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氏古代名人】海南云姓始祖二探

    中华云氏网 2013年5月27日 云氏宗亲网


引 子

  海南云姓家族,源远流长,早在元初,云海公被后代子孙称为云姓一世祖,世代相传繁衍生息,便有子孙众多的云姓大族。但远祖身世鲜为人知,可以说是个谜。真没想到,前年从香港大棉处,传出海南这支云姓家族,是来自蒙古拖雷后裔之新说。这一消息引起国内外云氏后裔极大关注和重视。

  在大棉是商界知名人士,在北京会见国家付主席乌兰夫(留苏时汉名云泽)应邀参加庆祝蒙古自治区40周年庆典。因此寻根问祖,略知云姓远祖身世。大棉为了认祖归宗,做出贡献。

  笔者听到云姓远祖有下落时,觉得这是云姓家族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虽是传闻,但世间传说,往往事出有因。俗话云:“水有源、树有根”,总有来龙去脉,既然有根可寻,何妨顺藤摸瓜。可是远祖的身世,祖上向守口如瓶,不向下传,而且,这是七百年前的事,要在史料中揭开远祖身世之谜,似是大海捞针,困难重重,尽管如此,经过二年查阅有关拖雷的元史资料,对照云姓族谱,完成这份材料。目的是在使后代子孙理解远祖身世,保存历史真貌,永念祖宗恩典,发挥宗族力量,获得社会功能。

  近据云氏宗族历代祖先事略简录(云大泷选文,台湾版)和国内新发现的一些资料及族台意见,在初探基础上,去去错存真,添缺补漏,改成二探,但仍由个人水平有限,错漏难免。敬请族台俊彦批评指正。来信请寄:海南省文昌县昌洒镇宝德村云文光(昌懋)收。邮编571332

一、云姓源流

  云姓始祖是云海,世居陕西省巩昌府(从龙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陇昌县王郎琊郡(陇西县今属甘肃省)宋未进士,任陕西路总管(相当于专区长官)。宋亡,不仕。其子肇基, 从龙.号维山,宋未进士,于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当朝征台,授予宣武将军(正三吕),湖广邕州安抚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奉旨任琼州安抚使,入琼抚黎。从龙公与母苟氏来琼,后代子孙称为二世祖。从龙公生四子,锭、铉、鉴、锴(早殁),远朝来亡,史弟分道逃亡,云锭奔广东顺德罗亨村定居,云铉时任钦州万安知年,钦授钦廉按察使,携家南渡迁琼,避乱在宝芳圩定居,称为三世祖,云鉴逃回陕西居住。

  云铉生五子,除振祖幼年早逝外,长子继祖字宗德,住头苑圩横山村、头苑村等处。次子传祖,字宗亮,迁住锦山罗豆圩凤尾等几个村,三子嗣祖,字宗义,迁居翁田圩众户村,抱罗圩石盘村,白延圩朝归村。四子成祖,字宗美,住宝芳圩,翁田圩田尾村、龙马圩新村、昌洒圩宝德村。

  云姓自从龙公从陕迁琼,七百多年,子孙相传已有二十七代,散居于全岛各地,尢以文昌最盛,计有二十个乡镇(场)六十四个管理区,一百二十五个自然村。除此之外,国内各地,还有云姓分布。据笔者在国内各地遇到的云姓兄弟,就有南京下关、广西藤县、贵州贵阳、陕西城固、广东海康、徐闻前山的深村、临高和琼海等处。至于海外各地,也有云姓踪迹。这是鸦片战争之后,海南云姓各地子孙,开始远渡重洋,繁衍海外,经过一百多年的传宗接代,现已遍布世界各国,尤以泰国最盛。在泰国知名人士有若明星,辉映泰邦,最突出的是云鉴修,是闻名泰华的企业家和杰出侨领。其家族是泰国政坛上赫赫风云人物,有“部长家族”的美誉。

  侨居国外的云姓昆季,身居异邦,心怀桑梓,传统的永世不忘列祖列宗,都在居住国创建缅怀祖德的宗祠。如泰国的“云氏大宗祠”、新加坡的“云氏公会”、马来西亚的“云氏公会”、台湾的“云氏宗祠”。每年清明节,都在居住地宗祠集中拜祭外,还以宗祠牵头组团返穗、琼扫墓,举行祭祖活动。

