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十五:偃师董村董氏家族庚寅春祭拜扫大典纪实

    中华董氏网 2011年10月4日 网络


农历二月十五:偃师董村董氏家族庚寅春祭拜扫大典纪实
2010年4月9日 三门峡董振民
前些日子,遂臣宗亲再三邀请我,农历二月十五一定要回偃师董村,参加董氏家族庚寅春祭拜扫大典,说热闹得很,只有你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得到。我盛情难却,决定第三次去董村,一来看看盛典,二来再祭拜祭拜董晋。
在我的老家三门峡,春祭拜扫一般在清明节前的单日进行。而在洛阳一带,则是农历二月十五。在偃师市大口乡董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还要举办“董氏家族春祭拜扫大典”。
我满怀好奇,头一天早上就从家里乘火车出发。清风习习,春雨纷纷,惬意极了。换乘偃师至董村的城乡公交车,天黑前赶到了董村,正好在终点站董村两委办公楼前下车。沿丁字街口往南走不了五十米,就来到了董氏祠堂前。祠堂坐东面西,呈阶梯型。祠堂正西是“董村文化中心”露天剧院,村里邀请了河南省濮阳豫剧院,为乡亲们唱三天共六场大戏。正南则是大口乡中心小学。
我先入祠堂一睹为快。只见大红灯笼、楹联、祭品已经布置停当。沿台阶步入院内,里外干净整洁,令人耳目一新。由于近两天这儿天阴下雨,院内近一米高的台阶上的正堂门前搭起了帐篷,四张桌子大小的长条石案上摆满了各式供品,最醒目的当属摆放在后排中间的彩色面食祭品二十四孝图,而作为董氏的骄傲——董永卖身葬父被安置在轴心位置。堂联系“裔孙选拔贡生曰熙遗联”,上联:“弓冶萁裘家法自我前人无非有典有则之传贻厥孙谋”,下联:“堂构播获瓒绪在尔后嗣惟是善继善述之意绳其祖武”,距今近四百年了依然光彩奕奕。一九九0年(庚午年)二月由江左族众敬立的“重本敦伦”堂匾承载了董氏家训,底蕴十足。堂内身披大红花的“钟灵毓秀”匾额下悬挂了新作的“董氏世代先祖”谱系,供奉了部分先祖的朱红牌位。诺大的香案上只在最前方摆放了一只香炉,据说是腾出来摆放明天最隆重的馔礼祭品。两侧墙上悬挂了村里已故董氏人物的简介相框。
从祠堂到主祭人家不过二百米路程,拐了三个弯就到了门前。大门上“盛世耄耋”金字匾额与对联“世德犹存强项风,家声不坠江都才”还透着喜气。遂臣宗亲和他的侄辈克卿宗亲陪我在主祭人董玉亭家吃饭。因为去年十月来董村时我们见过面,所以比较熟悉。论辈分, 64岁的克卿宗亲与我是同辈,81岁的遂臣宗亲长我一辈。他们为续谱、祠堂管理、祭祖等族事操碎了心,今年也不例外。他们还给我介绍了村里及这次春祭拜扫大典的相关情况。
董村位于偃师市大口乡最东南伏牛山北麓万安山下,全村3336口人,其中董姓占七成多。董村企业家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还心系公益事业。去年九月,在村支书董剑恩、村主任董志峰的协调领导下,董炳麓、董中庭、董六灵等卓识人士与其他单位捐款九十余万,重修了董村长三千三百米宽四米的中大街。
董村文化底蕴丰厚。董村锣鼓在洛阳号称“鼓王”、“河洛一绝”。东街龙凤排鼓队有四十面鼓,西街青少年排鼓队有六十面鼓,并各有一面直径2.6米的“天下第一鼓”。曾多次到北京地坛公园庙会与广州贸易交流会表演。
董村董氏有续谱的传统,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继修的手抄家谱保存在县文化馆,成了1990年董村续修家谱的蓝本。
谱载董村先世本居陇西,夏之中叶,五世孙为冀州牧,吏民爱之,不忍舍,因寄籍洪洞,以慰其眷眷之意,明初山右人满为患,而中州为膏腴之地,加之洪军之闹,始祖董林,于洪武三年从洪洞县打枣岗迁居偃师大口乡,世居蒋村即现在的董村。嗣后子孙繁衍,支分派别,各择土而居,其中一支迁登封江左镇(现属伊川),另一支迁居偃邑安滩村(属顾县镇),还有部分分支迁居鲁山等地。明末清初董村人董景星,潜心圣贤之学,名重河洛,登天启辛酉举人,值明乱,很有民族气节,避官隐居,立塾于虎元岗之单泉(即现在的天爷庙),从学之士如同邑真定巡抚张其平、洛阳都察御史董笃行、百姓称为“董青天” 的沙河知县本族裔孙董色起等贤者。

 


分享按钮>>晏殊故里重修晏氏家庙倡议书
>>【文化古迹】下沙黄氏重阳祭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