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姓原为娄姓,自周成王云衢祖改娄姓为楼姓已有3100多年了,但其后裔中至今仍有姓娄的,这并不奇怪。如尧帝禹祖为姓迄今已4000多年了,可是绍兴市郊现在不是还有一个1000多人姓村吗?同样,周成王云衢祖“娄旁添木为楼”以后,一部分人仍以娄为姓就不足为奇了。另据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三字经百家姓》中记载:“春秋时,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被迫东迁,后来定居于于(古县名,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国有一支子孙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遂以地名为姓,称娄氏”。或云,杞国被楚国兼并而亡以后,许多楼氏子孙复改为娄姓而散居各地,此说亦不无道理。
人们对自己的姓氏历来是十分严肃的,但古人也有“姓随人便”之说,这在我们楼姓中就有两个突出的例子。唐长寿2年(693),由宰相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的娄师德,是鄞县楼仲书祖的11世孙,而仲书祖是重玉公的11世孙,于南朝宋大明6年(462)从义乌迁往鄞县的。师德因官从鄞县迁居县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后称娄姓,彼处娄姓聚居甚众,有《开封通许县娄氏宗谱》可证。另据嘉庆《义乌县志》载:“娄幼瑜,一名嘉,字季玉。吴侍中(楼)元6世孙。聚徒教授,不应征辟,为临川王映所叹赏。著《礼记捃拾》三十卷,《礼记摭遗别记》一卷,《文集》六十六卷“,堪笔名义乌一代文宗。幼瑜祖明明是楼氏后裔却成为娄姓了。关于这个问题,宋宣献公钥祖在《挽娄忠简公机诗》中,有“得姓共东楼”句,可见在宋前辈,原以楼、娄为同姓也。至于邾娄国之后的娄,与我们东楼后裔的楼或娄不可混为一谈。对此,我楼氏先贤已多有阐述。
这里附带说一下《百家姓》中为什么只有娄姓而没有楼姓的问题。《百家姓》的文体是四言韵文,虽作者无考,但可肯定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否则是写不出来的。《百家姓》全文568个字,收编了当时通行的488个姓氏。书中之所以只有娄而没有楼,可能作者以为既然“娄楼相通”,就“无需并列”了,决不是因知识贫乏而铸成的过失。至于“娄楼相通”之说今犹存在,我在北京和江苏的几位文友就称为我“娄森”,还说:“在我们这里,娄楼是相通的。”同样的道理,在《百家姓》中还可以找出一个例子。如金姓,在东汉时已存在,是从姓发展而来。传说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刘为金,“”却卯刀而留金,以示不忘本姓,故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现在全国按人口多少而论,刘姓占第四位,金姓占第59位,而《百家姓》中却只有刘姓而无金姓。诚然,《百家姓》是有不少缺陷的,希望今后能有人根据姓氏的实际变化编出一本更加完善的姓氏书来。至于因《百家姓》中没有列入自己的姓氏就产生种种疑虑,那就大可不必了。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就开始寻找大禹的后裔。直到周成王姬诵开始追封先贤古帝后裔时,终于发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特赐“木”为“楼”,封为东楼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县)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共传了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杞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姬胡当政,与周成王姬诵封东楼公相差了近二百五十年,期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学者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此后,娄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氏,并将杞邑作为楼氏的发祥地,后去“木”旁为娄氏,成为娄氏的主支。 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常被侵扰,例如在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国就大举进攻杞国;在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公元前711年),鲁国又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占杞田。 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到春秋时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还是被迫东迁。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持续攻攻击,无法在河南立足,甚至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山东新泰一带。后来杞国又被迫继续向东迁徙。 周襄王姬郑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了周景王姬贵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家迁到淳于(今山东安丘)。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杞国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隐公姒乞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杞隐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杀,这就是杞厘公。担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姒维,在位十六年后,杞愍公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阏路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举灭杞国,杞简公在位仅四年,就成了杞国的末代君主。 杞简公有一支子孙先前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灭国后遂改以地名为姓氏,亦称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大禹帝臣子犁娄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夏禹臣有犁娄氏,见岳价经。” 犁娄氏,是传说中大禹属下的一个臣子,他发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赐他名为犁娄氏。 据说犁娄氏是一个急性子,因此给大禹添了不少乱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勋。 在犁娄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娄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邾娄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有个邾娄国(今山东邹县)。 邾娄国,就是邾国,又名邹国、驺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曹氏。 据历史文献《滕县金石志》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邾 ,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史学家郭克煜在《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 邾娄国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邾国、小邾(倪)国和滥国,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 此后,邾娄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娄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被楚国连同小邾(倪)国和滥国一起吞灭。 邾娄国灭亡后,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娄国、小邾(倪)国和滥国等国王族及其子民中,多以故国名位姓氏,分称娄氏、朱氏、倪氏、滥氏、邹氏、驺氏、曹氏、陈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国之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在赣娄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者,称赣娄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娄氏、赣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彭祖的弟子离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彭祖,姓卅名铿,一称彭铿,传说他以长寿之道见称。 彭祖原来是先秦时期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相传他于农历6月6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嬇,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也是黄帝的第八代裔孙。 离娄,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数弟子之一,他后来可以察视百步之外,能明察秋毫,史称其离娄公。 孟子在后来专门论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特别指出君主为政要“明察秋毫”。 在离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离娄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娄氏、离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匹娄氏(疋娄氏)、伊娄氏、盖娄氏、乙那娄氏(壹那娄、一那娄)等诸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一并改为单字汉姓“娄”,亦称娄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裕瑚噜氏,以地为氏,满语为Yuhuru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娄氏、玉氏、裕氏、于氏、余氏等。 得姓始祖:杞简公、犁娄、赣娄子、离娄。
