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族”三代大师联展侧记

    中华潘氏网 2011-11-10 10:30:34 万家姓


朱仁民 朱仁民 其叶蓁蓁 遗风犹存:“潘氏家族”三代大师联展侧记

  

开幕式现场

  连日阴雨,气候湿冷,但仍没挡住热情的宁波市民前来争睹我国艺术泰斗潘天寿一家三代艺术大师画作联展:10月10日开始,潘天寿、潘公凯、古仪、朱仁民绘画艺术联展《其叶蓁蓁》在地处三江口的宁波美术馆热展。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一睹潘氏遗风。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是我国中国画一代大师,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其画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他同时也是著名美术教育家,曾任国立艺专校长和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公凯、古仪是潘老的儿子与儿媳,朱仁民则是潘老的外孙,都是我国当代绘画艺术界的领军型人物。

  流淌着宁波精神的三江流域,不仅是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起泊地。数千年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聚集的不仅仅是勤劳、精明的宁波帮商人与繁荣的商贸氛围,更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由无数人文思想学者、旷世书画名家组成源远流长且浩瀚的文脉。

  顺着这股文脉仰望璀璨的星空,潘天寿无疑是近百年以来宁波籍艺术家们的一面旗帜,他以“一味霸捍”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不仅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还以“有常必有变”的创作思想影响着后代,形成了画风沉雄奇险,笔墨苍古高华,构图出奇制胜的家学艺脉。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受文脉与家学艺脉的熏陶,如今的潘家后人继承和发扬了家学与绘画艺术,把潘天寿在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与贡献继续深入和拓展,形成了以潘公凯、古仪、朱仁民为基本面的第二代潘氏画风。

  这次画展共展出潘氏家族三代大师100多幅画作,其中,潘公凯先生送来画作26幅,并将之赠送给宁波美术馆永久性收藏。潘公凯强调“格调”、强调笔法与墨法的关系,既继承了其父亲在中国画作品中对于笔墨和构成的研究,又对中国画如何体现现代性作了突破性的实验和探索。在他的作品中,借用当代构成,用笔触对画面的大的分切,把画面的空间与笔触、墨色的渗化、挥运习惯所带来的细部形状等融合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整体,形成了强烈的画面视觉冲击感。他曾任中国美院院长,现为中央美院院长,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中国画、书法、版画、装置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均有杰出的成就。

  古仪,原名励国仪,潘公凯的爱人,杭州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古仪的绘画创作构思宽阔多样,绘画风格清丽、典雅。她在认真研习中国唐代、宋代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写意画的水墨韵味,运用水与色的渗化交流,通过工笔与写意两种风格把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使传统的中国画显出了生动活泼的新意。同时,她亦注意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画面构成的处理手法,使她的作品在东方特有的诗意中显现出现代的审美意念。

  朱仁民号莲花洋人,从四岁起就开始在外公潘天寿身边学习,深厚的家学渊源给他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潘天寿身上那股文人式的硬气和韧性品格无疑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艺术创作,将西方的光感、层次随机自然揉合在传统的笔墨语言之中,将大海、生活、艺术的感悟,严严实实地凝滞在如诗如梦的禅境里面,他的书法、诗词、感情舒放,无拘无束,洋洋洒洒地奔泻出他的生活经历、艺术气质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一个家族能出一代名家大师已属不易,而潘氏家族连续三代产生绘画界的领军型人物,简直就是奇迹。正如宁波美术馆馆长韩利诚所述:是文脉与家脉,让他们踏上了艺术之路;是梦想与不懈,让他们成就了艺术的永恒。逝者虽已斯,继者亦图强,其艺术精神永不磨灭,撼然人间,且文脉与家脉的渊源依然在延续、传承和光大……

  据韩利诚介绍,这次联展取名“其叶蓁蓁”,就是取自《诗经》“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句中的“树大根深叶茂”之意,比喻潘氏家族家学艺脉源源流长。

  当人们流连忘返于潘氏家族画作联展之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除了古仪的作品带有女性的细腻和典雅外,三代潘氏男性大师的作品都显得非常大气、灵空、飘逸,都有一种撼人的力量。从安徽合肥赶来的卢女士站在巨幅长卷《千里饿殍图》前久久不愿离去,尽管她曾在看电影《天下粮仓》时为这幅长卷震撼,然而真正站在原作品前时身体仍不住地颤抖。

  这幅长卷是朱仁民先生的力作, 2002年,央视首部开年大戏《天下粮仓》开拍,根据剧情亟需两幅贯穿全戏的绘画长卷《千里饿殍图》和《千里嘉禾图》,要求以清代高僧的笔法将数万个各具情态的人物一气呵成,具有瞬间观赏性、耐读性与冲击力,并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由于要求高,时间紧,剧组人员从北京找到广州,跑遍大江南北无大家敢于从命。后该剧作者高峰找到朱仁民问敢不敢接手?朱仁民二话不说,放下其他一切创作,躲进大运河LOFT49号他那简陋的创作室潜心泼墨,不到一个月两幅作品如期完成。那愤笔疾书、虬劲苍老的笔法,将生灵涂炭、哀鸿遍野、饿殍千里的惨烈景象一气呵成。当导演吴子牛打开长卷时眼睛一亮:“非其莫属”!

  其实,象这样的巨幅大作对于朱仁民而言,并非孤品。作为水墨运动先驱者,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道*海天篇》,高3米长300米,气势磅礴,大意泼墨,参透了大海之禅,艺术之禅,生活之禅。连国画大师陆俨少观之亦拍案叫绝,称之为“潘老遗风”。

  朱仁民从小在外公身边长大,耳濡目染,深得潘公绘画要义;尤其在做人上更学潘老不畏权势,不惧人言,不拘传统,在艺术领域独步行走。尤其可贵的,他与潘氏后代一样,在当今铜臭味极浓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那份清高和傲骨,绝不为三斗米折腰,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他艺术天分颇高,无论国画、油画、水粉、木刻、漫画、工笔,样样精通,且有所成就。他命运多舛,虽出身于画坛大师之家,然而七岁时却因“出身问题”,随父母迁到舟山岛沈家门,开始了30余年的海岛“放逐生活”。

  朱仁民离开普陀山后,四处云游,他先到新加坡,后漂泊至加拿大,又从加拿大到欧洲,坎坷铸就了他的坚毅。

  1992年,朱仁民回国,在杭州创办了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当时国内景观设计行业仍是空白,他成了我国民营景观设计第一人,至今已做了数百亿的工程。其中,在西部沙化地规划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宁夏银川湿地公园”;1996年,他又获得了沈家门“莲花岛”40年的使用权,成为我国第一个私人岛主,并把小岛开发成世上唯一的海上大地作品,并免费开放。最近,他按照《清明上河图》设计的“拱墅上河图”又在古运河上打造,再现了明清运河的古风遗俗。这些成就,使他与陈逸飞、韩美林等大师一起被国际机构誉为世界级艺术家。

博宝声明:博宝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