  云姓在海南,人数虽不多,但也不愧为望族,元有将相,明有举人,清有翰林进士,民国有将军。当代在国内服务于党、政、军和文化教育,更是济济多士,有教授、专家和作家;在工商企业界,也不少杰出人士,对祖国的开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时代讲,清代中举的人最多,每场科举都榜上有名,典试得中进士入翰林,省试五贡俱全(恩、拔、付岁、优),可称全琼第一世家,至于府试,每科都上金榜。论房支,以四房最盛,进士有茂琦、茂济,当过县长的有右群,军界有中将军需监大选 (子青),中将振中,付师长茂逵,大学教授冠平、冠民、逢霖、大乔(笔名云海)、逢存,全国政协委员大棉,前泰国外交部长茂保、财政部长逢松,富翁有茂修、茂机,他在1905年就捐献银洋一万元,其弟茂校及村人又捐三千多元,兴建宝德两等小学堂,校舍巍峨新颖,设备齐全合理,名闻全省,省琼主要官员均亲临视察并题字,如“急公兴字”、“渐启文明”、“达财成德”等四字匾额,字大盈尺,劲有力,表彰其重教兴学之美德。学堂在留日学者冠山主持下,办得很出色,闻名遐迩,外地士子纷纷慕名而至,前来学堂从师授业。这里只提四房,主要是其它各房,人数比不上四房多而已。其实,其它各房也不少杰出人物。

二、寻根认祖

  自大棉从内蒙回港后,就说海南的云姓家族是蒙古族拖雷的后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海公为何随祖迁居陕西,拖雷与海公是什么关系,我们海南云姓和内蒙的土默特的蒙古族云姓,是否同祖同宗,海公为什么改为汉姓,习汉学,考科举,来海南,这些问题,都值得寻求答案。

  据元史记载:拖雷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第四子,曾驻守陕西,说明拖雷的来陕西,不属于一般的迁居移动,而是征战的需要,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又积极的布置灭金伐宋,统治中国。因此,他令拖雷带领蒙古骑兵进攻甘肃入陕西,从“驻守”一词来解释分析,显然是军队驻防,守住关隘。陇西就今之甘肃省,可能在唐宋时期,是属于陕西省的。该地是南下四川,东通河南的战略要地。当时金在陕西,河南还有重兵防守,由于双方都是兵强马壮,势均力敌,谁都难推进一步,战争呈胶着状态。蒙军与金兵交战二十几年(1211-1234年),从战略上判断,陇西县是拖雷军队的后方重地,是兵员补充,辎重供应,伤员疗养,随军家属留守,均集中在这里。由于两军相持几十年,便给家属久住于该地的机会,这是原因之一。拖雷妃峻鲁和帖尼,很注意儿子的教育,特别是重视汉学,当她住在漠北真定时,就征召汉人儒士到漠北教育其儿子汉学,所以蒙哥与忽必烈兄弟都是蒙族学汉学的先驱,后来忽必烈当皇帝,就以汉法治理汉地,直到蒙哥之子真金从小就学汉文化,从学汉文化联系起来, 海公父子发愤攻读汉学,奋志经史,终于举了进士,这是原因之二。拖雷妃生性聪明,性烈能干,她抚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等四子,均能征惯战,堪承大位。她还感不足,想从武将门第中培养个儒士,治理国家大事,所以坚持儒家正统教育其子,可见用心良苦,这是原因之三。拖雷年青时,多随其父成吉思汗南征北战,懂得用兵之道,在攻金几次大战中,他实际上是统帅,攻金之战,他的军事指挥才能,锋芒毕露,窝阔台(成吉思汗大子),那时当皇帝,不能不逐渐萌生妒意,不仅攻如此,就进川占战绩也著,他入川不久,进展神速,先占四川北部,转而回师河南,以劣势兵力,大败金兵十几万于钧州大峰山,使金兵精锐丧失殆尽。快速就可攻下金都?京(今开封)。在封建社会,强臣压主,自然凶多吉少。窝阔台为了保住皇位,消除隐患,竟在重病之时,听信巫师以新人代死,趁机在咒水中放毒害死探病的皇弟拖雷,死后秘不发丧,后来公布死因是病死,享年39岁,当时正是公元1232年,死在攻金途中,拖雷妃为了幼子免遭不测,就久居陇西防地,这是原因这四。拖雷妃抚养四子上面已述,其他六子可能是庶母所生,但第五子佚名,是谁所生,这是一谜,值得探索。笔者认为都是拖雷妃的亲生子。第五子名字密而不宣,这与皇兄害死皇弟拖雷有关。这里提供能资证明的有力证据三条:一是、第五子拖雷死时,年仅十来岁正是少年读书时期,自然是攻读汉学,为什么拖雷妃这样重视汉学呢?是有原因的。这是拖雷妃出生贵族名门,早年生活在汉化程度较深的回纥旧地,涤受汉文化的影响,懂得汉文化是治国之宝,因此,她的儿子都教以正统的汉学,如蒙哥不仅学识丰富,文武全才,而且是当时有名的数学家,忽必烈嗣皇位后,采用汉法治理汉地,施行之后,国定民强,大得民心。二是拖雷妃早已看出蒙廷争权夺利,兄弟阉墙的苦果。他从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日起,霜刀风剑,日日相逼,身当其祸,至今已有五年,有明枪,也有暗箭,她每想起,怎不寒心,她对第五幼子的生命安全,不得不加以考虑。于是将幼年的第五子密养改汉名云海,以策安全。这是拖雷妃用心良苦的金蝉脱壳计,足见其明智之处。三是拖雷妃懂得打江山易,治江山难的道理,总想从武将门第中培养儒士,实现文人治国,武将保国的兴邦富民理想。结果,海公父子都是宋时进士,同朝登科,一代辉,从以上三点事实综合起来看,都有力地证明,海公就是拖雷妃所生,史料所载佚名的第五子,这是天衣无缝,顺理成章,令人信服的。

