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4
- 中华喻氏网 2009年5月18日 秘书处
第二节 郡望 堂号
一、 喻姓人口南北差异
中华民族姓氏很多,到1980年《中华姓府》统计有6363个姓,现在已达13744个姓,且还有新的姓氏出现。一些学者也从国家图书档案中查寻研究,写了不少专著,有名的如“《姓纂》、《通志》、《姓苑》、《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奇姓通》、《希姓录》、《百家姓辞典》等。姓氏得来有30余种,到了封建社会注重修德,封建帝王多以功德而锡姓,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给功臣谋士的徐懋功赐姓。徐懋功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初唐大将,猛勇兼备,助太宗扫平群雄,北击突厥,东征高丽,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太宗讳,而名勣。喻氏是祖先因德而受姓的,据考受姓始于周,可以说源远流长,然却又人数较少,渊虽长而流细。宋初编的《百家姓》,其中著录438姓,喻姓被排列在36位上。就人口数量而言,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喻姓被排在100个大姓之外,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还庄200以外。现在新编《百家姓》中,喻姓巳被排在247位。尤其是南北差异很大。
据《中华姓府》公布的数据,喻姓和俞姓,在淮河以北人口较少,长江以南人口较多,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根据《唐书》记载:武则天临朝时,当时新丰地方(临潼县),突然冒出一座山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反对“牝鸡司晨”,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瑞征,也有的说是大祸将至的征兆。其中有一位江陵 (现湖北潜江西北方) 士子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就触怒了目空一切的则天皇帝,赦令阖家流放到岭南。
其二:北方少数民族几次入主中原,汉族政权的几次南迁,也导致各士族及百姓的南迁,因喻和俞姓在宋代是有名气的士族,也就南迁了。南迁中最主要的是靖康之乱。故而“喻”姓在长江以南的川黔最多。
二、郡望
郡望和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内容,是姓氏来源和支派分别的依据。
所谓郡望,又叫地望,即一郡或一地为人所仰望的氏族,到了魏、晋、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之为郡望。郡,本是春秋到唐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最初只是边境地区面积较大的行政区域设置,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最高的地方行政建置。望,则是指望族,即某一地域范围内有声望的姓氏大族;郡望的概念最初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后来又指一个姓氏或者家族的根源所在。所以,在中国古代,郡望既可是一个姓氏发祥地的标志,又可是一个姓氏的主要聚居地的代称。通常一个姓氏会有多个郡望,而同一个郡又往往是多个姓氏的郡望。正因为如此,郡望就不仅是一个地域分布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姓氏发祥和兴盛的标记,是其人口数量、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等多种要素的强盛与否的反映。
从喻姓的起源来看,无论是喻猛源发还是喻药源发,其最早的发祥地都应该是在中原。过去各种姓氏书籍都称喻姓望出南昌,而从各地旧谱所载来看,当是一支由郑国公族分出,先居于郑,后由于某种原因迁于蜀,至汉代喻猛才迁居南昌。俞药则先起于中原,后徙居南昌,改姓喻后迁居江浙,至宋代又有一支迁回南昌,再迁万载、平江等地。只是具体迁徙时间、原因与过程等,已无从考知。但也正因为两源发都曾居于南昌,所以江西也就被认为是喻姓的祖居地,而南昌则成为了喻姓的主要族望。不过,在长期的繁衍与播迁过程中,因为聚居地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几个新的主要聚居区,从而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郡望,主要有:
(1)、苍梧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平定南越后置苍梧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今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喻在这一带原来并没有人居住,只因猛公曾为苍梧太守,后改姓喻,所以后来喻姓有苍梧郡之称。
(2)、豫章郡
