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苗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苗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六、遗 迹 名 胜 已阅:3697 / 回复:1(楼主)

六、遗 迹 名 胜

苗王寨  
这是苗邑的一处遗址,位于济源市封门口(轵关)南7公里。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青山环绕,南面为平地,有一条遇仙河弯弯曲曲流过村边。这里东北有仙人口,传说是七仙女下凡的山口,正北有董岭,是董永砍柴的宝山,有董永墓,东南有槐姻村,是七仙女与董永以老槐树为媒成就美满姻缘的地方,至今还有槐姻庙,遇仙河就因七仙女下凡在此沐浴而得名。传说苗邑人民的勤劳感动了上天,所以七仙女就来帮助他们,因此有了“天仙配”的传说。这些地名从古传至今,并非文人杜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天然,历史悠久,传说动人,是苗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勋掌苗祠  
勋掌村是济源市一个古老的大村,位于市西北15公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居住着近一万人口。早在北齐时,名将斛律光曾带兵骑两万来轵关南修长城200里,并派部分将士来此修建勋掌城,把它作为军事要地。南宋时,苗姓人从山西阳城县东冶镇迁到本村,世代耕读传家。到明代万历二年(1574)春,由七世祖苗庆主持,在村中建立了苗祠。该祠坐南向北,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内有祭殿一座,周围有院墙护卫。祠外建有八仙照壁,长10米,高3米,其中有八仙图栩栩如生,两边雕刻石联为:“胚胆由楚晋为王者师为伯者左,发达在元明以爵则子以官则郎”。把苗姓的由来和发展尽含其中。济源大部分苗姓人都是从勋掌迁出的。
清末时在苗祠的西边建有武术学堂,东边建有学文化的私塾学堂,来这里祭拜祖宗的人很越多。
大封镇苗祠
大封镇苗祠位于武陟县大封镇文化活动中心。原祠位于大封镇玉皇庙东侧,坐北向南,石狮守门,庄严肃穆。院内苍松翠柏,青砖铺路,过三间拜殿,直达主殿。
拜殿内悬挂“尚义可见”、“文魁”、“灵光岿峙”等颂祖匾额,主殿门上悬挂雍正二年(1724)邑痒增生苗于京题写的“苗氏宗祠”。主殿后有一院落,六间瓦房。整个苗祠可谓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是当时村内一大景观。可惜遭到破坏,至今踪迹无存。现在的苗祠系重新修建,是一座现代化的楼房建设,祠内正中悬挂着始迁祖苗子实的画像。画像两边是灵帐,抄写着已故先祖的名讳,灵帐两侧写着一副对联:棣萼联辉有三场科名之盛,词华藻发列十人才子之班。上联指唐代苗愔三兄弟相继登科,下联指苗发列为唐大历年间十大才子之一。祠内还张贴着当代苗氏的一些名人事迹,用以激励后世子孙。
苗越父子画像      
这两幅画像保存在河南武陟县大封镇苗贞有家,一幅画像画的是父亲苗越,字一山,博通典礼,系明代五品官。另一幅画像是其子苗时敬,字桧庭,也是五品官,曾任山东濮州知州,居官治家,皆有可观,大封《苗氏家谱》出其首创。这父、子画像都穿官服,据说保存已
达三百年以上,1914年族裔苗金元又重新进行装裱,至今也90余年。两幅祖先画像,经历了无数坎坷,保存至今,实为难能可贵。如今瞻拜,仍感彬彬文雅,仪容宛在。


作者:222.140.112.* (2007/3/12 14:54:20)   回复此贴
  回复:六、遗 迹 名 胜 第 1 楼

我就是大封的,呵,大封现在很好

作者:218.28.125.* (2008/4/4 14:39:5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苗氏论坛  执行时间:3,846.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苗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