三、祖坟遗失

  云从龙是宋进士,为当朝征召,以一子待亲辞而不仕。元朝建立,忽必烈当皇帝,于至元十五年(墓碑十五年,族谱十六年),奉召授宣授宣武将军,湖广邕州安抚使,是掌握一方军事和民政的长官,权力很大,只有边远地区设置。至元十七年授怀远大将军,琼州安抚使,累官至参知政事(付宰相),出将入相。在抚黎征交,功勋彪炳,于是奉召回朝,于元贞二年(1296年)二月初七卒于京都(今北京),赠正一品,因功在南疆,乃赐于广州白云山。成宗皇帝遣礼官谕祭,差官和?师同男护送灵枢返穗,舆师先在白云山选定二穴,一为三代状元,另一穴为子孙代代繁衍,每代出人头地,后回京上奏皇上,为了子孙兴旺发达,乃弃大就小,选定第二穴下葬,并将墓地前后山地,拔归墓园所有,后人称为“云家山”。还将墓前附近良田数十亩为祖坟祭田。

  祖上奉旨谕送第二穴,即座落在白云山(金星)东南方山脚,面向瘦狗岭秀峰,收珠江黄浦两水,内有九曲小溪为玉带,风水名称为“金星盖顶”。地势雄壮,山青水秀,确是个发祥吉地。今讲风水吉穴,是不科学的,但为保存历史真实,故照台湾资料录出。

  关于祖坟遗失,台湾云氏宗族历代祖先事略简录,是这样记载的:“白云山祖坟,据传元朝败亡,,且恐明朝追查家族及破坏墓园,三世祖兄弟迫于时势,采取应变措施,立将祖坟石碑拆除,然后兄弟分道逃亡。由于祖坟缺人管理,遗失百余年,直到明未清初,才按族谱记载,先派族中学者亲到白云山沙河市执教,就近寻找,终年无着。一天某孙饭后上山散步,忽闻有人说,某家的失牛在“云家山”找到了。某孙根据这些线索,多次上山寻找,终于发现。云家山“三个大字的石碑。不久即在石碑附近找到祖坟,急报族人,议定清明节为祭期。

