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梁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梁氏网>【古代名人】>北宋宰相梁克家 已阅:4147 / 回复:0(楼主)


中华梁氏网>【古代名人】>北宋宰相梁克家

叔铭印象

 【当代岭南梁

【当代岭南梁氏

父母亲合葬之墓
叔铭印象
郡马威仪现西雍
郡马威仪现西雍
欢迎各位宗亲朋友继续支持本网站
嘉庆版钦定全唐文 梁肃墓志铭
发帖回复
返回列表
633
阅读
2
回复
北宋宰相梁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离线梁海港

管理员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5-06

梁克家 (1127~1187年)

  诸生。
  揭阳馆客。
  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
  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累迁中书舍人。
  迁给事中。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起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
  薨,赠少师,谥文靖。
  评述。
  遗迹。

  字叔子,生于宋·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泉州晋江人,居泉州城东街相公巷,“梅镜”衍派开基祖,是南宋一代名相。《宋史·列传143·梁克家》有传。

  《泉州历史网》站长本《宋史》本传,参其他资料,分段按注如下。

诸生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关于梁克家的祖籍地问题,目前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三说。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

  《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浯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六胜塔》)

  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现在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时代,梁克家就读于泉州学宫。

揭阳馆客

  梁克家后游学广东潮州揭阳县渔湖京岗孙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和“梦龙涤爪处”。

  梁克家素与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交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庆元间(1195—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孙家书斋撰写一篇《隐相堂序》(《广东文博》,1987年)。

  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揭阳县治东斋梅花盛开,梁克家赋诗一首,意境不凡,抱负极大。诗云: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
        看来冰玉辉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回泉州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

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时金主亮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宋朝廷议和,淮南金兵北撤。),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

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后,经陈俊卿荐举)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时灾异数见,克家奏宜下诏求言,从之,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疏阙失。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累迁中书舍人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累迁中书舍人。

  (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

  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请令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定为令。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迁给事中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明年(乾道六年 ,1170年),参知政事。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临安。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梁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诗曰:
   
 “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烦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
     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虵豕,何时嫖妣师,大刷渭桥耻?
     土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坠指。

  又明年(乾道七年 ,1171年),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

  (“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江苏淮安),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

  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八年(乾道八年 ,1172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代的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神宗·元丰以前。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恢复宋初制度。

  第五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废于无形,实际上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则已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这种状况,孝宗以后一直沿属下去。后来的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荐起用朱熹。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张说入枢府(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与(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寝命,俄复用(后张说补兼枢密都承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张说是外戚,梁克家与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起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

  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同年,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三山志》)

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薨,赠少师,谥文靖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薨(卒于京城),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评述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梁克家所撰《三山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全书采摭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入编清代《四库全书》。(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三山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仅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因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规绳之。”

  所著还有《中兴会要》200卷(《宋史·志159·艺文5》)、《梁文靖集》。

遗迹

  泉州一带保留和流传有关梁克家的遗迹和传说很多。

  梁克家故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丞相梁克家宅》:“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按:县学,宋·绍兴中在今府学东。《闽书》:绍兴二十九年秋讲堂下池产双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是年,文清首选,明年廷试第一。是梁宅,是在旧县学之东。淳熙四年,县学移行春门内,即今府署。明·洪武初,乃再移今所,则梁宅在府学东,不在今县学东也。乾隆府、县《志》但曰:在县学东,欠明。故增一旧字。”

  旧县学即今泉州东街第一医院址。旧县学东为今金池巷,其地即梁府园林,今还留有池塘(金池遗址)。金池巷直通相公巷,因梁克家两度为相,故名。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为梁克家立状元坊、郡守姚宪为梁克家立衮绣坊。(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牌坊》)

  瑞莲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瑞莲堂》:“瑞莲堂,在州学讲堂之右,为梁克家肄业所。(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产双莲,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公首选。明年,廷策第一。不十年,至宰相。乾道七年(1171年),林教授岊建斯堂,额曰‘瑞莲’。嘉定十六年(1223年),立文靖公祠其中,教授张叔椿为记。淳祐九年(1249年),陈教授伯圭重饰。今废。”

  石狮蚶江石湖塔(六胜塔)下有梁克家读书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六胜塔》)

