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的祠堂

    中华王氏网 2012-5-17 15:25:52 王氏祠堂


   沙湾建村以来,村中的何、王、黎、李、赵、朱等各大姓氏,相继在村内建起了供奉祖先的祠堂,据民国初年统计,先后建有大小祠堂共一百五十多间。在居民区约3.8平方公里面积的一条南国乡村中,拥有如此数量的祠堂,这在珠江三角洲,乃至东南沿海的居民聚落中,是十分罕见的。

  沙湾的祠堂,形制大致相同,即建筑空间是背北向南中轴对称的。但按祠堂规模大少、进深不同,和它所祭祀的对象和级别,其规格也有所不同。如三进的,即头门、中座(又叫拜庭)和后寝(又叫后座),称“宗祠”,当然如留耕堂的五开五进品官制宗祠,是一座特大的始祖宗祠;二进的,即只有头门和后寝,称“家祠”;有的只有一进或多一个天井的,一般叫“私伙太公厅”。始祖祠祀初世至五世,其下家祠多祀三代祖先。

  沙湾的祠堂,一般是单座地座落在村中的巷头、街中。但有相当是两座双连的。如黎氏在东村经述里上街的永锡堂和世德堂;何氏在东村朱涌大街的存著堂和悠远堂;李氏在西村文溪里大街的绎思堂和二宅祠,贻谷堂和芳庵祠。有的是相连三座的,如座落在北村庐江週道的何氏留耕堂、申锡堂、时思堂;更有超规模的相连五座座落在西村萝山里大街的何氏追远堂、贻燕堂(燕翼堂)、流芳堂、崇敬堂、孔安堂。这些祠堂群星罗布于村中,甚具典雅和气派,为远近少见的一种特色。

  沙湾的祠堂,其姓氏始祖每座都是规模相当大,还建有仪门牌坊:

  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它的仪门牌坊为八柱,三门、三楼,七座莲花托托顶,木石结构,脊顶灰塑回首扬尾龙一条。牌坊正面石额阳刻行楷“诗书世泽”,背面石额阳刻“三凤流芳”,此书,均是明代广东名儒,皇帝特封为翰林检讨的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献章(白沙)所题。在162间祠堂中,何氏宗祠就占了121间。

  李忠简祠:它的仪门为砖木结构,由花岗岩石柱支撑,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脊顶飞檐,灰塑草尾,正面牌坊镶有由明代理学家湛若水题书“百世流芳”是匾额。此仪门牌坊,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毁。

  王氏绎思堂:为王姓最早的祠堂,它是仪门牌坊整座为花岗岩石制成,为四柱三门二楼结构,石雕庑殿顶。牌坊正面额刻“文章华国”,背面石额阳刻“诗礼传家”,为陈献章学生,增城湛若水亲题。但此牌坊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遭拆毁。

  王氏大宗祠:它的仪门牌坊由花岗岩石柱支撑,为八柱三门三楼结构,三楼均是飞檐斗拱。中门正面石额阳刻“笃生名宦”四字,上款刻“光绪戍戌年”,为当时的广东巡抚许振祎题,背面石额阳刻“世毓乡贤”,无款。

  黎氏大宗祠(永锡堂):它的仪门牌坊为木构件如意斗拱和歇山式三楼檐,木门,四柱三间三楼的砖石结构,中楼重修后为回龙灰脊,庑殿顶,回龙头东西顾,尾西东翘,正面石额阳文楷书刻“文学流风”,背面石额阴文楷书刻“凌江报最”,无署款。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人们渐渐认识到现在所留存下来的祠堂,是祖先留与我们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瑰宝。于是,从政府至单位,从老人至小孩,逐步形成要珍惜仅存下来祠堂的意识,并以种种措施加以保护。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省、市、区、镇各级政府三次斥资巨额重修留耕堂;镇、村两级也不定期划拨资金,维修村内的祠堂;黎氏宗亲集资重修永锡堂牌坊等等。时至今日,留耕堂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忠简祠、惠岩祠等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存著堂、天海祠、王氏大宗祠、本和李公祠等公布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对祠堂的保护,体现沙湾人对延续文脉、彰显文明、传承文化有着积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感,也是爱国爱家尊重历史,保护先祖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人文精神的再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