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网新闻】赵氏源头赵城‏

    中华赵氏网 2014年11月12日 联研总会网站


赵氏源头赵城‏

  临汾市辖内有一块地方,北至辛置南口,南至南王和北玉,东起太岳休粮山,西落罗云山清凉寺,东西宽一百里,南北长四十五里,这里就是古赵城地方,原本是一个县,县治设在正中,即如今赵城镇所在地,1953年并入洪县。赵城源远流长。《山西通志》和《平阳府志》均有明确记载,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一赵城地区的先民本称为“伯赵”,可追溯到五帝之一的少昊金天氏。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太昊伏羲氏和少昊金天氏是夷族部落联盟时期前后两大著名的领袖。夷族曾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一带,有东夷、淮夷之称。以后又发展到山西、河北、内蒙一带,与炎帝为首的羌人部落融为一体,形成最早的华夏民族大家庭,比尧舜时期要早若干代。(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1976年版108——113页)
  史书上有关少昊的记载很多。《左传昭公十七年》中介绍说:少昊名挚,立之时,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就是说,以鸟为图腾,以鸟名为官职名称。并前后列举了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等二十二种之多。凤鸟氏历正,为部落联盟的总图腾,而伯赵氏司至,主管夏至和冬至。笔者考证认为:伯赵氏这个部族群体应当是最早称其为“赵”的先民,他们的活动范围当在赵城一带。“伯”者,大也。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渐略去而单称为之“赵”氏,这也当是情理之中的事。出于需要,伯赵氏的先民们建造了一座城堡,可能当初称为“伯赵城”,也可能直接就叫“赵城”。总之,在周朝以前它就存在了,而且已经肯定地称为赵城了。赵城者,伯赵氏之城堡也。
  二造父封赵,应当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中的《秦本记》和《赵世家》中均有较详细的介绍,并明确指出:周穆王以赵城封予造父,造父族由此姓赵。从这里不难看出:1、造父封赵之前,这里便被称为赵城,造父族以赵地为姓,天下赵姓自此始。2、赵城乃天下赵姓家族及其分化而出的其它家族的地望根源处。3、秦始皇一度也姓赵,叫赵政。为什么伯赵氏的先民们不姓赵,而造父的后代们都姓了赵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原来在上古时,对姓和氏并不能如同现在等观而论的。那时,一般人并没有姓,姓要由领袖赐给一些有功的人。姓属条条性的,一个人一旦得到了姓,其直系后代才可能传承,非特殊情况,不得更改,可以说,姓是一尊美之称。而氏则属于地域性,或者是团体性,不一定都有血缘关系。在某个地区居住的人们,统一在一个旗帜下生活,便称之为什么氏,若离开该地而加入另一个群体,便更换门庭,成为另一个氏的人了。有的人既有其姓,也有其氏;而有的人则只有其氏,却无其姓。所以,凡伯赵氏群体的人,不论你姓什么,有姓或者没有姓,统称为伯赵氏,伯赵是氏而不是姓。造父其人原本姓嬴,其先祖伯益为尧舜禹三朝之元老,贡献甚大,被帝舜赐姓了嬴。嬴者,燕也,就是玄鸟,相当尊贵。因为造父对周穆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穆王赐其弃嬴而更姓为赵,乃是一种褒奖,就是说,姓赵比姓嬴更要好得多,尊贵得多,风光得多。不难看出,“赵”是一个很吉祥的概念。

