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大石山

    中华狄氏网 2012年8月6日 万家姓


大石山,也称龙山,位于溧城镇西南约7公里处,南面离天目湖约10公里,海拔212米。大石山钟灵毓秀,奇峰怪石,传说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故事,人文景观颇为丰富,是苏南地区的名山。
  双休日,游者骑自行车出西门,沿着104国道,到达大石山东边山脚下的泰山岕村,村上民楼倚山,村西群山环抱,春天村头桃花绯红,青梅酸甜;夏天蝉鸣山林,松柏苍翠;秋天满山金黄,松竹摇曳;冬天白雪皑皑,龙脊苍黛。从村东朝西仰望大石山,婉如艘扬帆远航的古战舰,山头巨石,形如卧狮。整个山头气势磅礴,巍峨壮观,确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经过泰山岕村,走过山坡茶园小道,穿过小树林,拨开野薇滕,绕过铁蒺藜,登上中峰仙境。山下绝壁临空,雾气缭绕。山头奇峰突兀,怪石矗立,如神斧劈开,造物天成,千姿百态,逼真逗趣。想起清朝乾隆已卯年(公元1759年),举人、溧阳诗人彭光斗,游大石山后作的“大石山歌”,将山上的怪石描写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丰富多彩。似天山玉屏,象八仙过海,仙人对奕,玉观音,白娘娘,猪八戒背媳妇,执戟肃立的卫士,又象独行的大象,散落的羊群。中峰山景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一部令人爱读的石书。这些石头包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将浩瀚悠久的华夏文化同亘古壮丽的大石山相连在一起。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要驾桥渡海,游览日出的地方,有神人相助,用鞭子赶着石头,在蓬莱造桥,埋下桥柱石。谁知秦始皇这个行动惹怒了海神,神人驱赶石头,也象不驯服的猛虎那样,不肯入海,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时路上碰到力大无穷的巨灵神,用手指拾取这些石子放到溧阳境内的这座山顶上,用来营造洞府下棋。从此,山上便有许多奇石怪洞了。
  当时,大石山脚下,山村有个村童,每天太阳出来上山放羊,太阳落山赶羊下山。一天,他沿着山坡赶着羊上山,到达山顶时,汗流浃背,正准备坐下来歇会儿,发现山头东侧有个绝壁临空,雾气缭绕,幽深秀雅的山洞。村童丢下山羊,偷看洞内,见有两位白胡子老头正围着下棋。他蹑手蹑脚,不声不响地站立旁边观阵。两个老头只顾下棋,没理睬他。俩人棋艺精湛,不分胜负。村童看得如痴如呆,只见两老头饿了,从棋盘里抓丹凡吃,村童身边的一位老头顺手也给村童吃了一颗,吃后顿觉不饿,身轻神爽。村童看了许久,准备出洞赶羊,结果不见山羊,可知洞内一日,人间已经千年,羊群早已成了错落有致的化石了。
  历代骚人墨客,名流雅士游览此山,吟诗作词,镌刻墨迹,留下许多人文景观。游人从东坡攀上,迎面见一石崖上刻有正楷“通幽处”三字,再向上攀登,见有近似颜体的“龙门”二字,旁署“皇明丁酉岁(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彭谦书”,近在咫尺的龙洞左面峭壁上,有大楷书“壮观”二字,字迹遒劲,刻凿清湛。大字右旁用篆文署上“唐李太白”。伫立崖下,翘首而望,见下款为“皇明彭谦刊”。走近洞口,见其洞口一块石上,刻有一尺见方的“龙洞”两字,落款是宋理宗年间汴京赵氏,700多年,字迹清晰,显有灵气。洞口两侧有“过此一关,遗我百虑”一联,游者读后,觉得心中天地更宽。游人再从狭窄而陡峭的人工凿出来的石阶而下,扶着奇状怪石,便进入“仙人洞”,洞的上方一块几十吨重的菱形巨石压着洞顶,洞并不大,能容10多人,洞的四周都是不规则的石块,洞的东面,有一条一尺来宽的石缝,从石缝中朝东纵观山下风景,体会着“佳景一窗足”的道理。
  元代诗人蒋时中,深秋游览龙洞后,看到龙洞前瘦藤倒挂,想象龙住水底宫中和飞天降雨的情景,便写下了《龙洞》游诗:
  大石山头兀盘石,下有灵物阻深宅。
  珠宫弄月跃泉光,墨池飞云沛甘泽。
  瘦藤倒挂古洞前,仙坛秋静明翠烟。
  龙兮冬卧春乃起,素鳞闻雷飞上天。
  游人走出龙洞,在二道峰的“飞来石”前驻足,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石,飞险、耸峙、倚向悬崖。“飞来石”就象摆在板凳上的鸡蛋,随时有滚下山去的危险。现代好事者在其七八米高的石头东侧涂刻着“高明”二字。游者好奇,伸出双手,用尽力气,欲推石下山,它却巍然不动。