南昌在汉代为豫章郡治,隋、唐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很多姓氏书籍中都称喻姓望出南昌,可见这里一向被认为是喻姓的发祥地。过去相传这是喻姓两大源发的共同发祥地,实则只是俞药系中在此只是中转。
(3)、江夏郡
汉高祖置,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市一带,治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过去无论是喻姓本身还是一些姓氏研究者,通常都认为这是喻姓从西蜀或南昌迁出后的第一个兴盛地。不仅如此,而且还进而认为这是谕猛源的标志。尤其是在喻姓中,无论是哪一发脉,几乎都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凡郡称江夏的,就是谕猛后裔。事实上,这里是谕猛源发喻姓南迁后的第一站,谕猛后人曾兴盛于此,也是源于俞药任安州刺史之故。因为俞药当时的任职地虽称安州,但治所在今湖北的安陆县,恰恰就是汉代江夏郡的故地。因为古代有几个地方称安州,而且梁代的安州存在时间并不长,不易辨别,所以,很可能后人即以其旧名称喻姓这一郡望为江夏,而不称安州。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载,鄂州江夏七姓有喻氏,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也载,鄂州江夏郡三姓有喻氏,说明至少到唐代喻姓在此已形成望族,到北宋时更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大姓。但是,从现在居住在这一带的喻姓所存旧谱来看,没有一支能够上溯到唐宋的,有的对先世的由来根本没有记载,只是传说起于明清,有的则称是在明朝初年从江西迁去等字样。
(4)、河间郡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文帝时置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北魏时置郡,移治在今河北河间西南。有些姓氏书中载喻姓郡有河间郡,也有误为河东郡,但现在这一带虽少有姓喻居住,但毕竟过去居住过,而且为数不少。
(5)、渤海郡
汉高祖设置,治所在浮阳(今天河北沧县东南旧沧州),辖26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山东的无棣、乐陵、庆云和河北的海兴、黄骅、盐山、孟村、南皮、沧县、东光、阜城、青县、大城、安次以及天津的静海、武清等县。东汉时文安等县划归河间国,原属信都国的莜县也划归渤海郡。各种姓氏书籍和喻姓旧谱都不载喻姓有此郡望,但敦煌出土的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载,冀州渤海郡二十八姓有喻姓,说明在唐代原属渤海郡的某些县内有喻姓居住,并且还成为了当地的望族。只是唐代并无渤海郡的建制,只有属于棣州的渤海县,该残卷为什么会称冀州渤海郡而不称河间郡,所指的又到底是哪些地方,已难考清。
另外,唐睿宗时曾封在朝鲜建立震国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代宗宝庆元年晋为国,与冀州渤海并没有关系,可是清初喻三畏为三韩人,曾任建宁府同知、凤阳知府、钦州知州。三韩,原指后汉时朝鲜半岛南部的三个部落联盟,后被作为朝鲜泛称。今天居住在辽宁的喻姓不少,足证喻氏在古代足迹已遍及祖国各地。
(6)、严陵郡
为秦汉会稽郡,后名吴郡。唐置严州,治在今浙江西北,宋置庐州,治建德。今浙江建德市,明清为严州府,乃药公早期聚居地。
(7)、钱塘郡,秦置县,在灵隐山,南北朝建钱塘郡,隋朝移治于今浙江杭州市,乃猛、药、归三源发共同聚居地。
三、主要堂号
所谓堂号,则是一个同姓家族或者家族中的某一支派的共同标志,它来源于祭祖的祠堂的名号。因为祠堂的命名,有的以始祖或开基祖的封号、别名、官职、功德等来取,也有以某种家规、家训内涵来确定,还有以某种家族共同愿望或者寓意为名称,更有堂号以郡望命名,所以堂号之名也就有多种,现将堂号崖略如下:
(1)、苍梧堂,因为谕猛曾为苍梧太守,后改姓喻,所以其后人中有一部份即以苍梧为堂名。如江西万载、湖北汉川、湖南澧县支就是。
(2)、江夏堂,依江夏郡望而来,主要为谕猛后裔使用,俞药后裔湖南平江、浏阳用过,后改为安州堂。
(3)、世仁堂,谕猛后裔使用,是分布最广一支,也是同一堂号使用范围最广的一支。始居江西丰城,后迁今重庆荣昌,再迁江津、永川、长寿,四川泸县、安岳、古蔺、叙永、隆昌、富顺、马边、广元、巴中、通江、南江,贵州遵义、铜仁、大方、思南、普定、金沙、织金、仁怀、习水、沿河、纳雍、关岭、六枝、六盘水、黔西,云南昆明、永善,湖南郴州等地。
(4)、敦本堂,谕猛后裔居江西新建麦园、丰城董家南边溪、丰城张巷及临川大科,湖北竹山支都用此号,但并非同支。
(5)、忠义堂,谕猛后裔居江西丰城同田、新建赤岸、车州及萍乡清溪等地使用,其萍乡支又有扶风堂。
(6)、扶风堂,萍乡支用过。
(7)、敦伦堂,谕猛后裔居丰城董家蓝塘支、南昌敷林支,其中敷林支还用了一本堂。
(8)、宗本堂,谕猛后裔南昌富山支。
(9)、聚类堂,谕猛后裔奉新下富支。
(10)、文石堂,谕猛后裔万载丰田支。
(11)、敦睦堂,谕猛后裔湖南宁乡、湘乡支,其分支还用奠先堂、念先堂、听彝堂、造福堂、正本堂、知本堂、敦本堂、笃本堂、会友堂等。
(12)、南梁堂,俞药之后裔居江西万载等地。
(13)、安州堂,俞药之后裔居湖南等地。
(14)、经义堂,谕猛后裔丰城董家支。
(15)、萃焕堂,俞药之后裔居浙江嵊州等地,其中嵊州又有尚德堂。
另外,谕猛后裔还有遗仁堂、裕后堂、扶风堂、敦古堂、钱塘堂等,先世不明的江西新余支叫忠爱堂,湖北武汉新州支叫春荫堂,安徽肥东两支分别叫树本堂、世德堂,旌德支叫叙伦堂、彝伦堂,浙江黄岩支叫敦古堂等。
