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岑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岑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姓氏渊源: 已阅:5161 / 回复:6(楼主)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姬发将父王(周文王)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关于岑氏源流,见诸于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书中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

到了汉朝时期,岑氏族人相对集中于南阳盆地地区。南阳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属穰县,西汉初期置县。该地既是岑氏宗亲的祖居地,又是汉室中兴的策源地和三国蜀汉政权的发祥地,影响久远。王莽篡汉之后,刘秀在兵于新野,在以岑彭为代表的一批文武英贤辅佐下,建立了东汉政权。

岑彭持军有方,英勇善战,后来被册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汉朝以后的华夏岑氏族人,大多尊奉“舞阴侯征南大将军”岑彭为得姓始祖。


作者:122.195.232.* (2009/1/15 19:16:07)   回复此贴
  回复:姓氏渊源: 第 1 楼

第二个渊源:出自百越族,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

娌人,即古书中多予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

秦、汉之际,粤西、两阳各县的古代居民,被称作“俚族人”,从汉朝到唐末,俚族人居住在该地长达千余年。他们在开垦粤西大地,维护国家统一,创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时移代转,民族融合,俚族人久已不复存在,他们的史迹亦颇难稽考了。

俚族人,是古老百越民族的成员之一,聚居在长江以南,住在广东、广西的则称南越(南粤)。

对俚族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著名南朝宋国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这条记载作注说:“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族人”。

到了隋、唐时期,俚族人活动更加活跃,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已比较多了,而且指明了俚族人居住的地域范围。吴国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说:俚族人住在“广州之南,苍梧(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

南北朝、隋、唐时期,俚族人曾经出现过一些杰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就是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孙子冯盎。

唱歌跳舞,是俚族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传统节日,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擂击铜鼓,吹奏乐器,载歌载舞。《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族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俚族人在艺术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制造出大量精美的粤式铜鼓。《隋书·地理志》记载俚族人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俚族人铸造的铜鼓,高大稳重,鼓面有太阳纹,边沿有4—6只青蛙,蛙身饰以花纹,显得奇特。铜鼓全,身遍布图案,而以雷云纹为主,既美观,又神秘。这种高大的铜鼓,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山脉周围已经发现几百只,这里正是古代俚族人聚居的地区。在粤西和两阳,解放以来也出土了这种铜鼓三十多只,最大的一只,面宽三尺六寸,重350斤,堪称目前所见“粤西铜鼓之王”。


作者:122.195.232.* (2009/1/15 19:17:17)   回复此贴
  回复:姓氏渊源: 第 2 楼

在古代,俚族人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村、垌里面。为避免山岭瘴气和防止潮湿,在山坡南面或垌中高墩处,建筑竹木楼阁式的房子,称为杆栏。俚族人的首领称为“渠帅”或“都老”,设有君长,各部落有较大的自主权,未经盟约,互不统属。

断发、椎髻、跣足和鸡卜,是俚族人社会的主要风尚习俗。断发,是把头发剪断,这是与古代中原汉人在礼俗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别。汉人重视头发,不敢剪毁,任其生长,然后束发戴冠,因此看见俚族人断发,深感不解,往往当作奇闻。椎髻,是在断发之后梳起的一种发工,即短发在头顶结成椎形。跣足,即是赤足,不穿鞋袜。鸡卜,是俚族人一种杀鸡占卜以问吉凶的迷信风俗。举凡战争、狩猎、生产、婚嫁、疾病、建筑等等,莫不搞鸡卜以决吉凶,以定行业。俚族人的这种鸡卜风俗,在粤西沿习很久,直到宋朝还有。宋朝国史院编修官秦少游被贬雷州时,曾写过“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的诗句来描述当地习俗。

俚族人在习俗上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史书记载:俚族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保持着原始质朴的性格。

公元六世纪的俚族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在高州一带(今广东高州)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四十多面,这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后来甚至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

唐朝后期,“俚族人”这一族称已逐渐少见,进入五代十国而至宋王朝,对俚族人的活动的记载就基本没有了。

俚族人逐渐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数次民族大融合。在与汉族人和其他各民族长期杂处的环境中,俚族人逐渐受了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加之不少俚族人同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便与汉人无甚差别。大量汉化了的俚族人,被列入国家户籍,从而失去了俚族人的身份。另一个原因是被封建王朝驱逐离开原地。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雷州俚族人首领孟喜等人造反,梁朝派都知司马陈襄来镇压,孟喜等人“率众远飏”。此后,雷州半岛上基本无俚族人了。

在封建王朝的高压政策下,粤西一带俚族人纷纷“远飏”,一部分到了海南岛,同原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在民间,“俚”和“黎”同音,发展成为今天的黎族人。另有一部分俚族人逃往广西,同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发展成为今天壮族的一支。

另外,在今南方地区,有很多岑氏少数民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省也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就是跟当地的众多岑氏有关。


