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传统文化解析中国传统文化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董氏网 2008年12月28日 网络


1、“中国”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秦统一全国后,始称中国,沿袭至今。中国还有许多别称,如:“神州”、“中华”、“华夏”、“九州”等。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 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 “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 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儒家的创始人(左图)。他提倡“仁”,主张“克已复礼”,首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政倡德治和教化。晚年编订《诗经》治上提、《尚书》、《春秋》等。   
  16、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宽阔的胸怀,兼容并蓄,使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17、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著作有《庄子》。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9、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 然。主要代表人物有 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20、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   
  21、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 样性的统一。后来人们根据 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称“经卦”。《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 象征多种事物。《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4、《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6、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7、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 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 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 平安吉祥、 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2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31、“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 谨慎,符合道德标准。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32、 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 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3、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25年)时传入中国,到隋(公元581 ——618年)唐(公元 618 ——907年)时期达到鼎盛;宋朝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被儒家所吸收。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6、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7、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8、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9、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 郊外踏青。
  40、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五月节,据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左图)演变而成的。人们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41、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
  42、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人们还把它叫做“团圆节”。
  43、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44、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重阳的风俗主要是 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演变为敬老节。
  45、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有1000多个。节日多以歌舞、文体等娱乐活动为主,带有 祭祀、纪念和祝颂的性质。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泼水节”、“火把节”等。 
  46、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节日。每逢傣历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洁净的水,表示 除污秽,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7、火把节是白族、彝族、拉祜族、纳西族传统盛大节日。阴历六月二十四,人们在村寨中的空旷地带树起火把,大小火把一起点燃。人们除了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外,还拿着小火把绕田埂行走,一边走一边往火把上投洒松脂粉。传说这样可以烧虫灭害,保证水稻丰收。

48、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大都认为天地是最神圣的。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地”,合称“ 皇天后土”。人们要想五谷丰登、避祸求福、安享康泰,就要对天地神灵顶礼膜拜。这就是人们的天地崇拜。
  49、祖先是人类延续的根本。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自那时起,不但帝王祭祖,官员百姓也祭祖。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右图)。
  50、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师崇拜被称为中国人的三大崇拜。“君师圣贤”实际上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君”指历代帝王,“师”是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多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51、“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甚为流行,特别在台湾省,对妈祖的信仰历久不衰。“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两岸奉为海神。其实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姓林,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善观气象,可预知海上风浪,使当地渔民免除许多海难,死后被奉为神灵,祭祀烟火不断。
  52、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和发展,才形成一夫一妻制。在旧社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娶时须行“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53、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 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 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54、在中国中南地区的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普遍流行一种叫做“串姑娘”的习俗,就是小伙子通过对歌、交谈等方式找姑娘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55、近现代流行于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抢婚习俗,只是结婚的一种仪式,程序和 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假抢。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在迎亲那天,男方组织一帮人,把新娘“抢”回家去,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56、云南的彝族、白族和湘西的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出嫁前由父母、伴娘或女友相陪哭嫁,实际上是带哭腔的对唱。一般表达的是对父母、女友以及家乡难以割舍的感情,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57、龙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使人感到神秘,同时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拜。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化身,自称“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神灵,表现出极大的虔诚。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