四、宗祠
1、祠堂的性质和作用。
祠堂是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的宗祠亦通称祠堂。古代的祠堂通常分为公祠与宗祠,前者用于祭祀一些具有重要影响或者为一地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兼具庙宇和纪念馆的特征;后者往往是一家一姓在其聚居地修建的家庙,为祭祀先人和聚议族中大事的场所。
姓氏宗祠是祠堂中最多的,由同一家族的人共建共用,为家族进行宗族活动的核心。因为古代常常是同姓聚族而居,所以往往会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家族性村落,并在族长主持下形成宗族组织,实行家族化管理,由族长主持制定祠规、家法。在传统的宗法制度和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管理模式下,往往还具有地方习惯法的性质。
在祠堂的正厅,通常都按一定的顺序设立不祧之祖和历代祖先的牌位。对于一些大的家族而言,因为人口多,分支多,又有总祠和分祠。总祠陈设始祖和各大房分支先祖牌位,供族中大规模祭祀活动用;分祠则用于祭祀各分支先祖及其以下的历代先人。这毕竟正厅能容纳、排列的牌位是有限的,故又在正堂立始祖牌位而另设享室分祭各房先人。另外,族中重要人物,尤其是那些足以引为全族骄傲,堪为全族表率的,即使有分祠、分室,也通常在主堂配享。
祠堂除用于祭祀和议事外,通常还收藏全族家谱,掌管祭田、族学、恤孤扶弱资金等族产。所以,祠堂往往既是一个家族成员灵魂的归依之处,又是一个家族成员活动的维系之所;既是净化心灵的圣殿,又是联系同宗、维护人伦、向外开拓的依靠。
2、现存祠堂、纪念馆、纪念碑
喻姓各支都曾建有祠堂,包括总祠、支祠,但旧有的祠堂在20世纪六十年代,因特殊历史原因而保存下来的极少。不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各地续修新谱、修葺祖墓等活动的开展,少数地方又新建祠堂,还有少数喻氏革命先烈,由当地政府组织建有纪念馆或者立有纪念碑。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1)、萍乡、新喻、平江、郴州宗祠
萍乡喻氏宗祠,在江西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是喻姓中保存得比较好的极少数旧祠堂之一,只是没有旧时的辉煌,现由族中长老经管。
新喻祠,位于江西新余市崇仁乡鹏湖村,是200 年新建。
平江祠,在湖南平江县嘉义镇,是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其正堂设有该支历代先人牌位,是现存喻姓各宗祠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规范。此祠,正堂中还陈设有喻杰将军照片,收有喻杰将军的纪念材料,所以又兼具喻杰将军纪念馆的性质。
郴州祠,是在老祠基础上修缮的,在湖南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清泉村,喻姓世代居住的喻家寨内。
(2)、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纪念碑
喻培伦,系中国民主革命烈士,1911年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在黄花岗战役中,弹尽力竭,被俘,后壮烈牺牲。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下令褒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为大将军,并令在今四川内江市中央路19号喻培伦故居,建有喻大将军祠,正厅为喻培伦烈士纪念堂。
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四川内江市人民政府,在内江市人民公园内立有喻培伦大将军纪念碑,汉白玉建造。碑前石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为黄花岗72烈士所题“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1985年5月,四川内江市人民政府又在内江市人民公园内建有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40777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由三室两厅组成,为仿古建筑。正厅中央塑喻培伦半身像,左右两边分别刻书传文与墓表,东西两厅陈列有关照片、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
3.喻本立烈士纪念碑,本立,字石泉,安徽霍山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早期活动家,1932年壮烈牺牲。其纪念碑建在安徽省霍山县响洪甸水电站附近。
4.喻营烈士纪念碑 ,在河南省光山县内店乡王店村。
(郡望堂号资料主要由喻儒麟提供,并见于喻几凡《喻姓史话》)
分享按钮>>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3
>>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