作者:122.195.232.* (2009/1/15 19:17:43)   回复此贴
  回复:姓氏渊源: 第 3 楼

第三个渊源:出自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一个分支。

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今浙江富阳清泉山)的地方集会,商定各部落的姓氏。因主持人部落势力最强大,被推为总首领,以“黄”(大王、皇帝)为姓,养黄牛为主的部落首领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部落首领就以“陆”(大鸟)为姓,牵着狗来的那个部落首领就以“麻”(神犬)为姓。就此,会议圆满结束,大家都因有了姓氏而欢呼雀跃。

但在江岩之地为大家杀牛做饭的那个部落首领,见到大家都有了姓氏,而自己却未得到,因此大发其怒,不高兴地以刀拍击砧板来表示愤愤不平。会议主持人见状后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最终,大家皆大欢喜。

从此,壮族的岑氏就诞生了,其族人也都以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从宋朝时期起,其氏族首领皆为岑氏,在其族谱中,始祖就是号称大将军狄青属下的将领、浙江余姚人岑仲淑,其后世代为江右田州土知府(大土司)。


作者:122.195.232.* (2009/1/15 19:18:08)   回复此贴
  回复:姓氏渊源: 第 4 楼

按:

在历史文献《右江岑氏族谱》中的土司级人物,在地方志《广西方志》也有收录,但其“始迁祖岑仲淑”出现于方志却明显很晚。在明朝的官方文挡《土司底簿》中,仅记载了元、明世系,并未涉到宋朝时期的岑仲淑。其中最早记载广西右江岑氏土司的方志,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修篡的《广西通志》,该志中所记载的“土官沿革·田州”条目下称:“土官岑姓,自汉征南将军、武阴侯岑彭之后,元以来有岑翔、岑瑛、岑雄、岑世兴、岑也先、岑伯颜者相继为田州及来安二路总管。”在这条记载中,“元以来”之前的“宋”,或者是明显漏书了,或其来源考证不清。

在《广西通志·土司人物》条目下记载:“宋,岑翔,先世浙江余姚人,曾祖仲淑从狄青征侬智高留知永宁军,遂家焉。”从这条记载来看,在明嘉靖九年以前,《右江岑氏族谱》中记载的“系出汉大将军岑彭之后”,只能是自谓、无考,因此不能确定。而在明嘉靖九年以后,其“始迁祖岑仲淑乃浙江余姚人”则变成了定论。

清康熙、雍正年间编篡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彙编职方典·泗城府部·艺文一》中,收录了一篇署名为“明·王阳明撰”的《泗城土府世系考》,其中比较详细地考订了岑仲淑立功、留邕及其世系等情况。

王阳明本人是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是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取的进士,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任兵部主事。

王阳明曾在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农历5月,受明世宗朱厚熜之命领兵镇压云南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联合发动的叛乱,并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秋季平定了叛乱,维护了祖国西北边陲的稳定。

但是,署名“明·王阳明撰”的《泗城土府世系考》并未被收入《王阳明全集》,且文有疑义,因此后来皆被一些史学家视为“托名伪造”之作。

实际上,在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田州府土官岑猛受诬“叛逆”被杀,其部民都不服,遂聚众数万与前来征剿的官军对峙,地方军队屡战不胜,于是由大明朝廷改派王阳明总督兩广军务,处置田州之乱。

王阳明在了解到叛乱的真正起因之后,决意以“抚”平乱。为使招抚成功,他採取了一系列常人难以理解、风险极大的措施:例如他刚到南宁,就下令尽撤调集防守之兵,之后上疏为岑猛辩冤,并允许数万乱民到南宁城外札营受抚,甚至还接受了举行受抚仪式时改由“乱民”担任警戒的条件。乱平之后,王阳明又努力为田州岑氏保留了一块世袭领地等等。

王阳明在当时既要安抚田州岑氏,更要借重泗城州岑氏势力来穩定右江局势,就应岑九仙们之请,授意门人为其编撰出了一部“世系考”。其实,王阳明的祖母就是出于浙江余姚岑氏,他也为浙江余姚岑氏宗祠撰过楹联,见过余姚岑氏宗谱,因此撰写《泗城土府世系考》时顺手拈来,毫不费力,于是右江岑氏“始迁祖岑仲淑原籍浙江余姚”就出现了。

在王阳明逝世后,被政敌削夺了生前所有的荣耀,尤其是他“抚平田州”的种种举措,朝廷上原来就有争议,此后落水打之,因此世上便一片斥其为“伪托”之声。

显然,壮族岑氏“始迁祖岑仲淑原籍浙江余姚”是时代性的政治产物,作为壮族岑氏真正的姓氏之渊源,还有待严谨的史学家进一步予以考证和查实,本书不予评论。


作者:122.195.232.* (2009/1/15 19:18:46)   回复此贴
  回复:姓氏渊源: 第 5 楼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作者:122.195.232.* (2009/1/15 19:24:5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岑氏论坛  执行时间:603.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岑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