摘录了一下,还觉得看不够。特別是在《仙源类谱》的橱窗面前,我看了好几次,那是一本保存了至少800年、盖有“京师图书馆”红印的珍品,从僖祖至太祖五位皇帝共20个字,是金粉铺底写上红字的,整本书目测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特別巨大,可惜只能看到展品翻开的第一页和第二页(未见标页数),每页有5个竖格,我将所抄录的内容列于下:(第一页共5行)

太祖皇帝下第六世仙源类谱卷第一

少保右丞相提举编修玉牒……臣史浩奉(字特小,约70多字)

敕编修

僖祖皇帝 九世孙

顺祖皇帝 云孙

(第二页,共5行)

翼祖皇帝 仍孙

宣祖皇帝 晜孙

太祖皇帝 来孙

世程

子一十四人 三子不及名

以上是我在展馆看到的《仙源类谱》珍藏本的展出页内容。同年11月24日,我又去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室拟借阅《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等资料,但借不到上述文字资料,只借到几盘微缩胶卷,要放在一个简陋的支架上自己用手摇着放大了看,就像放幻灯片一样,因为大部分资料都已残缺不全,有许多字也看不清楚,想要找的资料很难找到,看了4个多小时才算看完。下面将抄录和“几世孙”有关的部分资料列举如下: 例一

太祖皇帝下第六世仙源类谱卷第一

……史浩 奉

敕编修

僖祖皇帝 九世孙

顺祖皇帝 云孙 (注:即八世孙)

翼祖皇帝 仍孙 (即七世孙)

宣祖皇帝 晜孙 (即六世孙)

太祖皇帝 来孙 (即五世孙)

世程

子一十四人 三子不及名 (说明:以上内容与展出本完全一致,以下内容接以上内容)

长 令艾 赐名 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次 令究 赐名 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次 令輓 赐名 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次 令丑 赐名 授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次 令琯 嘉祐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生 赐名 累转右武卫大将军领全州刺史 转右金吾卫大将军 转领茂州团练使 迁领秀州防禦使 除正任荣州防禦使 政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卒 赠威德军节度观察留后 追封华原郡公

次 令璟 (以下略)

(注:共记录11子)

女 无

例二

太宗皇帝下第七世仙源类谱卷九十八

宣祖皇帝 仍孙 (注:即七世孙)

太宗皇帝 晜孙 (即六世孙)

士況

子三人

长 不羣 大观三年十月四日生……政和元年授右侍禁 二年十二月改授忠翊郎……钦宗皇帝即位转忠训郎……高宗皇帝即位转秉义郎……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亡 改赠右朝散郎……累赠银青光禄大夫

次 不庮 (略)

次 不损 (略)

女 四人 (略)

例三

魏王下第六世宗藩庆系录卷第二

宣祖皇帝 晜孙 (注:即六世孙)

魏王廷美 来孙 (即五世孙)

叔詔 五子 三子不及名

明州观察使赠太师 保康军节度使 房国公 谥惠 检之

右监门卫大将军 均州刺史赠邓州观察使 南阳侯 深之

解读:

1、例一:“太祖皇帝下第六世” 是指包括太祖在内往下数第六世,这第六世记录的是“令”字辈的传略。即“令”字辈是僖祖的九世孙,往下数到太祖,即“令”字辈是太祖的五世孙(来孙),正好和《尔雅. 释亲》中的“子之子为孙” 相差 一代(世)。

2、例二:“太宗皇帝下第七世” 指“不”字辈,是太宗的六世孙(晜孙)。

3、例三:“魏王下第六世” 是指“之”字辈是魏王廷美的五世孙(仍孙)。即“令”、“士”、“之”字辈,分别是太祖、太宗、魏王的五世孙。

通过对《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的解读,说明这两份史料和《宋史》记载的孝宗(“伯”字辈)是太祖的七世孙,理宗(“与”字辈)是太祖的十世孙是完全一致的,亦即太祖、太宗、魏王的一世孙是从“德”、“元”、“德”开始算起的。至于为何不从“惟”、“允”、“承”真正的孙子辈算起?我觉得赵宇就宗亲分析得有道理,即太祖的上一辈(父辈)称前一世(宣祖),这里的“祖”是指祖先,而不是指“祖父”,太祖的下一辈(子辈)称一世孙,也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孙子”,而是指后裔的意思。