  58、龙的形象被描绘成“角似鹿,头似骆(或头似马),眼似鬼(或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左图)。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由此而产生内涵丰富、思想深遂,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龙文化”。
  59、凤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之一,凤凰是鸟图腾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由人们借助想象创造而成的,被看作是仁义道德、天下安宁的象征。
  60、麒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祥瑞动物,一般认为它是由鹿及其同类演变而来的,具有统一与太平的象征意义。后来,人们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称聪明的小孩子为“麒麟儿”。  
  61、龟是实有的动物,以其能负重、能长寿、能预知吉凶而成为瑞兽灵物。汉代以来,以 “龟龙”比喻人中英杰,以“龟龄”比喻高龄。
  6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经冬不凋、葱绿常青的松、竹和傲雪凌霜、冲寒怒放的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右图)。
  63、饮茶的习惯发源于中国,茶至今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唐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 因此被尊称为“茶圣”、“茶仙”。
  64、陆羽的《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65、茶叶的品种有很多。大的品种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
  66、中国名茶相当多。红茶中以祁门红茶最出色;绿茶中以 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著名;乌龙茶中以福建武夷岩茶为最佳;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魁首”;白豪银针是白茶中的上品。
  67、中国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从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的烹调化身于天然,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中国的烹调则化身于艺术,多从色、香、味、形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
  68、通常说中国的“ 八大菜系”是指: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湘(湖南)菜,闽(福建)菜,苏(江苏,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著名的“北京烤鸭”源于山东,“龙虎斗”是广东名菜,“佛跳墙”则出自闽菜。
  69、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按照传统的习惯,中国人一般姓父亲的姓,但也有姓母亲的姓。名,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或良好的愿望。   
  70、我国汉民族的姓氏有很多,在北宋时,有人对姓氏作了收集统计,编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诵读和记忆,以后便广为流行,以致作为识字的课本。其实,《百家姓》并不止100个姓,这本书上共收了500多个姓。而实际上,中国人的姓多达数千个。   
  71、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如 姚、姜; 二是以国邑为姓,如 鲁、宋;三是以官职为姓,如史、司马;四是以先辈的名或字为姓,如牛、关;   五是以 排行为姓,如孟、季;此外还有以爵号、谥号、居地、职业、事物、避讳和少数民族的称呼转 化而来的姓等。
  72、中国历代工艺美术品制作精巧,具有优良的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商、周的青铜器和玉石雕刻,春秋、战国的漆器,汉、唐的丝织,宋朝的刺绣,明清的瓷器和景泰蓝等,为国内人民所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右图)
  73、中国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刺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品种有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合称为“四大名绣”。   
  74、中国古代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等材料为辅。它的主体结构是在前后木柱之上架设多层木梁,沿着梁垂直的方向再搭设木檩,在柱子上部、屋椽之下有一块“斗拱”,这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从外观上看,古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75、中国武术在国外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等动作为素材,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民族体育项目。著名的徒手拳术有少林拳、武当拳等。   
  76、京剧是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的典型代表。京剧表演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段主要是 唱、念、做、打四种,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京剧剧目非常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本。影响最大的有“三国戏”、“杨家将戏”、“红楼戏”。
  77、 梅兰芳(左图)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并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 和梅兰芳齐名的三个著名的旦角演员,即程砚秋(御霜)、荀慧生(令香)、尚小云(绮霞),合称为京剧“ 四大名旦”。
  78、 相声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形式,是具有戏剧风格的语言艺术。它博采其他艺术说、学、逗、唱之长,以说为主。相声艺术的特点就是笑,无笑就不能算相声。相声艺术的笑来自它特殊的艺术手段——抖“包袱”,就是让可笑的东西突然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大笑。
  79、 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北宋末年诞生于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逐 渐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比较活跃、热烈。   
  80、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从艺术上讲,它和西洋画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注重表现画家所追求的 意境和情趣。中国画家经常以诗入画,以印入画,而以书法入画为最重要。
  81、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批在扬州卖画的画家,他们主要以写意花卉为主,自由抒发性灵,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被当时“正统”派视为“偏师”、“怪物”。最具代表性的有八个人,即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 、郑燮、李方膺、罗聘,后人称他们为“ 扬州八怪”。
  82、“扬州八怪”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号板桥,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当时人们赞他有 “三绝”(画、诗、书)、“三真”(真气、真意、真趣)。郑板桥以画兰、竹和石头出名,他的画充分体现了思想与个性,形象丰富多样,极其生动。
  83、中国古代的乐器,共分为 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在八音系统中属金,是打击乐器,用大小不同的铜钟来显示音质。   
  84、中国有56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大量民歌,其中汉族的民 歌数量最多,分布是最广,主要可归结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北方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南方民歌以委婉秀美著称。而少数民族的民歌,更是五彩斑孄,美不胜收。   
  85、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一般具有简明、直接的表 现特点和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风格。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相吻合,具有鲜明的律动性。如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

86、山歌是在山野劳动或生活场合中演唱的声调高亢、节奏自由的民歌。一般具有直畅的表现特点,旋律常上扬。如陕北的“信天游”、广东的“客家山歌”。   
  87、小调是在劳动之余休息、娱乐、节庆等场合中演唱的民歌。一般节奏较整齐, 旋律较曲折,表现较细腻,手法较丰富。如《茉莉花》、《绣荷包》。   
  88、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
  89、中国古人很重视家庭教育。史书上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母懂得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她煞费苦心地把住处从墓地迁往商市,又从商市迁到学宫旁边,这时孟子才开始读书习礼,孟母高兴地说:“此真吾儿之所居也”。   
  90、隋朝(公元581——618年)开始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创的科举制。它的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用人才,授给官职。