  由“飞来石”往南沿着百余平方米的石壁脚下往南走七八米,便见石壁上刻有“登龙山”古诗刻一首:“古洞谁开一窍深,凄凉遗迹久幽沉;天随鸟尽江如练,社至龙归风满林。新构留云常昼螟,疏棂过后是秋阴;登临何必重阳去,景物悠然日可寻。”左署“嘉靖丁酉仲秋彭谦书,”楷书字迹秀丽,章法清楚秀丽。古诗上方便是现代人凿刻的“游者万岁”四个大字,游者读后,褒贬不一,或留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中峰排石西侧,悬崖边上,古代人凿有一个直径七八十厘米的二只石锅,锅边刻有“幽泉”两字,锅内幽泉映日,终年有水,据说民国廿三年大旱之后也未干涸。岩石上方刻有“西方捷径”。纵观大山脚下,万丈深崖,崖壁绿树葱茏,修竹红枫。另一壁上刻有民国廿一年无锡殷学炜的行楷“观自在”。当今溧阳人在一块约2平方米的大石面上,用流利的行书笔峰,刻下了“埋头读书,挺腰做人”的格方,让游者自己品味道人生哲理。
  游者走过一段山径,下到山头东侧,便是“白龙池”、“白龙庙”的遗址。民间相传西汉时代,溧阳新昌镇姜笪里村有一富户人家,姑嫂俩人,姑娘十七八岁,柳眉桃腮,薄嘴细腰,姿容端秀,如花似玉,长得如同天上下凡的仙女一般。嫂嫂长得玉质清瘦,穿得淡装素服。清明那天,大山脚下,阳光明媚,繁花似锦。姑嫂俩人到仙人山脚下抬水,偶然从塘边拾得一只大蛋,姑娘叫嫂嫂收藏,嫂嫂推让,叫姑娘收藏,推来推去,最后姑娘收藏怀中,回家后时间一长,姑娘身怀六甲,父亲察觉后恼羞成怒,将其逐出家门。她躲在山中一个冲天仰崖的石洞里,受尽磨难,最后从右腋下产下一条小白龙,村姑含辛茹苦哺育白龙。白龙为了报母亲养育之恩,请母亲骑在它的身上,带她上天,关照母亲紧闭双眼不可睁开。白龙驮着母亲腾云驾雾,来到南天门,天神敲锣打鼓迎接,白龙娘娘受了惊吓,忘了白龙的嘱咐,睁眼一望人间,刹那从天空坠落到大石山上,成了一具不腐的肉身。
  小白龙见娘摔死后,悲痛欲绝,以身殉母,顿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龙尾一甩,滚出一潭,人们称之为“白龙池”。三十平方米左右的“白龙池”碧水清澈见底,池面波光粼粼,永不干涸。据说东汉年代就已建造白龙寺供奉白龙娘娘了。
  每遇干旱年代,溧阳县令、百姓沐浴焚香去白龙寺求雨,八抬大轿抬着白龙娘娘的肉身,撑着一柄大阳伞,鸣锣开道,祈雨场面宏观,久经不衰,往往两三天内就能降雨。大旱之年,宜兴人曾到溧阳大石山白龙寺借用白龙娘娘的肉身,有一次求雨时,刮起龙卷风,把白龙娘娘的肉身刮到了湖里。溧阳人便木雕一尊白龙娘娘,供奉在大石山白龙寺了。
  清朝光绪年间溧阳人宋鐄例贡监,曾任浙江嘉兴知县。他游过白龙池时,看赛神求雨后很有感想,赋“游白龙潭”诗一首:
  龙去空潭野草荒,村巫箫鼓赛神忙。
  若教尽力施甘雨,岂止云霓尉一方。
  如今大石山龙洞脚下,留下“白龙池”、“白龙庙”等遗迹,白龙的传说相沿至今不衰,但百姓祈雨抗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用着天目湖中的甜水灌溉着溧阳万顷良田。
  大石山是龙山,是功德山,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此山后吟诗填词。明代溧阳诗人陈名夏写下重游大石山的美丽诗篇:
  我去重游大石山,君来为过叩僧关。
  霜销落叶鸣鸡早,钟击空林饭鸟闲。
  田野歌喉齐白雪,衣冠抵掌变朱颜。
  怀人遥已同武予,千里犹然乘兴还。
  明代嘉靖年间,溧阳诗人彭九龄,秋天游山后,踏着月色,留有醉意回还,赋《大石山》诗一首:
  藤萝更欲攀,携杖入西山。
  古洞龙常蛰,寒林鸟独还。
  秋光黄菊瘦,夜雨紫苔斑。
  踏月归来晚,微风吹酒颜。
  游者最后登上三道峰的巨石,举目远眺溧阳大好河山,古邑城池尽收眼底,宁杭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镇广公路直通南北,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农村田野阡陌,村镇绿树成荫。登高望远,对家乡的钟爱之情,油然而生。
 


分享按钮>>中华庞氏影响力人物庞震凤女士与宛城八一慰问
>> 今镜曾经照古人 —访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狄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