“几世祖”的定位,首先参照宋太祖在乾德二年(964年)八月十二日所制定的《玉牒派序》为主要依据。当时太祖在位刚五年,“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太祖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宋史》太祖本纪第一9页)。太祖按照“庶民不祖帝” 的古代礼制,不称自己为宋朝的一世祖(始祖),而是将包括自己在内的三兄弟分为三派,即太祖、开封府尹、兴元尹,各派以十四个字的顺序作为辈分来排序,这样,太祖以下“德”字辈就作为该房的一世祖,光义(太宗)以“元”字为一世祖,光美(魏王)以“德”字为一世祖。这是964年太祖就已定下的大训,当时,宋朝只有太祖一位皇帝。

其次,参照《宋史》的世系表,在世系表中,也是按十四个字的先后来排序的,因为世系是指一个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在世系表中是一代(世)一代(世)按顺序往下排的,谁排在第一横格,就可以称为该房的一世祖,如:5662页燕王房,燕王德昭、6365页秦王房,秦王德芳、6517页汉王房,汉王元佐、7019页商王房,商王元份、7741页魏王長子高密郡王房,高密郡王德恭、8521页申王房,申王德文(赵家堡先祖)都是排列在世系表的第一横格,说明“德”、“元”、“德”字辈是该房的一世祖,这和太祖的《玉牒分派》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说的一世祖,是太祖皇帝下的第一世“德”字辈,不能用于第十五世或再循环的“德”字辈,其他各房也同样。此外,还有各派下的宗支,也有一世祖(始祖)、二世祖的排序,如:士敒是元份房的五世祖,又是入闽的一世祖,必樘是元份房的十世祖,也是浮石房和霞路房的入广(粤)一世祖(始祖),良骢是入粤二世祖等等。

我这几年参阅过的族谱不多,但见到对“几世祖”和“几世孙”的定位上,常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将宋太宗列为一世祖的,也有误将宋太宗排成了一世孙的,现列举一些例子,供参考:

1、“ 宗逞公为宋太宗十四世 或 宋太宗皇帝之十四世传人” (注:以宋太宗为一世祖)

2、“ 必樘是宋太宗的十一世孙” (注:从必字辈往上推算到元份,是十世,元份既是一世祖,又是太宗的二世孙,再往上推算,太宗竟成了一世孙了,这是很荒谬的。)

3、“ 孝宗讳伯琮……太祖四子秦王德芳六世孙秀王子偁次子”(注:这里说太祖四子是德芳,德芳六世孙是子偁, 子偁次子才是伯琮, 即伯琮是德芳的七世孙。按太祖之子“德”字辈开始排序,应该是德芳的六世孙才对)。

4、“ 第一世祖 元份

二世祖 允让

……

八世祖 汝固

宋商王九世孙 崇橐 (注:应九世祖、商王的八世孙)

宋商王十世孙 必迎 (注:应十世祖、商王的九世孙)

宋商王十一世孙 良韶 ”(注:应十一世祖、商王的十世孙)

(注:《三江赵氏族谱》卷一88页,良韶写的《汴水赵氏僊源族谱序》中,自称是“故宋商恭靖王十世孙潜江良韶敬书” 是正确的。崇橐应为九世祖,修谱人把他变成九世孙, 是不对的。 )

5、魏王迁美之世系,在上面列举的《宋史》世系表中,其子德恭、德文都是排列在世系表的第一横格的,即“德”字辈是一世祖。但《赵家堡族谱》以廷美为一世祖,在族谱的103—104页,赵若和写的《赵氏本末序》,又自称为“宋魏王十一世孙”(魏王是一世祖,又是一世孙),这样的排序不符合太祖于964年关于三派排序的规定。

还有一些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本人历史知识水平有限,以上意见有不当和谬误之处,请诸位宗长和学者们批评赐教。

(本文采纳了《霞路赵氏族谱》几位主编和三江房两位宗亲的修改意见,谨此表示感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