  91、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它是东方最大的古代宫殿,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92、故宫所在地称皇城,亦称紫禁城。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这里才逐步开辟为接待广大群众的博物馆,称北京故宫博物院。   
  93、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著名的有 芦沟桥、天安门、故宫、八达岭长城、 天坛、北海、颐和园、 雍和宫、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十三陵等。
  94、长城始建于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汉族统治者为抵御外族入侵而建造的防御工程,总长约7000公里,相当于14000华里,所以称万里长城。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明代长城。   
  95、北京附近的八达岭长城是世界著名历史人文景观。
  96、“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
  97、杭州西湖风景优美妩媚,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游览胜地,周围有很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岳飞墓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小瀛州(三潭印月)是观赏湖光山色的佳处。
  98、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峰林状花岗岩高山构成的山岳风景名胜区。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四绝”,尤以 迎客松的美姿著名。
  99、泰山位于山东省 泰安市。主峰1545米,常被喻为中华民族伟大崇高的象征。泰山是五岳之首,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左图)。   
  100、敦煌在中国甘肃省西部,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 佛教经西域传到这里,使敦煌较早地融合了佛教的文化艺术。 敦煌 莫高窟千佛洞壁画,是中外闻名的艺术宝库。   
  101、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而闻名世界,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102、峨眉山在四川省乐山地区,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主峰金顶海拔3099米。登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   
  103、被称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是唐朝开凿的,佛像通高71米,头部宽10米,肩宽28米,脚背可围坐100多人,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与山、水、寺、塔共   同组成一处蜀中胜景。
  104、长江三峡是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宣昌,如同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舒展在中国大地上。
  105、北京颐和园(右图)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原来的名字叫清漪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留至今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面积4000多亩,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
  106、上海,简称“沪”或“申”,位于太平 洋西岸,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著名的浦东开发区即在这里。   
  107、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秦、汉、唐等10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作为都城的时间达1000多年,这在中国是唯一的。汉唐时期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的。   
  108、西安的名胜古迹主要有秦始皇陵、大雁塔、碑林、秦兵马俑等。
  109、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雄伟,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这些陶制的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110、承德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于1703——1792年,是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111、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之称。
  112、冰灯是哈尔滨市独创的一门艺术。每年1月5日是这座冰城的 冰雪节,以冰灯为核心,辅以各种冰雪活动、文化经济活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113、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面积35788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日月潭、阿里山最著名。
  114、钱塘江潮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江潮。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潮势最大,这一天世界各地游客纷纷来到浙江海宁观潮。
  115、岳阳楼座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毗邻湘北洞庭湖,风景优美。它是中国素负盛名的古建筑,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16、天一阁在浙江省宁波市城西,建于明嘉靖40至45年(公元1561——1566),是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 藏书楼。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当时藏书数万卷。
  117、布达拉宫(左图)坐落在西藏“日光城”拉萨的红山上。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是世界 上最高的宫殿,也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118、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相传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周围古柏参天,庄严肃穆。
  119、孔庙位于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占地22万平方米,庙中主体建筑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兄殿并称中国三大殿。
  120、中山陵坐落于南京紫金山麓,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121、苏州,又名 姑苏城,位于江苏省,是一座水城,苏州以园林众多著称于世,集中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各具特色,著名历史古迹有虎丘、寒山寺等。
  122、美丽富饶的 西双版纳,是 云南南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是傣语“十二千块田”的意思。古代称为“勐巴拉纳西”,意谓“美好、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123、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 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境内,自然景观奇特、原 始生态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科学和美学价值,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保护遗产的名录。   
  124、 泉州在福建省东南,从唐代起,就以对外商贸驰名,元代时冠于全国,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贸易商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   
  125、江南水乡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30公里处,环境幽雅,建筑古朴,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水乡的建筑格局。著名画家吴冠中赞誉:“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126、江西庐山是举世闻名的 避暑胜地,幽雅明秀,风姿卓绝。顶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127、永定土楼在福建省境内,是独特的 客家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厚度大,隔热保温,是旧时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是客家人的艰辛汗水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128、武夷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位于福建,武夷佳景,美不胜收,以九曲溪、一线天、虎啸岩、水帘洞等最有名(左图)。
  129、位于湖北省的武当山,因自然风光、道教中心、建筑艺术、武术流派(武当拳术)而驰名中外, 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30、武陵源位于湖南省,石英岩峰林 峡谷很有特色,有许多古稀植物,被联合 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按钮>>全球董杨童分别郑州、开封、灵宝三市恳亲
>>董仲舒研究董仲舒研究董仲舒研究董仲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