  祖坟遗失,看来不止百余年,我们查知,明朝有298年,清朝有234年,现算到道光年止,亦有120年,计算起来,祖坟遗失,大约有400余年,这样计算,才符合事实。

  二世祖从龙公,因政在南疆,政绩彪炳,乃奉旨谕葬于广州白云山之南,早期陵墓是公与(第二)夫人仵氏的合葬墓占地数千平方米,有石人、狮、虎、马、羊等石刻,因年代久远。多被人侵毁,陵园侧建有云维山公祠,并有专人及后裔守护管理。当时,人们都称“云家材”、“云家山”,还有田园产业供守坟祭祀之用。由于改朝换代,祖坟遗失数百年,无人管理,致使墓园残败不堪。自墓园找到后,族人就发起修墓义举,第一次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进士茂琦公发起 族重修。祖坟遗失数百年,修墓工作之艰巨可知。由于国家多事等缘故,墓园仍缺人管理,致使人乘机建屋和葬坟。直到民国十年(19212年),由二十一世孙逢畅号赢桥字日东发起第二次修墓。那时他任上校科长在粤军总司令部,呈报总司令陈炯明,申请特准修墓,随即拆迁约三十丈以内的住屋及附近别人所葬的坟墓百余穴。并刻当年广东都督龙济光,广东省长陈炯明下令保护陵墓的文告碑文。修墓具体工作,由大选(子青)负责,工程半年完成。整修后的墓园规模壮观优美,气象万千。但事隔半个多世纪,仍因世事纷争,陵墓依然荒芜,墓地也被一些新建企业占用和破坏。因此,发起第三次修墓。这次由泰国云氏大宗祠出头,加上广州侨务办的协助及广州云姓族人的努力,墓园于1986年竣工,重修后的从龙公墓园,面貌焕然一新,墓园按古典式园墩式造型构成,墓侧杵立华表与石狮,东侧有从龙记功碑及保护墓园的政府文告碑文,西侧设有休息亭阁,墓前有石阶直上坟前拜祭,东西两通道各竖有石碑坊一座,碑坊横额镌刻清未状元翁同未于民国九年(1920年)敬题之“元参知政事云公墓道”,九个刚劲大字,以及摘抄“顺德县旧志”、“南海县志”,记载云从龙生本简介。墓地仅存有三千平方米,布局典雅,壮重肃穆。

  每年清明节,都有庞大的扫墓团从海外回穗、琼拜祭二世祖从龙公与一世祖婆苟氏,过去,每年泰国都组团回穗、琼扫墓,如八八年以前泰国政府财政部长逢松率领泰国华裔一行六十三人,内有泰国十四府公会主席,堇尼府《人声报》泰文版总编辑大珍,泰国旅游局公关小姐云锦絮,及刚从兰格香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弟弟大章,其余扫墓团员,都是泰国企业界的知名人士,来自泰国云姓华裔扫墓团,每人衣襟上都别着云氏宗祠胸章,系着绣着“云”字的深兰色领带,队伍很是整齐壮重。迄至91年,祭组活动是规模较大的一次,从海外组团回来祭祖的有泰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二百多人,与国内族人,共同举行祭祖活动。扫坟任务完毕后,国外祭祖成员还奔去国内各地参观访问,并为家乡的建设,祖国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世祖婆苟氏卜葬琼山县荣山乡,山水清秀,地势雄壮,号称鹿鸟鸪骑鹿地。据传也遗失多年,后来才按族谱记载,派人寻查多年均未得,最后又派子孙至丰盈市执教,就近查找,有一天全校学生均未到校读书,某孙便问附近人家,报告,今天是某山半天娘娘军坡节期,家家都要上山朝拜,远近数十里,闻说苟氏祖婆当时甚灵,有求必应,某孙也随人群登山一看,果然人山人海,香气冲天,然后不意在树林内发现祖婆古碑云苟氏之墓,从此,祖婆坟失而复得,于85年发起集资重修还是泰国牵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谁是找遗失祖坟的领头人,这人有功,不能埋没。从一些资料来看,笔者认为是进士茂琦公,他1844年以亲老乞养归里,从北京回到省城,巡抚重其人品才学,挽留他就省城讲座,坚辞不就。后主讲琼台书院,扶持后进。从中选派一人前往祖坟附近执教,伺机找坟,找到后又发起修墓义举。这些都是花钱的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茂琦公是个热心公益的人,一向乐善好施,如捐献一世祖墓前良田十余石,捐献广州榨粉街房屋乙座,在头苑市东边文昌江支流上建石桥一座,名为港头桥,便利行人。根据海南名人传略记载:“茂琦乐于行善,一生官俸积蓄,大多用于公益事业。“由此可见,茂琦公领头派人找坟是不会错的。我估计,广州那间房屋,是茂琦主持修墓住人之需而购置的。祖坟遗失数百年,修复工程之大,可想而知,所以需要一批劳动力帮助工作,修墓工程完成,他也离开广州,故将房屋捐献了来,改为云氏试馆,便利族中考生住宿。

四、兄弟逃亡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有贡献的朝代,版图超过汉唐两代,西蔗、台湾、安南已建立。1240年已攻入波兰和匈牙利,前锋到达雅也纳,建立伊朗汗国,后来共同组织横垮欧亚的蒙古汗国。在忽必烈手上完成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往和进步。