  梁克家赐葬泉州城东梁相山,今草邦水库东侧,俗称“五虎朝金狮”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丞相梁克家墓:在城东三十七都,新铺大路有墓道。”

   简介
  梁克家(1127~1187年),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叔子。生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中解元,翌年联捷状元,历官平江签判、秘书省正字、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事兼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建宁知州、福州知州等,封仪国,又进封郑国公,卒赠少师,谥文靖。
[编辑本段]成长历程
诸生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关于梁克家的祖籍地问题,目前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三说。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   《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浯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泉州史迹·六胜塔》)   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现在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时代,梁克家就读于泉州学宫。
揭阳馆客
  梁克家后游学广东潮州揭阳县渔湖京岗孙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和“梦龙涤爪处”。   梁克家素与朱熹(《泉州人名录·朱熹》)交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庆元间(1195—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孙家书斋撰写一篇《隐相堂序》(《广东文博》,1987年)。   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揭阳县治东斋梅花盛开,梁克家赋诗一首,意境不凡,抱负极大。诗云: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   看来冰玉辉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回泉州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
[编辑本段]仕途
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时金主亮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宋朝廷议和,淮南金兵北撤。),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
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后,经陈俊卿荐举)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时灾异数见,克家奏宜下诏求言,从之,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疏阙失。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累迁中书舍人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累迁中书舍人。   (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   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请令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定为令。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迁给事中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明年(乾道六年 ,1170年),参知政事。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临安。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梁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诗曰:   “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烦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   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虵豕,何时嫖妣师,大刷渭桥耻?   土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坠指。”】   又明年(乾道七年 ,1171年),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   (“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江苏淮安),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   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回复举报
分享到淘江湖新浪QQ微博QQ空间开心人人豆瓣网易微博百度鲜果白社会飞信
离线梁海港

管理员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5-06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八年(乾道八年 ,1172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代的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神宗·元丰以前。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恢复宋初制度。   第五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废于无形,实际上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则已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这种状况,孝宗以后一直沿属下去。后来的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荐起用朱熹。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张说入枢府(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与(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寝命,俄复用(后张说补兼枢密都承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张说是外戚,梁克家与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起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   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同年,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泉南著述·三山志》)
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薨,赠少师,谥文靖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薨(卒于京城),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编辑本段]评述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梁克家所撰《三山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全书采摭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泉南著述·三山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仅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因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规绳之。”   所著还有《中兴会要》200卷(《宋史·志159·艺文5》)、《梁文靖集》。
[编辑本段]遗迹
  泉州一带保留和流传有关梁克家的遗迹和传说很多。   梁克家故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丞相梁克家宅》:“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按:县学,宋·绍兴中在今府学东。《闽书》:绍兴二十九年秋讲堂下池产双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是年,文清首选,明年廷试第一。是梁宅,是在旧县学之东。淳熙四年,县学移行春门内,即今府署。明·洪武初,乃再移今所,则梁宅在府学东,不在今县学东也。乾隆府、县《志》但曰:在县学东,欠明。故增一旧字。”   旧县学即今泉州东街第一医院址。旧县学东为今金池巷,其地即梁府园林,今还留有池塘(金池遗址)。金池巷直通相公巷,因梁克家两度为相,故名。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为梁克家立状元坊、郡守姚宪为梁克家立衮绣坊。(《泉州牌坊》)   瑞莲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瑞莲堂》:“瑞莲堂,在州学讲堂之右,为梁克家肄业所。(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产双莲,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公首选。明年,廷策第一。不十年,至宰相。乾道七年(1171年),林教授岊建斯堂,额曰‘瑞莲’。嘉定十六年(1223年),立文靖公祠其中,教授张叔椿为记。淳祐九年(1249年),陈教授伯圭重饰。今废。”   石狮蚶江石湖塔(六胜塔)下有梁克家读书处。(《泉州史迹·六胜塔》)   梁克家赐葬泉州城东梁相山,今草邦水库东侧,俗称“五虎朝金狮”穴。(《泉州古墓· 梁克家墓》)
《宋史·梁克家传》
  ,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时灾异数见,克家奏宜下诏求言,从之,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疏阙失。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请令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定为令。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谕。   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明年,参知政事。又明年,兼知院事。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丐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作者:ljb13959785983@sina. (2013/9/23 10:17:0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梁氏论坛  执行时间:9,242.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