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迁徙史---移居台湾

    中华陈氏网 2009年2月13日 万家姓


移居台湾

至清代光绪十一年 (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 (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崇祯元年(1628年)统治台湾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发展(南安《蓝园陈氏族谱》);或因兵燹或民变而移居台湾(《龙浔鹏都陈氏族谱》);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丁溪陈氏族谱》)。

陈姓居民在横渡台湾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姓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

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出自胁L记》,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分享按钮>>孙晓云书法
>>孙晓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