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谱源流】济源赵姓起源

    中华赵氏网 2014/8/25 14:42:52 陈立新


                                            济源赵姓起源

 

据《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

  赵夙,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饹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晋献公赐赵夙耿。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赵衰,

  赵衰约生于周庄王十二年(丙申,公元前685),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重耳(晋献公之子)相友善。

赵衰“事重耳 ”

重耳为晋献公之子,为了躲避宫廷内乱和对自己的迫害,于献公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选择了逃亡。赵衰认为重耳既贤明又“好士”,将来可成就大事,最终选择侍事公子重耳。为了验证自己选择的正确性,赵衰在反复斟酌的同时也进行了占卜。占卜的结果也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跟随公子重耳,是最有益的。”赵衰在行“策名委质”之礼(相当于今天的宣誓效忠)后,君臣关系就由此而确立下来。

赵衰在以后漫长的政治生涯中,确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重耳出亡,赵衰等一批人相随而去。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655年,赵衰随重耳出亡其母邦狄国,当时,重耳43岁。重耳在其母邦生活了十二年。期间,狄人在征伐中得到了两位漂亮姐妹,就将其中的少者季隗许配给了重耳,把另一位长者叔隗许配给了赵衰,这样赵衰与重耳就成了连襟。

然而,由于狄邦距晋国非常近,当政的晋惠(公前650年即位)一方面,积极打压昔日作乱的公子党,重用亲信,大兴党狱,坐罪者甚众;另一方面,担心重耳回国争位。遂派人谋刺重耳。重耳得到消息后又开始向齐国逃亡。

逃亡途中,赵衰时刻不忘激励身处逆境的公子重耳,让他振奋精神。在逃亡中饥饿难耐的重耳向路边的农夫乞讨,然而,一个在地干活的农民又能有多少饭食去施舍给重耳等人呢?不得已的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说:“拿去,吃吧!”近乎绝望的重耳气愤的地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赵衰急忙劝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象征你的子民把你的土地给您,您就会拥有国土了,君王您还是应该敬拜接受它.....”沮丧和恼羞成怒的重耳觉得赵衰的话有一定道理,重耳煞有介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了车上。

这就是赵衰在逃亡路上急中生智,巧释“土”义,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它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重耳逃往卫国的途中,卫君不准他们人城,一伙人如丧家之犬,饥寒交迫。赵衰四处乞讨了点稀饭,来献给重耳。重耳说:“你难道不饿吗?怎么不自己吃呢”?赵衰说:“我虽然饥饿,但不敢背着君王而自己食用。”于是他们把稀饭又加了河水,搅和搅和充饥。

重耳一行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齐国。时桓公在位,齐为霸主。但随着管仲去世,霸业初显颓势。齐桓公盼着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延续霸业。听闻重耳到来,出郭相迎。在与重耳的交往中,桓公更是从重耳及其随从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他们皆世之豪杰,将相之才。桓公以其宗女嫁于重耳,盼能栓住重耳的回国之心。即便重耳最终回国执政,也可得晋之助力。

重耳在齐桓公的糖衣炮弹之下,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尽享驸马之贵,却忘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齐国衰落,重耳在齐国的流亡生活遇到困难。但重耳又不愿再去品尝流浪奔波之苦。当时晋国国内形势已发生变化,为重耳回国执政提供了机遇。而重耳却沉溺于齐国的安逸生活,不想归国有所作为。赵衰多次劝之,重耳却不从,无奈的赵衰只好当机立断,与狐偃、夫人齐姜合谋将重耳灌醉,然后拖上马车,快马加鞭把重耳载出齐国,为重耳归晋即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重耳一行离开齐国后,又先后途经了曹国、宋国、郑国,最后到达楚国。当时,楚正值强盛,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打败了一心图霸的宋襄公。成王早闻公子重耳是当时贤人,便远迎重耳,安置重耳居住在郢都,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命自己的臣子与重耳的手下人时常切磋。但重耳总是一种自卑心理。对此,赵衰及时劝勉“在赵衰的劝解下,重耳回归自信,与楚成王坦然相见。

于公元前637年,怀公当政。由于其残暴统治而使晋国国内危机重重。本来就对怀公有成见的秦穆公便考虑再度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而重耳则成为秦穆公的首选。

