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氏世代脉络】轩辕嫘祖铸铜镜(图)

    中华安氏网 2009年2月15日 安志民录


  
  【安姓氏世代脉络】轩辕嫘祖铸铜镜(图) 

  轩辕嫘祖铸铜镜(图)
        
  铜镜是古代人们用来饰容照面的日常用具,在玻璃镜尚未普及之前,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照面所用的铜镜一般以圆形为主,兼有多种形状;材料是铜锡合金。照影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都铸有钮和纹饰。纹饰随着时代的习尚变化而衍进,以至完全变成民间艺术。

  铜镜的最初铸造起于何时呢?如同青铜器的最初铸造者被认定为黄帝一样,古人把铜镜的发明也归功于黄帝及其正妃娘娘嫘祖。据《史记·五帝本纪一》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相传在黄帝迎娶嫘祖之前,居住在娘家的嫘祖常在西陵峡畔清清的溪河边照面梳妆。当时黄帝发明了铜器,人们常把水盛进铜制的器皿里照面梳妆。《史记·封禅书》又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官从上者七十余人。”荆山位于湖北保康境内,是长江支流沮河的发源地。西陵峡与保康地界相连,黄帝从“轩辕之丘”经保康来到西陵峡,迎娶聪明美丽、擅栽桑养蚕的嫘祖为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传黄帝来西陵迎亲后的一天早上,聪明的嫘祖准备盛水照面梳妆,当她偶然朝那还未盛水的铜脸盆一望时,看到铜制容器映有自己的面容。她心喜万分,仔细琢磨,发现只需将一块铜片打磨光亮,便可以制作成一面镜子,于是第一面铜镜就这样诞生了。到了晚年,嫘祖仍带着它发明的铜镜随黄帝南巡,后来死于途中。

  《湘衡稽古》对嫘祖南游的史料记载得十分详细:嫘祖从黄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嵝在嫘祖峰上有嫘祖之墓,谓之先蚕冢。其峰下曰西陵路,盖西陵氏始蚕,后人视之为先蚕也。那时旅行,不像现在这样乘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而是靠步行,最多是坐木轮大车。嫘祖历经艰辛,跋山涉水,教民育蚕、巢丝。最后死于衡山的路上,后人奉她为“行神”,现在也可以称为“旅游之神”,人们还把南岳一座山峰命名为雷祖峰来纪念她。

  嫘祖发明的铜镜,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世代相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铜镜自流行伊始,除正面磨光外,也如同当时常见的其它铜器一样,在镜背铸上种种象形图纹或原始的禽兽花纹,并另铸字铭。关于“镜”字的解释,古人认为:“镜,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镜,也可叫鉴,一般说来,历来人们习惯于镜鉴并称,或干脆镜鉴通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鉴”,一般都具有镜的功用。

  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贵南的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将我国铜镜铸造历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与传说中黄帝铸镜的历史相符。1976年安阳殷墟五号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战国时期铜镜开始盛行,制作轻巧,背面有的没有纹饰(素镜),有的饰单层或双层花纹(山字镜、花叶镜、兽面纹镜等),钮细小,没有铭文。西汉至东汉前期的铜镜逐渐厚重,纹饰有几何图案、神人和禽兽纹等,钮多作半球形或柿蒂形,开始有铭文,多为通俗的吉祥语,王莽时有纪年铭文。西汉时还出现所谓“透光镜”,镜面承受光线时,面向的墙上能反映出镜背纹饰的影像。东汉中期至魏、晋,有镜背呈浮雕状画像镜和神兽镜,钮座有的作蝙蝠形。到唐代,除圆镜外更出现菱花镜、八棱镜、带柄手镜等多种式样,纹饰有花蝶、葡萄、鸟兽、人物故事等,还创造了金银单脱螺钿的装饰(镜背用金银箔和螺钿制成花鸟纹饰)。宋镜以仿唐为多,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镜形更多了,新创了亚字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纹饰题材集中,主要有花草、八卦、神仙人物故事等;镜号商标铭镜大量出现,常附有制镜作坊的标记;宋镜胎质多薄,匠师们多采用细线浅雕的手法来创作图纹,技艺非常精湛。总之,宋代铜镜趋向实用。清代乾隆以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

  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传世最古的西方铜镜,其出品年代被定为公元前6世纪,从时间上来说不知晚了我国多少年,而从制作的技术看,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西方的埃及等文明古国所制作的铜镜多是有柄镜,而中国的多是无柄镜。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铜镜艺术影响到了不少国家,而像波斯这些国家的铜镜制作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铜镜是精美的工艺品,其铸造精致,形态多姿多彩,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在东西方古代文化的金属领域,中国镜鉴是特征最多的工艺品。中国古代的铜镜,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个性特征,技艺高妙,形制多样,内涵丰富,实际上是诗、书、画的综合体,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铜镜背面所铸的各种花纹与铭文,都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特定背景,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又因镜背面积有限,其上所铸内容极具典型性,这就为后世人们认识与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笔者曾在夷陵故地觅得一面直径16厘米的宋代亚字形孔雀莲花古铜镜(如图),这面古铜镜是否为嫘祖的后裔、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县令时其母亲郑氏、夫人薛氏及其妹妹留下的遗物,值得探讨。当年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薛氏及其妹妹随行来夷陵定居1年零3个月,被人们传为佳话。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世为江南名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嫁给了比自己大将近30岁的欧阳观。欧阳修4岁丧父,守寡的欧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认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蒙冤被贬为夷陵县令后,郑氏言笑自若,随儿子经过100多天的跋涉,行程5000余里,十月二十六日抵达夷陵任所。欧阳修曾两次丧妻,第三位便是薛氏夫人。景佑四年(1037)三月,欧阳修告假,到许昌续娶薛奎之女,九月,薛氏夫人跟随欧阳修来到夷陵。欧阳修有四子,发、奕、斐、辩,都是薛夫人所生。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景佑二年(1035),欧阳修的妹夫张龟正卒于湖北襄城。由于妹妹年轻,无所依托,便携带张龟正前妻所生孤女归养于哥哥欧阳修家。景佑三年,欧阳修遭贬,妹妹也只好随欧阳修来到夷陵。妹妹寡言少语,足不出户,一心照料母亲和欧阳修已故胥夫人所生的儿子。欧阳修在夷陵时迎娶户部侍郎薛奎之女为妻,妹妹都参与了操办。亚字形孔雀莲花古铜镜具有明显的北宋特色。亚字形为唐以后的宋镜特有,孔雀图案取材于《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的诗句,莲花是欧阳修所喜爱的花卉之一。《欧阳修全集》中有不少咏莲花的诗、赋作品。莲花又称荷花或芙蓉花。欧阳修在一首《荷花诗》中写道:“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上发青盖,罩却红妆唱探莲。”《荷花赋》曰:“昔闻妃子贵东邻,池上金花不染尘。空留此日田田叶,不见当时步步人。”根据上述推断,此古铜镜应为欧阳修及其家属留下之遗物。

         
                       唐代的海兽葡萄镜

       
                     宋代的亚字形孔雀莲花镜


分享按钮>>【安姓氏世代脉络】中华嫘祖陵地(图)
>>【安姓氏世代脉络】嫘祖故里“嫘祖故里在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