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中窦姓族人的由来

    中华窦氏网 2009年2月18日 万家姓


窦姓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就诞生了,是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早在夏商周时期,窦氏先祖就活动在后来被称为“秦地”的广袤沃土上。历史上, 窦姓族人繁衍生息,一脉相承。隋唐以后,枝派渐繁,但其脉络基本是清晰的。窦氏在商末即进入 “士大夫”阶层,“至周”则“世为大夫” 。汉唐以来又贵为皇亲国戚,显赫一时。历经四千年沧桑,窦氏后裔除西藏外已遍布华夏大地。 窦氏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 其中汉族占90%以上, 其次尚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裕固族、壮族、傣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的窦氏, 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宗教信仰、民族融合、民族间联姻及民族杂居地区家庭的优化组合所形成的。
在陕西古雍城巽方约四十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窦家凹,分东西两村。 那里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全住着窦姓人家,他们是东汉大将军窦武的后裔。窦家凹人后来信奉伊斯兰教, 并于1862年加入回民起义的的行列(凤翔当时有回民6.3万人)。他们与回民一起在雍城南构筑了几道防线,以阻止清军从虢镇北上。回民被击溃后,窦家凹人随回民一起溃逃到甘肃省张家川地区。 一百四十多年前的窦家凹人加入了回族的行列,逃迁到甘肃的窦家凹人仍是回族的一部分。 陕甘回民起义的顽强者一直溃退到哈萨克斯坦境内,以至成了前苏联的“东干”族了。
窦氏在东汉遭窦武之难,窦族六七百人遭杀戮, 雁门关太守窦统为躲此劫难,带领本部兵马北奔蒙古,竖“没鹿回”鲜卑部落旗号。其后代纥豆陵羽德(即窦勤), 在特定的环境下,又竖“纥豆陵”部落旗号。纥豆陵羽德五世孙窦岩助太武帝扫燕灭凉,统一北方, 六世孙窦略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鲜卑族均改用汉姓。孝文帝命复窦氏汉姓,即由纥豆陵氏复汉姓窦氏。单从姓氏这点看来,窦氏在蒙古高原数百年间又改用鲜卑姓,似乎成为鲜卑族的一部分了, 但窦氏并没有被鲜卑化,只是竖鲜卑旗号,用鲜卑姓以求生存罢了。孝文帝命复窦氏汉姓, 这只是回归。现在有些史书及某些中小学教材, 说窦姓是由鲜卑族汉化来的, 这种说法是很不妥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窦氏后来仍留在北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其他民族的可能性。
我们再看他姓中的一些类似情形。
唐节度使张九皋,原籍长安,晚唐迁居四川成都。其后裔浚宋淳化年间又迁广汉绵竹。 浚之孙调燮游宦南直安庆府宿松县(安徽),后裔寄籍宿松。调燮曾孙敬又迁洛阳。 现在河南洛阳的张氏后裔大都居孟津张家寨村。 其后裔中宗卿与月桂叔侄二人于 1948年6月来宝鸡汉中路谋生,1950年3月18日又来凤翔,并于北街置有房产。1956年,宗卿因政府对某些民间组织(一贯道)追查日紧,为躲锋芒,又于斯年秋出走去了宁夏。 先是在泾源县机械厂工作,其间与秋千架林场一回族女子结合,生有二子一女,后又调水泥厂工作。 因其妻系回民, 信奉伊斯兰教, 宗卿亦入教,成了回民了。这样,回民中也就有了唐节度使张九皋的后裔了。 月桂则始终居凤翔,现凤翔有两户张氏后裔。
历史上汉飞将军李广嫡孙李陵的后代,先是被匈奴化,后又被鲜卑化,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显赫的鲜卑拓跋部。李陵的后代先是匈奴拓跋氏,后又成了鲜卑拓跋部。 拓跋氏建立北魏统治后,至孝文帝实行汉化时,皇族拓跋氏又改为汉姓“元”氏了。 汉李陵的后裔先是匈奴族,后又成了鲜卑族了,而最终到北魏末至隋唐,又都归化为汉族了。
历史上少数民族归化为汉族用汉姓的也比比皆是。五胡乱华, 北魏孝文帝时强制推行鲜卑族汉化。中国的回民在姓氏和语言方面也完全被汉化了。我们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鲜卑族、匈奴族、突厥族、契丹族,他们今天都到哪里去了?其实,鲜卑族大都归化为汉族了。 北匈奴除一部分去了欧洲之外,余留部分又称鲜卑了。 入塞匈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都归化为汉族了。突厥族除一部分向西迁徙外,也大都归化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了。 契丹族也一样,融合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了。当然,各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融合和归属变化的现象。 今天,在北方要寻找所谓纯正的“汉族”血统,恐怕是很困难的。 陕西凤翔县城西南方二十多里处的紫荆村,一个十分庞大的屈姓家族,现在是汉族。 但他们却是历史上成吉思汗的后裔。前几年在紫荆村出土了一面石碑,墓主人屈术,蒙文叫扎尔台,是哈失的儿子,哈失是窝阔台的第五子。 屈术当时任凤翔的达鲁花赤(从六品), 其后裔也就因汉姓的 “屈”在发音上与蒙古族复姓 “奇渥温” 的“奇” 相近而采用为自己的姓氏了。 屈术的后代之所以用汉姓而不用蒙古姓 ,除了“汉化”这个主要原因之外,也与元朝的覆亡和朱明王朝的建立不无关系。
据有关史载,北魏鲜卑族有姓“赤小豆”的,汉化时改为汉字“豆”姓了。 但在以后的历史上乃至今天,由鲜卑姓“赤小豆”改姓“豆”的几乎很少见到, 也许是由于人众太少又消失在汉姓的汪洋大海中了。至于西北地区今天存在的姓氏写“豆”的族人,并非原本姓“豆” ,而是由“窦”错写来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汉字简化的影响由那些文盲半文盲乱写给造成的。 陕西凤翔窦家庄、兰州窦家营对错写的姓字进行了纠正,又来了个回归,真正姓“窦”了。
历史上,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 因某种原因迁徙到周边地区,长期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大多情况下也便成了少数民族,《括地谱》中说夏桀后代成为匈奴。 而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长期与汉民族生活在一起,便又加入到汉民族的队伍中来了。 如五胡乱华中五胡各族的汉化。又由于迁徙,战乱及灾荒逃迁,各民族之间优化组合,新的民族成份诞生, 原有民族部落消失。各民族长期杂居一起,生活习惯、语言相互影响, 也使他们原有的民族归属有了新的变化。几百年前满族入主中原后,尽管汉族暂时屈服于其统治, 但汉族在民族本质上并没有丢失什么。而满族呢?姓氏和语言则全被汉化了。他们今天大都改用汉字单姓了。 语言方面,除了高龄老人还能说几句满语外,青壮年也都只讲汉语了, 与自己民族的原有语言和文字似乎已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在履历表的民族栏目中还填着“满族”罢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一些地区的民族融合还会加快,一些民族的消失最终也是难免的。
这样看来, 历史上各民族间由于战乱、灾荒或其他原因(包括政府行为)造成的迁徙,民族杂居地区又由于相互联姻、互组家庭、宗教等种种原因, 其原有的民族特征及归属也在不断变化着。明确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少数民族中窦姓族人姓氏的由来似乎是一把钥匙。 历史上,窦姓的产生是很明确的,其繁衍脉络也是很清晰的。 由于种种原因,使一部分窦氏族人加入到少数民族的队伍中去了,使得今天的窦氏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分享按钮>>柏氏历史来源     
>>庆阳窦氏与观音古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