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网新闻】解文说“趙”
- 中华赵氏网 2016/12/8 16:18:52 赵公厅
解文说“趙”
提起“赵”字,人们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赵姓、赵钱孙李、赵国、赵宋江山。
是的,赵是中国的一大姓氏,也是一个尊贵之姓、远古之姓。其实跟赵有关的,不仅仅是姓氏的内涵,更有底蕴深厚、影响广远的赵氏文化、赵国文化、赵宋文化。从姓氏的角度来讲,这在华夏文明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赵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渊源。
请跟我一步步深入了解一下“赵”的内涵吧。
赵,新华字典简解为:走部,半包围。一意是战国时国名,七雄之一,在今河北西部、南部和山西中部、北部;又意为姓。在《辞海》里稍多一些解释,并列举了一些赵姓名人。这些均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解。
趙,趋赵也,从走,肖声。赵,本义为“趋赵”,快步行走之意,后解为国名和姓氏。《说文》里述:赵,趋赵也;《广雅》里讲:赵,及也;《说文解字》又言:天子北征,赵行口舍。赵字亦作“硝”,跳也,字之作逍。汉语“赵”也是走卒之意,有的指近身仆人,其实是亲近随从和善驾驭手之意。
我觉得,“趙”字,由“走”、“肖”二字组成,再分就是由“土、止、小、月”等字和部首组成,这里都有速度极快、赶超、超越、勇武,宽厚、仁义、智慧、动静合一等意。从字的形像上来分析,可理解为一个深谙武功之人,身背满鞘的箭,作弓步状,立于大地之上,挽弩正射;或者坐于马车之上,赶着骁马长驱,很快消遁得无影无踪了。从读音来理解,与“朝、召、诏、照、肇、找、钊、昭”等字同音,那么就延伸依次含有这些意义了:朝阳、召见、诏书、照耀、开始、寻找、勉励、显著等。因为活力四射而如旭日东升,因为有权威而召见、下诏,因为辉煌而打头和炳耀千秋,因为寻找而善驭和跑得飞快,因为开拓进取而不断勉励和取得显著成就等等,不一而足。于是,这个字,这个姓氏宗族,五千年来,虽历经磨难,却一直在不断地开拓进取,勤勇奋斗,从春秋战国、经汉唐,到大宋,直至满清王朝,都创造着一代代的顶极辉煌和骄傲。当然,在现当代中国,赵姓在各方面都依然泱泱其大、辉辉其煌,不断前进。
理解了这个“趙”字的深远涵义,我们就不难得出赵姓为何能够出奇不凡、凡而非凡,长兴不衰,创下千年惊世伟业和灿烂的赵文化了。
赵姓是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融合众多民族的一个大姓氏。好多少数民族都有不少赵姓人。据说满族赵姓人很多,不是单纯的改满姓为赵姓人之意,而是他们多数人的先祖本身就是赵姓人。满族姓氏中的“觉罗”,是“徽宗语”“ 趙”字的反切还原。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徽钦二帝北狩时,宋宗室除康王外,举族三千多人皆同俘,(历史是多么地巧合和象像,赵构真有点像赵国时的“赵氏孤儿”,这之后再次创造出超乎常人难以想像的辉煌来)从亡东北,迁于松花江畔的五国头城,即今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伊兰县地。当时女真人中多通晓汉语汉文,从亡的汉人乃创造了“徽宗语”,或谓由徽宗所创造,将单音的汉字拆开为复音的语言,谈故国情思时用之,以避免女真人的窃听。这种民俗遗风,直到民国十几年时,丹东、凤城一带尚流行。
历史上赵姓曾是第一大姓,也数度成为皇族贵姓、显尊之姓,位居百姓之首。《姓氏联珠》一书云:百家之冠是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赵姓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为其他姓氏所不能比,这也是她的一大特征。不管怎么说,赵姓是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
探其来源。赵姓主要的一支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始祖是伯益后裔造父。渊源于黄帝等。据《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载,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他在桃林(今河南灵宝)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驯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这些上好的马拉车,让造父为他驾驭,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周穆王乘着这8匹千里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这次平叛立了头功,周穆王赐他以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人公认的始祖。造父的6世孙叫奄父,号公仲,在周宣王伐戎时曾为其驾驭车马。奄父的儿子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事晋文侯,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
