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氏得姓源流考辩系统表
- 中华喻氏网 2009年5月18日 秘书处
喻氏得姓源流考辩系统表
2009年4月15日
项 目
支系
源头 受姓之始的传承
(标示) 传承述略 佐 证 居住地号 主要争论之点 结论意见 备 注
春
秋
郑
公
族
之
后
赐
姓
喻(一) 第一支脉(出于郑族由渝改喻) 郑桓公(宣王弟友)→武公→数代中一支姓渝−东汉和帝永元(89年)渝猛为苍梧太守因清白吏赐姓喻。
−唐冲迪→宋从政 周宣王静封弟友于咸林为郑桓公,子武公,传数代,分支赐姓,其中一支姓渝-东汉和帝永元任苍梧太守(公元89年)清白著称,赐姓喻。 南宋郑樵著的《通志氏族略》清王相笺注《百家姓》 以江夏为郡望,苍梧为堂号。 谱与郑樵,王相著述一致。 无争议,认定是喻氏得姓始祖* 见喻几凡《喻氏史略》18-19页
第二支脉(出于郑公族由渝改喻) 郑桓公−武公−数代中一支赐姓−东晋渝归,后因渝喻混用因而得姓喻。 周宣王静封弟友于咸林为郑桓公,子武公,传数代,分支赐姓,其中一支姓渝−东晋喻归时,改姓喻。归任曲阜令,升侍御史,著《西河记》 北宋初陈彭年《广遇》,南宋孝宗罗泌《路史》,《晋书》,宋末王应麟《急就篇世楼渝喻聚住逗注》。 他们原居武昌,后移浙江钱塘,后裔以江夏为郡望,钱塘为堂号。 史籍、文献、旧谱中因谕喻混淆,没有单列,只在先贤名录中收集 典籍文献,旧谱均有记载,佐证很强,虽然南宋《陆游师集》、《通志氏族略》虽然说仍有渝,还是可认定为改姓之始祖。* 仝上10-11页
第三支脉(可能出于郑公族直接改渝为喻) 郑桓公−武公−又说二子彬(周郑交恶时),因恶无君而别立为喻氏。武公掘突。 郑桓公−武公名掘突得 桧、虢十邑,后代分十姓内有喻,后传不详;又说武公二子彬恶其无君,别为喻氏。 罗泌《路史》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都有俞、喻同为郑公族之后的说法。 湖北黄陂说得不具体,江西新建义渡、久驻等说得具体。 主要有两说:一是郑桓之子武公掘突得益,后代分十姓,内有一支直接姓喻;二是说桓公之子庄公的第二子彬,恶为无君(因周郑交恶),别立为喻姓。还有说得具体(而无证)得姓。均因《路史》之误所致。 虽有二说,且疑窦甚多(哲人云:“存在即是合理” ),但总不离郑公,是否作始祖,应看有传承否。
第四
支脉 郑文公子−俞弥为周桓王司徒,由俞改姓喻氏。 《左传》鲁僖(应为嫠)公24年(前636,周襄王16年)载:“郑公子土汇堵俞弥帅师伐滑”;又有说郑公子俞弥为周桓王时郑司徒,其后俞改喻。 基于南朝刘宋时《姓苑》,从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引出,与罗泌《路史》卷八渝氏条(郑后有渝氏,通作渝)三十二卷喻氏条郑后五十姓有渝。但真实性置疑。 江西新建、浙江黄岩也有辨误。 争论主要有三点:一是从时间上有矛盾,鲁僖(应为嫠)公24年,即郑文公37年,即周襄王16年(前636年)追到周桓王23年死(前697)相距62年,俞弥不可能帅师了;二是《左传》鲁嫠公24年载:“帅师”;鲁宣公三年载“生子弥,弥早卒”;邓世名《续通志氏族略》:“郑公子渝弥周桓王时为郑司徒”等三说矛盾;三是《左传》郑有俞弥,无有渝弥等等诸疑。 旧喻氏谱多有引用,又多辩疑,皆由史典文献之所出。无论怎样仍不离郑公族之周姬之姓。所以既出于典,不能武断否定亦可在姓氏融合中以存疑对待。 鲁国世系(《左传》)
鲁隐公元年(前722年−鲁倬公14年)。
鲁隐公七年为周桓王六年前716年。
鲁嫠公24年—郑文公37年—周襄王16年(前636年)
鲁宣公3年—周定王元年(前606年)。
鲁悼公14年亡,前464年(从隐公7年—悼公14年=258年(周经7个王)
这一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医官俞跗,跗是否是这一原脉的祖先就只有(《史记》、《通志氏族略》)记载。
俞药—南宋喻樗 《南史陈庆之传》附传喻药,出自寒门,任云旗将军,安州剌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即502年)言“喻氏无先贤,世人云俞(榆)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 《史记》、《通志氏族略》、《南史之传》、《宗史儒林传喻樗传》《宛委余编》 正史有载,虽有小误之争,无伤其大雅。 无大的争议,肯定是喻氏得姓之始祖。* 仝上24-25页。
分享按钮>>第一编 姓氏源流 --综 述 7
>>《中华喻氏通谱》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