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籰庄吴氏宗祠简介   

    中华吴氏网 2009年2月12日 吴兴华


吴家籰庄吴氏宗祠简介

吴兴华


始祖鸿胪公遵明洪武迁发之令,自城阳官地村迁来占籍定居。荒芜之地,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创寨立村。乘寒暑之暇,纺线织布,夜以继日,制造织机纺俱,销售四方,尤以绕线籆子为最,村名遂为籆庄。

先祖数辈,耕读为业。诗书训后,勤俭治家。至六世后,家业始宏。子嗣渐多。万历年间(1573年)先祖为祭奠祖宗之亡灵,集全族之所能出,购置木料,烧制砖瓦,历数年之艰辛,建成吴氏祠堂。造门楼一座,大门两旁书对联一副,上联“三让宗风怀旧谱”,下联“秋霜水露恸时思”。立正殿三间,内设神臺,奉列祖之灵位。上悬一匾,题“延陵世胄”。建厢房三间为客厅,东西耳房各一间,为伺庙人寓室,院内立石碑两幢,一为谱碑,一为庙誌。植松柏银杏各二株。而后凡逢年过节,四方吴氏子孙,前来祭祀朝拜者,络绎不绝。缅怀先祖创业之艰难,训育后代立身之根本,致使吴氏后裔,世代忠烈,祖辈贤良。德誉乡里,功载史册。

“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我文明古国,遍地狼烟,尸横旷野,血污沭河。吴氏宗祠因为八路军储藏军粮,日军竟放火焚烧。厢房三间,一片火海,立成废墟,古柏银杏,已粗可合抱,大火之后,变为焦炭。主殿辛赖砖石结构,不易引燃,更兼吴氏子孙拼命扑救,方保残存。为报效国家,振兴中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吴氏子孙有众多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先后有四十多人,命殒国难,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创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战争年代,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曾暂借祠堂办学堂。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籰庄吴作才(厅级干部)、吴作礼(地级干部),都曾在这里读书学习。1958年政府在村前建完小一出,学堂迁新址。

之后由于祠堂闲置,年久失修,频临倒塌。六十年代,后墙坍倒,时因资金和“十年动乱”等原因,只由籰庄后人作了一次抢救性修补。

二零零二年,祠堂已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挽救这一历史文物。有沭东吴氏十八世孙吴绍序,顺族众之意愿,联络籰庄吴洪迎、吴清伦,寨西吴绍龙,沟北吴福豪,朱果吴绍吉等。向全族发出倡议,凡吴氏子孙,自愿捐款,修复祖庙。倡议始出,应者云集,各地纷纷来电来函,热烈拥护,坚决支持。如沟北吴峰,驻德州任师级军官,接讯后马上来电,表示支持,一次捐款三千元。籰庄吴作才,厅级老干部接讯后立刻捐款贰仟元,更有二十多名七十至八十岁的老人,听讯后手持拐杖,亲临办公处,每人捐款五十元。苏鲁两省五县(临沭、郯城、苍山、东海、赣于)四十多个村庄,总共捐款八万余元。修复工程自二零零二年三月十四日始,修墙垣六十米,整修正殿三间,重建厢房三间,门楼一幢,植银杏松柏四株,修台阶花圃二宗,立碑誌十七幢。至二零零二年五月十八日竣工,历时六十五天,耗资七万五千元。

为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二零零五年五月,吴氏宗祠被临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零六年春,由始祖第十八代外孙、清同治皇帝老师翁同禾后人翁怀刚博士出巨资,吴氏族人捐款,为始祖雕汉白玉座像一尊。始祖雕像庄重威严,体现了“谦让、开拓、进取”的吴氏精神。为吴氏族人在历朝历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树丰碑一座,以慰祭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魂忠魄。并于四月二日,由新任吴氏族谱管理委员会主任20世孙吴书魁,主持召开了隆重的始祖金身登位仪式、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吴氏英烈塔落成庆典大会。


分享按钮>>吴氏族规        
>>续修家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