追查造父的祖宗,史书上也有说是黄帝儿子或同期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姓嬴。再考,造父被封地赵城,是否在其被封之前已是赵姓家族的居住地了呢?有关赵姓的来源,说法很多,神话与史实相羼杂。但是,不管是何种说法,赵姓总是与凤鸟和御马联系在一起,这是赵姓源流中的一个特色。另外还有一说,相传黄帝时代,胙土命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家族,其中就有赵氏,所以汉代学者应劭在其《风俗通》一书中说:“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赵姓最早的一支是夏桀臣赵梁的后代。最早在正史中出现的赵姓人物是《史记"龟策列传》中提到的赵梁,他是夏朝桀时的一位“谀臣”。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引《太公金匮》云:“桀臣赵梁劝桀囚汤。”夏桀都于斟寻(在今河南巩义西南),故此支赵氏出自河南巩义,也就是现在的商都郑州附近。如此,赵氏不仅得姓于西周时的造父,而是早在夏代就有了赵氏。《东莱赵氏家乘》说,既然赵梁见于正史,又见赵隐在殷商之初为官,“盖吾赵氏不止始于造父也,明矣。”看来,早在五千年前左右,赵姓人氏就活动于中国大地了。
总之,从赵姓早期的历史来看,赵姓得姓于赵国,渊源于黄帝、颛顼、少昊、赵梁、赵隐、伯益、造父等人,是一个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富有正义、威武、显赫和开拓进取并善于文治武功的家族。千百年来,赵姓举着自家的旗徽,在神州大地上繁衍劳作,生生不息,从远古经春秋战国、汉唐、大宋、满清至今天,赵姓均显示出巨族大姓的威望和风采。当然,历代赵姓名人,灿若星河,举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与赵姓相关的文化,是很有意义、丰富多彩的,也是其他姓氏所无法比拟的。有关赵国或赵姓家族故事的成语、传说等异常丰富,据统计仅成语就有300多条,现在广为流传的也有60多条。比如:安然无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废俱兴、百闻不如一见、初出茅庐、从天而降、奉公守法、黄袍加身、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纸上谈兵、旷日持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邯郸学步、毛遂自荐、顶天立地、背水一战、不遗余力、奇货可居、刎颈之交、贫贱之交、盛气凌人、路不拾遗、黄梁美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锦囊妙计、开卷有益、立功赎罪、抛砖引玉、披坚执锐、萍水相逢、破釜沉舟、气壮山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锲而不舍、三寸之舌、三人成虎、守口如瓶、水火不相容、适得其反、天经地义、望尘莫及、小题大作、雪中送炭、寻章摘句、眼中钉、一去不复返、一意孤行、依样画葫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争先恐后、之乎者也、指鹿为马、食不甘味、将欲取之必先为之、按兵不动、不修边幅、利令智昏、怒发冲冠、大声疾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等等。至于涉及赵姓的掌故和传说也有很多,如去周入晋、赵简子试子择嗣、赵氏孤儿、指鹿为马、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狸猫换太子、泥马渡康王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此外还有很多,如:赵曰可爱、赵孟之贵、诛心之论、翳桑饿人、沉灶产蛙、赵厕、庄周说剑、毛遂堕井、以蒲为脯、咸阳市中叹黄犬、赵公元帅、问牛知马、赵礼让肥、女人祸水、燕啄皇孙、覆壁避祸、赵瞿遇仙、赵生及第、赵老送灯台、拔钉钱、香孩儿营、卧榻之侧,岂容鼾睡、鼎铛有耳、长春节、大宋玉音、半夜之会、一琴一鹤、著脚书楼、丑丑妇,胜空房、赤脚大仙、赵侯咒鼠、梦得词女、赵五娘等。这可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赵姓人家这一无形资产真是价值连城。为什么其他姓氏的历史不像赵姓的历史能凝结在成语中,有着雄厚的文化根基,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再有一例可管窥一斑:元代著名(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1241~1318),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趙”之意,读音也相近。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表示以“南”为“所”;名住地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可见赵宋宗室文化受人之尊、影响之大。或许,这个郑思肖取意“正思赵”,念其祖宗耿耿不忘,正是赵氏皇室的后代。自改姓郑后其后代子孙便在东南沿海播迁郑姓了。当然更多的人可能还是改姓黄(音通“皇”,取皇室后人之意)和吴(至今东南一带省份中还有“活吴故赵”的说法,即在世时姓吴,去世后归入赵姓,他们自知老祖宗是赵氏后裔)等姓氏了,所以本来宋代赵姓在南方人口密度比北方大,只是因改姓经过千年演变至今成了黄、郑、林、吴遍东南了。
中国封建社会创造登峰造极和科技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赵宋文化和赵宋宗室文化,自然为人所爱,千百年来令人捧之不舍,好多至今广泛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令人不得不慨叹。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