当重耳在赵衰等人的陪同下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后,穆公表示愿意辅佐重耳回归晋国,夺取君位。但旧事重提,要重耳即位后将昔日的河东五城,割让给秦国作为酬劳。重耳在赵衰的指点下欣然应允,令穆公非常满意。然而,穆公又提出让重耳“与怀赢为婚”的难题。怀赢本为重耳之侄晋怀公之妻,怀公逃离秦国时将其遗弃。虽然当时原始婚姻形态的残余依然存在,但是对于这件婚事,重耳还是心存顾虑,想辞退不要,但赵衰劝其以大局为重,采取迂回战术。他说:“礼书上说:‘将要向别人请求,一定要先接受别人的请求。想要别人爱自己,一定要先爱别人。想要别人听从自己,一定要先听从别人。对别人没有恩德,却想有求于人,这是罪过。’现在你要跟秦国联姻以服从他们,接受他们的好意与他们相亲相爱,听从他们的安排,以使他们对你施恩德。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于是重耳接受了赵衰的意见,向秦国纳聘礼,缔结婚约,并且亲自迎怀嬴成亲。这一事件的圆满解决,为重耳重新归国扫除了障碍,穆公另有将宗室其余女子都作为陪衬,一起嫁给重耳。重耳也不“挑食”,全额收编。穆公看着重耳如此明事理,更愿意支持他。

此后,赵衰借秦穆公宴享重耳之机,利用当时宴会上赋诗言志的习俗,在宴饮中对穆公的赞礼应答自如,双方诵诗言志,赵衰阐述诗义,表达重耳对秦君的尊重之意,不仅进一步博得了秦穆公的好感,而且还成功地向穆公转达了重耳欲借重秦国返国得政的心愿。或许正是赵衰的机敏打动了秦穆公,他慨然允诺了重耳回国的请求。

     公元前636年初春, 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新踏上了阔别19年有余的晋国之路并获得政权。

为文公出谋献策 

重耳返国执政得以成功实现后,重新争夺中原霸主之位成为其新的奋斗目标。而赵衰,则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得力助手。

文公即位第二年(公元前635年)的春天,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发难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当时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赵衰便对文公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是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

晋文公听后便亲率两支大军勤王。这两支大军是:左军赵衰、魏筚;右军御溱、颠颉。晋军从轵道东进,驻扎在原城西南的阳樊。晋文公坐镇阳樊,命左军将领赵衰去汜迎接周襄王回王室;周襄王十九年四月,在晋文公的鼎力相助之下,周襄王回到王城复位。

除此之外,晋文公还在赵衰等人的帮助下,协助周天子惩处了周王室犯上作乱逆臣叛贼。

周天子襄王过意不去,就赐“南阳(太行山东南)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州、胫、缔、纽、攒茅(今河南修武)之田”八处地方给晋。

晋文公这次出兵勤王,名利双收。一是落了个忠于周天子的好名声,有利于巩固其晋国内的统治,有利于号令其他诸侯;二是得到了南下中原,称霸天下的战略要地。

这是晋文公当政后借赵衰之谋成就的第一件大事。

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原、阳一带由东周的畿内变为晋国的南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撤消南阳郡,这一片归三川郡,这个南阳在历史上存在了410余年。当然,这是后话。

     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四、五月间,晋文公率军班师,将军队驻扎在南阳一带(在古地名中,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称南阳),开始接收周襄王赏赐的土地。赵衰陪晋文公亲自坐镇。

但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人听说周襄王把他们赐给了晋国,十分失落,难以接受。因为阳樊是周王朝给太伯后人的封地,而晋只是个诸侯国,阳樊的地位高于晋。虽说这时周已衰败,晋已十分强大,但阳人仍不愿被当作礼物送于晋。阳樊守臣仓葛,率领阳人拿上器械,登城自卫。

晋臣带兵包围了阳樊城,呼喊阳人:“早早投降,万事皆不追究,否则,打进城去,全部杀死。”这时,守臣仓葛站在城墙上,义正辞严地对晋臣说:“我们阳樊虽弱小,但这里有夏商之嗣典,周王室的亲眷,国家还派有军队保护。现在,君主这般耀武扬威, 我们能接受吗?

 晋臣觉得仓葛的话有理,派人报告晋文公。赵衰听说后建议文公:此时此刻,我们必须以义取城。要告诉城里的百姓,我们都是周天子的臣民,现在接管阳樊,也是奉了周天子之命。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赐的。如念周天子亲戚的情义,我们商量着来办这件事。

晋臣和阳人商议的结果是尊重阳人的选择,留去自由,从而使阳樊得以顺利接管,未动一刀一枪,未伤一人一马。

因为阳樊人大多选择了“走”,所以以后的不少史料中记载的是“文公出阳”(出,放走之意)即“晋文公放走阳人”,对晋人的这种做法持赞成态度。

据说赵衰的进谏之功。

     是年冬天,晋文公亲自带领左军统帅赵衰来接收原城。

晋兵包围了原城。原人誓死守城。赵衰对晋文公献策说:“原人不愿归晋,是不相信晋。君主只要表现出诚信,城不攻自下。”文公问:“怎么才能表现出诚信”?赵衰说:“令军士只带三天口粮,并向外界散布消息:若三日攻城不下,解围撤兵”。

