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李得鲍之神,杜得鲍之骨

    中华鲍氏网 2019年6月12日 文谷


李得鲍之神,杜得鲍之骨

——拏雲行走南朝五大家学习札记之鲍照篇


文谷

丁酉年“俊逸鲍参军黄梅秋会”参习的是鲍照。我最初得知鲍照,得之于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是李白的忘年好友,自然深谙李白诗风,老杜又距离鲍照未远(差246年),诗风又延承鲍照,也是鲍照的隔代知音。带着李白、杜甫两面镜子走进鲍照是件有趣的事情。

2017年9月27日,拏雲诸友在群中讨论鲍照,檀林兄凌空得句:“飞扬太白金尊溢,俊逸参军旷士孤”,抱阳子点评说:“鲍比太白多三分中正之气”。安丰有诗云:“参军惆怅凌霄志,乐府昂藏冠一时。不世才情分李杜,江河宕落浪依稀。”(《鲍明远》)

诸友皆高论,我与安丰的“不世才情分李杜”最是暗合。胡应麟《诗薮》评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从诗歌风格影响和传承角度,当属确评。反复思之,我认为:“李得鲍之神,杜得鲍之骨”。赘述成此篇。以鲍照《拟行路难》来解析。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反映了作者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对照读李白的系列乐府诗,有以下发现:

一是格式上拟,即沿用相似的表达手段。李白也有三首《行路难》,一生化用古乐府旧题抒发己意的,比如《战城南》、《白头吟》、《梁甫吟》,亦和鲍照类似,且皆善用比兴。

二是内容上拟,即因相似的人生际遇和相似的人格特质。鲍照出身贫寒,官职卑微,此作抒发了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诗人无法施展抱负的痛苦和愤慨,诗人的耿直倔强性格呼啸而来。再来理解异代诗者李白——空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鸿鹄志,却被作为文学弄臣赐金放还,何其似也!

三是气息上拟。鲍照诗作豪迈淋漓,浪漫奔放,后人称之“操调险急”。读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正是《拟行路难·其六》原句化出。读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李白的“操调险急”风格。再比如: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和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亦须尽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耿介特质,豪迈气息何其相似!


古今以同乐府诗旧题抒发怀抱的何止千万,李白最得鲍照乐府诗神采,老杜以“俊逸”来形容鲍和李,是两位诗人的超拔,豪迈,不畏权贵,勇于表达个性的共同特点感染了老杜,檀林兄说:“李白是鲍照的异代知音,他让鲍照超越了他的时代,通过盛唐进入到我们的时代”。诚如是!但“俊逸”是“清而雅”的诗文气格(见文谷论诗之一),鲍照的总体气格,应是“厚而雅”,即有雄浑、悲慨、婉曲、沉着的主体特质,这点上“杜”更近鲍照。

杜甫继承了鲍照的“风骨”,细论之:

一是儒家士子情怀。一般来说,从作者的诗文典故引用,可觅得诗者之哲学和价值观取向,如陶渊明多用《老子》《庄子》《易经》《列子》《礼记》《诗经》典,说明陶氏是道儒兼修,可儒可道,谢康乐则更多用《老子》《庄子》《易经》《离骚》和神仙典,反映谢康乐的老庄楚骚倾向。鲍照则多用《诗经》《史记》《论语》《礼记》和汉乐府诗歌故事,也偶尔引用《老子》《庄子》,后者应属时风浸染,真正能反映鲍照儒家思想的,还是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代放歌行》《代东武吟》《代贫贱苦愁行》《行路难》诸篇,体现其悲天悯人,克己修身,积极进取的家国情怀。鲍照一生虽颠沛流离,深受门阀压制,却维护皇家正朔,忠于王事,关心民生,坚持道德底线。应当说,是鲍照一生人生际遇和品格感召了杜甫,同样怀才不得志,同样漂泊天涯,却始终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鲍照以诗歌和行动点亮了杜甫,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点上,杜甫和鲍照无疑是异代知音。

二是耿介和孤独的性格特质,于此,杜甫甚至高于鲍照。鲍照在《代放歌行》咏出了“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鲍照坚决与势力小人分清界限,鲍照不容于当世,耿介与孤独,只句可辨。杜甫咏李白的“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是对李白的同情,也是对世人的蔑视,此时的杜甫亦是耿介的、也是孤独的。至于鲍照的《代陈思王京洛篇》,当作于鲍照从中书舍人显位被谗言所迫贬谪之后,一句“但惧秋尘起,盛爱逐衰蓬”,令人慨然。《赠傅都曹别》,诗人对赠别友人咏道:“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以“衰蓬”和“短翮”比喻漂泊和零落,是无可奈何的无尽孤独。杜甫的“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以“散材”和“沙鸥”比喻“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孤独诗者。

