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故里走淮阳     

    中华陈氏网 2009年2月13日 万家姓


陈,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这使后人很习惯地联想到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场面;陈姓的得姓源于黄帝部落的重要支派陈丰氏;周武王封妫满于陈,陈国灭亡后,陈国人便以国为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陈姓已成为中华民族十大姓氏之一。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沿京广线北上,穿湘过鄂,列车呼啸着进入了泱泱中原大地。在漯河市转东,驱车二个小时便到达淮阳县的地界。

      

  记得小时候我跟大人们去看过一出豫剧〈〈陈州放粮〉〉,舞台上的包丞相勇下陈州,赈济灾民,为民除害,铸就了威威的青天形象。看完后,我忍不住问一句:“陈州在哪?”大人们讲,陈州即淮阳。

  淮阳县远远地伸入了黄淮平原的腹地,矗立在中原大地的东南部。苏亭莲舫、蔡池秋月、柳湖渔唱、望台烟雨等古七台八景,无一例外,都深深地印下了人类文化的印记。

  淮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聚居、繁衍、生息。约公元前40世纪,东夷族首领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史称宛丘。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太昊伏羲之旧墟,故易名为“陈”(陈,旧也),陈由此始。夏,陈为豫州之地。商汤封舜后虞遂于陈。西周(公元前11世纪)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首建陈国,辖邑14。春秋末,楚灭陈,夷陈为县。战国末,秦破楚于郢,楚顷襄王迁都于陈,历38年。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位于中原要冲的淮阳,每逢政权飘摇,便战事不息。公元前209年,陈胜率农民起义军据淮阳,号“张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汉高祖攻克淮阳后,以陈在淮水之北,地当冲要,改陈郡为淮阳郡,淮阳得名,相沿至今。

  此刻,当我终于站在淮阳古城的面前时,我首先涌起的联想,便是陈国的车马,春秋的战旗,历代的烟云。龙湖烟雾茫茫,绿波荡漾,蒲苇葱郁,水鸟翔集,荷花飘香,状若巨龙,气势磅礴,堪称中原奇观。县内有陵、寺、庙、宫、观、堂、阁、坊等名胜古迹268处,遍布城乡,风格迥异,使古陈大地处处生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昊伏羲陵金碧辉煌,古柏参天,导游讲,年吸引游客300多万人次;画卦台是太昊伏羲氏始创八卦的地方,1984的从白龟池约出的一只白龟,龟背纹络清晰,与八卦卦理一致,活生生的现实与美丽的历史传说相吻合,令世人称奇;孔子三次来陈约粮七日弦歌不止的圣地弦歌台,座落在风景区西南湖隅,如空中仙阁,水中瑶台;包拯下陈州赈济灾民的纪念地包公祠遗址香火不绝;另一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平粮台宛丘古城遗址,是当今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原始城市建筑,踞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被史学界称为“天下第一城”。

  淮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令无数至圣先贤文人墨客所仰慕,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春秋末,孔子三次来陈,累住四载,绝粮陈蔡,弦歌不缀;汉,汲黯卧治淮阳;三国,建安文学优秀代表魏人曹植,履祠缅圣,写下《伏羲赞》等诗章;唐,诗仙李白及张九龄、张继、卢伦、李商隐均在淮阳挥毫留下佳句华章;宋代文学巨擘苏辙,曾任陈州教渝,苏轼、张咏留下传世名篇;“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由浙江迁陈定居,号“宛丘居士”,著《宛丘集》二十余卷;其它历史人物如伏羲氏、神农氏、陈胡公、包拯、楚倾襄王、岳飞、狄青等,都在淮阳留下千古佳话。

  令千百万陈姓人魂牵梦萦的是位于南坛湖畔的陈胡公铁墓,是陈姓的祖墓。《史记.陈杞世家》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封之于陈……是为胡公。”一亭牌坊,两尊石狮,青砖围护着一个远古的灵魂。

  在陈胡公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陈氏族人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当过国君的47人,封国公的84人,任过宰相的50人,考上状元的23人,著名将帅33人,名宦202人,著名学者29人。西汉三朝丞相陈平,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东汉太丘长陈实,品德高尚,清正廉明,舍己为人,名倾朝野,死时送葬者达3万人。陈朝始皇陈霸先,胸怀大志,运筹帏幄,创立了陈朝。清代,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率部英勇抗击英军,在吴淞口阻击战中,亲自发炮,重创敌军,中弹殉国。近代华侨领袖陈嘉庚,忠心爱国,筹款抗日,投入教育事业的款项达5.4亿元,临终前,将三百万元存款献给国家,未留子孙一分钱,实践了他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诺言。闻知这些后人的佳话,陈胡公当自欣慰了。

  近年来,淮阳成立了"陈氏研究会"、"陈氏联谊会"、“中国陈氏宗亲淮阳总会”,先后派员和组团多次到各省、港澳及新、马、泰、港、澳各国进行联谊,受到当地陈姓热烈的欢迎,并收集了100多套族谱,1000多万字的陈姓文化资料。“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七千万,始祖皆胡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海内外陈姓贤达纷至沓拜谒始祖,捐资修陵。1995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海内外陈氏宗亲会捐资五十万元,修复了陈胡公陵园。1996年泰国陈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陈绍扬先生率祭祖团来淮寻根。1997年澳门陈族联谊会会长陈年顺率族人和颖川学校师生代表来淮谒祖。1998年,马来西亚陈氏宗亲总会青年谒祖团一行50多人来淮祭祖观光。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为总会刊题写书名,为中华陈氏大谱概略题写书名。台湾资政陈立夫和著名教授陈大络先生为总会寄来了陈氏家族资料和大量墨宝。世界各地的陈姓人来淮朝谒者络绎不绝。

  淮阳县的陈姓人分为两部分:有当年陈国灭亡后没有外迁,仍然留居故土,一代接一代繁衍至今,这一部分被称为“老陈户”;另有陈国灭亡后迁居外地,几经辗转,后又迁回淮阳。陈姓人如今在淮阳全县100多个村庄皆有分布,如柳林、陈庄、陈凹、陈牌坊、金陈庄等。

  柳林集是淮阳西北的重镇,柳林位于淮阳县城西北10公里处,历史上著名的楚汉固陵之战曾在此发生。现有人口5200人,陈姓人员有2800人。据村中《陈姓族谱》讲,他们这一支当年迁往安徽合肥城内,居住铁井栏旁,因称铁井栏陈氏。明朝初年因兵革屡兴,又有人迁回柳林居住,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我信步来到一户青年农民陈占伟的家,在柳林大街上盖了四间楼,做起了种子、农药生意,家中购置了彩电、电冰箱、电凤扇等,生活越来越红火。

  柳林陈氏家庭在柳林从来祖陈良铺传到现在已传25世,活着的人17世“凤”字辈有两人,最晚辈陈世龙之子文宽今年12岁,属于25世,陈氏家庭,源远流长。

  往事越千年,江山依旧在。巍然淮阳,不但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更以其蕴含丰富的陈姓文化、中原文化,带给我一次次超越时空的启悟。

  走过淮阳,其实也是走过了三千年的岁月,走过了陈国的故都,走过了陈姓人的家园,走过了陈国的战场,走过……


分享按钮>>孙晓云书法
>>陈胡公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