  当然,在我们充分元代的历史作用时,但功不掩过;也无须讳言其长期的残酷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就是元廷内部,宗亲兄弟的互相残杀,皇位的争夺,乃是家常便饭。忽必烈逝世后到顺帝上台的四十年间,便走马似的换了十个皇帝,都是成事不足,几败事有余,且说成宗在位十三年,未干成什么好事。他就位之初,便热衷于大做佛事,从此佛灾僧祸,蔚为元代奇观。其次是蒙古贵族横征暴敛,无恶无作,人民不堪其苦,官迫民反,民岂有不反的,因此,各地揭竿而起的农民义军,声势浩大,于至正二十八年八月(1368年),明大军攻入京城,至此元亡。不久,朱元璋在南京就位建起洪武王朝,即是明朝。

  在中国封建社会,每逢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之时,亿是旧朝廷的贵族和高官,总要遭其杀身之祸。

  云从龙是元朝的大将军,进行宰相,虽然去世,但其嫡次子云铉还是元朝钦州万安知军,钦、廉两州按察使(司法长官)在改朝换代时,其命运可知。族谱记载:元朝末年,三世祖兄弟三人,因朝廷败北,分道逃亡,长兄云锭,奔往广东顺德八区罗亨村隐居,次子云铉,字紫金,携继曾祖母苏氏及祖婆雷氏,南渡避乱,在文昌宝芳圩定居,三弟云鉴,回陕西原藉。写到此,记起抗战时,子青三哥(军需署少将科长)说过:成都飞机制造厂的厂长是云姓兄弟,留学比利时,学飞机制造,陕西城固县人,可能是云从龙三子云鉴的后裔,值得研究。四弟云锴早弃世,墓碑上有记。

  元亡之后,祖上考虑子孙的生存,还谆谆告诫:“本族乃败朝贵族,为恐查究陷害,当以家读传家,保存书声门第”。当时子孙均循遵祖训,历时百余年,均不参加科举,直到明末,才出应试,其中举人,贡生十余人。

五、初步结论

  综上所述,事实表明,得出如下几个初步结论:

  第一、落实海公身世。据史料记载,拖雷有十一子,拖雷妃抚养四子,如上所述,其它诸子料为庶母所生,唯第五子佚名,表面看来是个谜,可是从各方面的事实分析,推理逻辑,拖雷所养四子与佚名的第五子,笔者认为都是拖雷的亲生子,为何名字密而不宣,这与皇兄害死皇弟拖雷有关,这里提供能够以资证明的三条有力证据:一是密养改名,拖雷妃生性聪明,早已看出蒙廷争权夺利,兄弟阉墙的后果 。因此,将幼年的第五子密养并改汉名去海,以策安全。二是攻读汉学。拖雷妃懂得汉文化是治国之本。如上所述。因此,她的儿子都教以证明海公是拖雷妃的亲生子。三是培养儒士,实现文官治国,武将保国的全面观点。结果,海公父子都是进士,满足拖雷妃的心愿。从以上三点综合起来看,海公是拖雷佚名的第五子,这是使人置信的。

  第二、海公殁于陕西原籍。这里有正反两段资料,一是根据《云维山公传》记载:从龙号维山,于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授怀远大将军,奉旨任广东琼州安抚使。入琼抚黎。去海及妻苟氏随子来琼,终世文昌,葬于文昌县紫贝岭。为云姓渡琼始祖。二是根据台湾版《云氏宗族历代祖先事略简略》记载:“云海一世始祖在文昌县紫贝岭建有始祖纪念坟,号称为八角墓,全是石块建成,墓形如八卦形状。据传乃先祖之牙及衣冠葬在坟内。由此可见,一世祖云海公在文昌紫贝岭上的是衣冠彖。这虽是祖上传下来的回忆记录,看来还是可靠的。写史重在事实。未知写维山公传的人一时的失误,或是有意制造假像,这都是违背写史原则的。显然,既是衣冠彖,证实海公是殁于陕西原籍,不是随子来琼。