  三造父被分封于赵城并赐姓为赵,而不封在其他地方,是偶然的吗?答曰:否。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条。
首先,造父与“赵”相匹相称。《辞源》上解释赵字的第一个含义则是超腾、矫捷之谓也。几千年来赵城人民称赵近之于“超”,并非无据妄呼。“伯”者,大也、霸也,伯赵鸟就是伯劳鸟,全国各地几乎均称之为鵙儿,独我们赵城人民世代亲切地唤它为“咱鵙儿”,就是“咱们的鵙儿”。这种叫法应当说已经有四五千年了。这种鸟,勤劳、勇猛、灵活、矫捷,飞得快,嘴带钩,乌鸦、麻雀、喜鹊、鵰鷂都不是他的对手,勤奋利落,霸气十足。每年秋天把鱼、蜥、蛙、鼠等小动物捕来穿串于树枝上晾干,为冬季贮食,很有其特色。赵城先民以鵙为旗帜、作标志、当代表,就是有一种“咱鵙儿”精神,这是其他地方的人所望而羡慕的。
  造父是周穆王的马车御手。御手,在当时是官位,身份很高。在古代,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问和技能,与礼、乐、射、书、数等并列为六艺。穆王是周朝的第五位国君,当时正处在鼎盛期。他乐于游,据说曾旅抵吉尔吉斯一带,是一位天才的旅行家兼外交家。正由于此,他对马车御手一职极其重视与珍惜。造父能被他选中作御手,肯定身手不凡,格外矫捷。有一次,穆王巡游到西王母国,乐而忘归,国内发生徐偃王作乱,大臣们群龙无首,举棋难定,十分危急。穆王闻报,归心似箭,性急如焚,靠了超级能人造父为御手,以日腾千里的超速度火速赶回,派兵遣将,叛乱很快得以平息。造父功当首位,并留下“一日千里”的成语,成为万古佳话。无论当年的穆王天子及其众大臣,还是几千年以后的我们这些人,谁都得承认造父御车,入神出化,超腾矫捷、登峰造极。那么,若给其行赏封采邑,非赵城者,其能谁与?
  其次,造父虽然原本姓嬴,但其祖先中有不少代人长期定居在赵城及其周边,生活在伯赵氏这个群体之内。何以证之?造父的先祖皋陶、伯益以及后来的蜚廉等都生活于赵城地区。皋陶的出生地目前有争议,我们且不去与争论,但作为帝尧时期的执法大臣的他,将其亲属——妻室、子女安排在距尧都平阳不远的地方住下来生活,这当是没有争议的吧!赵城南行二十多公里的士师,亘古至今人皆称为皋陶村,附近有皋陶墓,立有碑志,《洪洞县志》上有明文记录。赵城以北四公里处有南益涧村,再三公里有北益昌村。虽历代名称有所变化,但赵城人我行我素,一直呼为南北益涧村,久久不衰。推断益涧者,伯益之涧流也。至于蜚廉,史书上更为明确,说他是商末纣王之臣,周武王灭纣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死葬于霍太山。”这就是说,蜚廉在霍太山附近生活了相当长的岁月,也留有后人于此。霍山主峰在赵城境内,蜚廉生前活动及死后葬埋都当在赵城境内。造父是蜚廉的直系裔后,赵城与造父的关系如此源远而流长,当时还有不少亲人仍生活在赵城。封他于赵地,对造父来说是十分希望而适合的事。周穆王此举真可谓用心良苦,珠联璧合,最好不过的事。高哉,妙哉。
   四有学者曰:赵、造二字形意相近,其偏旁“走”与“辵”均为行走意,“赵”即“造”,赵城者,造父之城也,赵城之称实自造父而起,更由赵姓而始,故赵城者:又赵姓之城也。此言不妥。何也?其一,赵与造其字意相差甚大,风马牛不相及。其二,字型也截然不同,小篆以后的“造”字其偏旁均从“辵”,可以说与行路有关。而大篆古文的“造”字则写为“艁”,偏旁从舟,与“赵”字风马牛不相及。当初赵城不是造父之城,也不是赵姓之城,只能是伯赵氏之城。
  著名赵姓学者沈其新先生认为:赵为“走”“肖”二字的组合体。走者,低头弯腰,屈膝而行者也,肖者,肉体上淌着汗也,由此得出结论说:“赵的意思是仆人”。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指出,此结论无条件成立。不难看出,沈先生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从象形上来分析“赵”字的。然而中国的汉字不只是象形文字,还有表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五种文字。而“赵”字不属象形,当归形声字,“走”为偏旁,表其形,“肖”为表声。《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此有准确的解释。如同削、稍、捎、俏、哨等字一样,右半边的“肖”字只表其声与“肖”相近,而决非是肉体在淌汗。花枝俏的“俏”字也表示人的肉体流汗吗?再说赵字的左偏旁“走”,《说文偏旁》中解释道:走者趋行也,人若急行则足屈,决非屈着双膝而行,更没有低头弯腰的意思。如果凡“走”旁的字都是低头弯腰、屈着双膝而行,那么,越、赶、起、超等字又当如何解释呢?应当指出的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先有发声,次立概念含意,然后再形成文字以表达。古人先有了“赵”这个音,并且定其含意为超腾、矫捷、美丽,而后才创造出形声“赵”字来表达它。“赵”字的含意吉祥而美丽,绝非是指仆人。
  造父封赵城之后,依他本人的特长,在马上下了不少功夫,在赵城及其附近至今仍有不少遗迹可寻,如马家原,马牧、马头、马驹、龙马、马家庄等村名,很可能与之关系甚密。
五赵城的先民为古伯赵氏,赵姓的先民为古玄鸟氏,此二氏者上古之时均为夷族之属。夷者大弓也,善骑射,以渔猎为长。射九日的羿,当为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助禹治水的益,当时堪称其为英雄。但也有人说,夷狄之人,为少数民族,不归汉人,如何能成为我们的先民呢?这是一个严肃而可笑的问题,附带地略以说明一二。其实,远古时代并没有汉族这个概念。汉族这个名称,自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始有,以往则称之为华夏人。郭沫若先生在谈到中华民族形成一事时指出:民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古“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是汉族的前身。历史上所说的华夏,乃是由他们共同融合而成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1976年版121页)所以说,古夷人,包括少昊金天氏为首的凤凰部落联盟,乃至    我们赵城的先民伯赵氏,都应当是汉族人民祖先的必然组成部分。
六赵城的图腾是凤凰,赵城美名凤凰城,凤城者,藏龙卧虎之地也。自古英豪辈出,贤才济济,娲皇氏、皋陶、伯益、蜚廉、造父、赵夙、赵衰、赵鞅、赵无恤、蔺相如、纪信、宗泽等历代名人,均在这块土地出生或工作、生活过,勤奋、好学、勇敢、彪焊、忠信、憨厚乃赵城人民祖传的风度。尤为可贵的是“赵城”这个名称,从有史书记载也有三千多年的时间,而未更改,一直延续下来,如果从少皋时代计算起,那则要更长些。赵城这座城池及其名称的诞生及存在,有其鲜明的特性,它不由山起,不因河来,不以设县与否而中断。而是始于人的群体,传于人的心目之中,叫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其音美妙,其意豪迈。
“咱鵙咱鵙,麦黄了,南边北边有了白狼了。咱鵙咱鵙,秋深了,河东河西五谷丰登了。”请听这流传了几千年的民谣,赵城人民对伯赵鸟,对赵城这个概念是多么情长而崇深。



分享按钮>>【顾氏网新闻】2014年家谱征阅
>>【赵氏网新闻】关于赵佗的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