三是中国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继承。《诗经》《汉乐府》《建安风骨》是现实主义传承路线,汉魏之后,诗歌逐渐投入老庄和玄谈境界,如两晋玄言诗人,在哲思和虚无中寻找精神快慰。应该说,陶渊明以耕隐代替林隐,仍有田园这一现实主义题材可为——尽管内容狭窄了些。至于谢灵运,却完全投入自己的山水,孤独对话,求得精神解脱。而鲍照,真正重新擎起了现实主义大旗,所有的乐府诗几乎都有史实作支撑。吾赞鲍照有句:“建安风骨消沉久,二百年来一破啼!”,意即鲍照风力超拔,直接建安三曹和七子。鲍照诗,无论送别、吊古还是行旅题材,皆有诗人丰富的精神寄托,其笔下的山水亦为“心境”服务,如“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如“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在情景交融之路上越来越成熟,直接影响了大唐诗歌全盛时代的到来,对后世杜甫、岑参、高适均有较大影响。


四是开创并拓展雄浑、苍茫的意境。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无二”,是说继承了建安曹植和刘桢的风格,我认为不仅于此。读鲍照诗,常见到以“寒”字结尾的诗句,常见到“千里”“万里”的表述,常见到高山、大壑、重崖、长河、疾风、流云、高林、长雾、日月、飞鸟等描述,常有极大和极小的意境对比,这种专注于创造雄浑意境的能力,是前无古人的。而比鲍早些的陶渊明只善于刻画极其自然、写意的景物,谢康乐善于刻画富丽、繁复的景致。鲍照雄浑之风,只有到了李杜,雄浑意境才为之一开,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皆成为千古名句,李白之雄浑,还是“俊逸”为主要基色打底的,因李白涉世用情不深,思想厚度不足。而杜甫,更深经历了安史之乱中的漂泊生涯,对底层民众生活体察更深,老杜用诗句将雄浑苍茫推上了中国历代诗人梦寐以求的审美至境,应当说,在雄浑苍茫一脉,鲍照和杜甫并峙双峰,古今无两。

五是爱用典,善用典。鲍照自幼饱读诗书,《拟古》其一中云:“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青年时期在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离当时的国都建康不远,入仕后,亦有在金陵任中书舍人经历,后出为秣陵令。应当说,鲍照深受当时金陵诗风影响,按照研究南北朝文学大家曹道衡先生话讲,当时的金陵以富丽雕琢诗风为主,这也解释了当时的久居金陵的颜延之、谢灵运的诗文风格,与隐逸盛行的江州诗风不同,即陶渊明平淡冲和的诗风,但南朝刘宋,时人爱用典、善用典史普遍存在的,这也一定影响到了鲍照。尤其是颜延之,到了不用典不成诗的地步,大大影响了诗歌的价值。用文谷论诗之二《入笺标准小议》观点,鲍照用典“典正”。比如诗句:“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以比起兴,伤禽,就用了《战国策·魏策》中的大雁惊弓典,比喻遭受压抑你,流离颠沛的自己,再恰贴不过,同时是熟典,读者亲近感拉近。从前述典故引用可以看出,鲍照多用《诗经》《史记》和正史典故,很少用老庄易经僻典,也是其成功经验之一。这些,在杜甫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六是持续诗歌体裁创新。鲍照最大的创新是以《行路难》18首位代表的七言歌行体改造,将之前的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后世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增大,节奏变化增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以《梅花落》为例,“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采用杂言体,五言七言杂用,形式自由,用韵也不拘常规。第四句“花”和第五句“实”成为叠句,而用韵却收上领下,效果非常奇特。杜甫传承鲍照的诗歌创新精神,在五律、七律、乐府、五言长诗、七言绝句皆有创见。

“李得鲍之神,杜得鲍之骨”。可以说,无鲍照,可能还会出李白,因为浪漫诗人前有屈原,后有小谢,皆遗泽太白;但若无鲍照,大概率不会出杜甫。得神者,纵然难得,神采终究凌风于天际,有偶然因素;得骨者,更多的却是历史的必然,有迹可循。以道统论,鲍照传人必然首选的是杜甫。

 

(2017年9月28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