  第三、认定从龙公与忽必烈有血缘关系。说是血缘其理由有三:其一、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当皇帝,于1278年,就将一子侍亲的从龙公从隐居处征名,授汉宣武将军,湖广邕州安抚使。将军官居从二品、安抚使乃是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之官,权力很大。众所周知,在专制时代,朝廷重用的人,大多是他的亲信,尤其是真正掌管军权和实权的人,更是如此。忽必烈对进士出身的从龙公,一用就给予要职大权,这样信用和重用。由此可见,如不是皇亲车戚,断不致此。其二,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仍取民族歧视政策,将人分作四等。四等之中自以蒙古人为最高贵,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汉南方为最卑贱。在经济、法律、科举官职等方面,一般是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任付职,而从龙公却授以大将军,官至相职,位居朝廷极品。这些深情厚谊,互相信任,都足以说明从龙公是蒙古族拖雷世系,才不被民族歧视政策所控制,而官居高位。其三,真金之子,忽必烈之孙铁木耳,即成宗皇帝,仅登位当年,即召从龙公回朝晤面,授正一品,婆为太夫人,后又以王候之礼厚葬,可见情宜之深,不是近亲,何能如此。

  第四、从龙历官政绩。从龙于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征召任职起,至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卒于京都止,其任职十七年,居官时间不长,但政绩显著。最突出的有三件事:一是入琼抚黎。平服诸黎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黎族简史》是这样记载的:“在元朝九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大规模的武装征黎行动不下十次,其中至元廿八年至三十一年(1291-1294年)的一次武装征黎,元军兵马深入黎洞,直至偏辟的五指山中心地区,归降的黎洞六百二十六处。当时在安营驻地的石上,还有壁刻,在尖锋岭北面山口静卧着一方约二米高,四米长的平滑岩石是镌刻两直行六个大字:“大元军马下宫”,落款处刻有两行小字:甲午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十日立,十一日到黎山口。二是征服交阝止,交阝止即食之越南,与广西接土良,在国防上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可在能征惯战的云从龙指挥之下,运筹帷幄,不足一年,就把顽敌全歼,归服中原。这时他是昭毅大将军,广东宣尉使。从平黎与征交二次荣立战功来评价,云从龙是一位武功文才两擅其美的儒将,足智多谋,韫略超群的杰出将帅。这是元贞元年(1295年)奉旨统率大军西征交阝止, 仅数月归服中原。平黎与征交二次大战绩,族谱上都有记载。三是平反冤狱。公的碑文上有授广东提刑按察使(即主管一省的司法长官),“多平反,有削发诵经以报公德者。”由此可见,公任职期间,平反冤狱,深得人心,受到当地人民的赞颂。

  第五、从龙题字还留人间。首先是落笔洞三字。落笔洞仅位于三亚市北郊约10公里处的荔枝沟落笔乡良坑村。此地有一座落笔洞山。这是一座约三华里,海拔110米的石灰岩孤峰,山呈方柱形,山上白石堆起,树木茂密,山顶白云缭绕,远眺近看都很壮观,故古穴列入“崖卅八景”,名曰“落笔凌空。”山上岩洞很多,其中以落笔洞、仙姑洞及仙女洞为著名。

  落笔洞即在这个孤峰东面的山腰上。进山观洞,沿途可浏览状如犬、马、猴、麋的天然石景,拾级而上,有路直通洞穴,洞宽10余米,深18米,高15米。洞顶有三根粗大的灰白色钟乳石垂直下悬,这就是被古人誉为“落笔凌空”胜景,洞右壁镌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余字模糊难辨,直到1984年春三亚市文物普查时进行拓片考察,才辨认出落笔洞三个大字的左旁是“至元癸末”,左旁是“维山云从龙”。“至元”乃元始祖忽必烈的年号,“癸末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据《崖卅志》载,云从龙字无心,陕西人,至元间来崖,为海南、海北道宣抚使,又据《正德琼台志》载,云从龙号维山道人。据此可知,“落笔洞”系云从龙所题,从而填补了“崖卅史志”对落笔洞三字未知何人所题的一项空白。

  其次是“大元军马下营”大个大字,参前面所述。笔者认为还是云从龙所题。根据是,这数年期间,云从龙的官职是广东宣抚使,这都是掌握一方军事和民政之官,权力很大,负责征黎与抚黎的职责,所以崖县到五指岑中心地区,都是云从龙经常走动的工作地区。三亚市落笔洞既是云从龙所题,联系起来,尖峰岭山口壁刻上的字,自然亦是云从龙的手笔无疑。


全文脱稿于1991年1月,改写于94年8月完成。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云氏古代名人】对云从龙公的研究
>>【云氏网新闻】海南云氏大宗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