文公依计。第三天夜,文公下令后,晋军遵令撤离。

原人半信半疑。但黎明时分发现晋军真的撤走,随机奔走相告:“晋侯宁失城,不失信。这是有道之君啊!”于是,便挂降旗于城楼。晋军撤到离原城三十里的孟门(在今沁阳市)时,原国的降书就到了。晋文公单车入城,百姓鼓舞庆贺。

(注:“伐原示信”典故由此而来。伐原,即征伐原国;示信,表示诚信。)

            赵衰封原,“居原,任国政” 

鉴于“南阳之地”对于晋国的重大意义,晋文公在选派南阳重镇“原”地的地方官员时,颇费了一番周折。晋文公思来想去,认为赵衰出任原大夫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以赵衰的忠信和智慧,不仅有利于消弭新接管地区民众的对立情绪,而且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这一战略要地。于是,晋文公出于对赵衰的信任和倚重,把原地(今河南济源西北)赏赐给了赵衰作封地,同时任命赵衰为原大夫。

赵衰作为原大夫兼管阳樊,住在原城,并主持国政家事。赵衰自任原大夫起,仍积极帮助晋文公树立“尊王”的形象。

公元前632年,一场关乎晋文公政治生涯、关乎晋国命运、关乎春秋霸主归属的城濮大战即将来临。赵衰积极向文公推荐统帅人选,全力参与这场战争的谋划。

当楚人北进中原包围宋国都城时,晋军决定发兵与楚决一雌雄。但统帅谁来担当?按资历、能力、功劳和裙带关系,三军元帅应是赵衰。但当晋文公问赵衰时,赵衰却谦让说:“为大将者,有勇不如有谋,有谋不如有学问。君王寻找智勇的将才,合格的人才多了,但要找有学问的人才,臣认为只有郤(xi)谷一个人够条件。郤谷现年五十多岁了,好学不倦,对《礼》、《乐》、《诗》、《书》,读得滚瓜烂熟。人民以道德规范为本,军队以人民为本,唯有道德修养好的人,才能爱惜人民;只有知道爱惜人民的人,才能统帅军队。”因为懂得德、义修养的大臣正是把握全局、获取胜利的根本,于是,赵衰就举荐了郤谷。晋文公采纳了赵衰的建议,把晋军军制分为上军、中军、下军。任命了郤谷帅中军,郁溱(qin)为副帅,狐毛帅上军。  

晋文公想任赵衰为次卿,统率下军,赵衰辞谢,在褒扬了这些人的长处之后说自己不如他们。赵衰只接任了大司马之职,掌管司法。

后卻谷去世,人事调整,晋文公再次要赵衰出任次卿,赵衰又举荐狐偃。狐偃又让给了其兄狐毛。赵衰仍任大司马。

不久,狐毛病逝,晋文公自然又想到赵衰可以接替其职,赵衰第四次举荐别人。

城濮之战结束后,为了适应国家地位提高的形势,晋文公又在清原(今山西程山东南)再次检阅军队,将原来三军的编制扩充为五军,又创建了新上军、新下军,文公再次任命赵衰为卿,并统帅新上军,这次赵衰没有推辞。至此,赵衰进入晋国权力中枢,在诸卿中排位第七。

公元前625年,秦晋两国爆发彭衙之役,在此战中,晋文公又使赵衰担任中军佐,成为晋国的副执政官,距晋国正卿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赵衰被封原地之后,除了帮助晋文公处理过正之外带领原地百姓发展生产,疏通河道,治理水患,如修筑湨梁、营建軹城

 “湨梁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次大事件,记载的是公元前557年11个诸侯国在这里结盟共商御齐之策的故事。这一典故所说的“湨梁”即指此,可见湨梁在当时工程之大,名声之大。这时的赵衰不仅在原人中享有崇高威望,且在阳樊、轵人、包括所有的南阳人中享有威望,以至于他的儿子赵同继承了他的原大夫之职,原地赵姓也很快成为当地的望族。

 

晋文公死后的襄公六年(前622年),63岁的赵衰去世,葬在轵城南岭,其村故名赵村。次子赵同(史称原同)袭原大夫之职,随父埋葬。赵衰父子墓塚正北的龙泉观,相传是再创赵氏第二次辉煌的宋太祖赵匡胤,因感念祖上恩德,专为赵衰而改建,虽因年代久远损毁严重,但雄伟殿宇、龙头御碑仍不失皇家威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