迁徙分布 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九位,人口约四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 西汉初年有大臣娄敬,因建议刘邦入都关中有功,被赐姓刘。汉高祖刘邦被匈奴打败后,他曾提出“和亲”政策,被刘邦采纳。 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开封市通许县、许昌市长葛县、鄢陵县、原阳县、信阳市明港区、濮阳市、漯河市临颖县、商丘市睢县、平顶山市叶县、漯河市、永城市,贵州省的遵义市、仁怀县、桐梓县、安顺市、余庆县、兴仁县,陕西省的安康市岚皋县,河北省的沧州市、唐山市玉田县,浙江省的瑞安市、杭州市萧山区、金华市、龙泉县、台州市、东阳市、绍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栖霞市、泰安市新泰县、五莲县、日照市、滕州市、莱州市、诸城市、临沂县、邹城县、章丘市、荣城市、聊城市东阿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邳州市、如皋县、苏州市、泰州市、铜山县、连云港市赣榆县、兴化县,黑龙江省的绥芬河市,重庆市的万盛区,江西省的九江市、临川县,湖北省的荆州市、孝感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天长县、明光市、泗县、滁州市、巢湖市,云南省的昆明市石林区、龙陵县,吉林省的敦化市、河口市、集安市,湖南省的浏阳市、娄底市、沅陵市、张家界市、常德市桃源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娄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柯城、衢县)、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2.堂号: 谯郡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五侯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荣堂:资料有待补充。 师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合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娄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绪演娄邑;芳传东阳:全联典出娄氏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谯郡望族;宗仁名官:上联典出娄氏郡望谯郡。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曾任监察御史,应诏从军,攻吐蕃,八战八捷。后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总管边要三十余年。后多次主持屯田积谷事宜。 和亲献议;盛德容人: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齐人娄敬,刘邦在洛阳时,他建议定都长安,被采纳,赐姓刘氏,封关内侯。当时,匈奴冒顿单于兵力强大,多次侵扰汉朝北方边境,他又献上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受命与匈奴签订和约。因吕后不愿女儿鲁元公主远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后建议迁徙战国时六国贵族的后裔及豪强大族十余万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势力。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郑州原武人娄师德,字宗仁,进士出身,上元初任监察御史。仪凤年间,参加对吐蕃的战争,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担任营田事,带领将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则天手诏嘉奖。后两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军营田大使。他常识渊博,器量宽宏,勤于政事,主持边防事务三十余年,政绩显著。 谯郡世泽;御史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娄师德事典,上元初,为监察御史。 贤妃明察;高僧止啼: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娄妃,为明宁王宸濠妃。濠谋逆,妃屡谏不听,及败,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妇言亡。清蒋士铨为谱《一片石》、《第二碑》两传奇以哀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僧娄道中指有七节。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宫,摩其顶,啼遂止。 五侯上客;一代儒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娄师德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娄忱事典。 2.五言通用联: 名画山居图;经学子敬集: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画家娄仲英,善山水,《山居图》颇有名。见成廷珪《居竹轩集》。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娄枢,字子敬,嘉靖举人。河内人。知广宗县,颇留心经世之学,有《娄子敬文集》。 德感诸学士;诗列四先生: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娄忱,字诚善,上饶人。传父学,二载不下楼,从游者甚众,学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为巢而读书者。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娄坚,字子柔,万隆间贡生,经明行修,工诗善书,时人合唐时升、陈嘉燧、李流芳及坚诗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3.六言通用联: 彦发太常博士;存仁天下清宫: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资政殿学士娄机,字彦以,嘉兴人。曾官太常博士秘书郎、吏部侍郎,进参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称奖人才。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娄志德,字存仁,项城人。知赵州,有惠政,累迁福建布政使,巡先山东,尝著《两浙赋役全书》,卓有实济。京师语曰:“天下清官娄志德”。 4.七言通用联: 七节僧禁啼幼主;一片石哀悼贤妃: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僧娄道中指有七节。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宫,摩其顶,啼遂止。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娄妃,为明宁王宸濠妃。濠谋逆,妃屡谏不听,及败,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妇言亡。清蒋士铨为谱《一片石》、《第二碑》两传奇以哀之。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文武全才,不惟八战八克;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侍御史娄师德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代州刺史娄某,为娄师德弟。赴任前,师德曰:“庞荣已极,人所忌也。将何以自免?”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师德曰:“适逆其意,止使用权自干耳!” 字辈排行 河南延津、通许娄氏字辈:“汝永承先德延绍继希宗孟仲伯和季渊源本世同泰运舒长化广傅道济光思荣敷锡远贻裕庆其昌宣平安云启敬维敏政宏贤英琨璜瑜星华灿时中”。 河南叶县、浙江绍兴娄氏字辈:“大文已启承先业师德长春玉侯昆耀祖光宗泽运广居有仁义到永昌”。 河南漯河、山东菏泽娄氏字辈:“孟仲伯和季渊元本士同”。 山东安丘娄氏字辈:“栢和季燕渊本世佟世德长春玉候昆”。 山东东阿娄氏字辈:“少春(凤文)兆祥秀玉(云)西方甲乙丙”。 山东长清娄氏字辈:“加法向传以其来梓(昭)基业宏抒青瑞永师”。 湖南娄底娄氏字辈:“朝家承光绍国清永强照余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湖南沅陵娄氏字辈:“国正明贤仕世大宏长春祖述梁绍先德成福寿全中原昌盛世(时)功高庆万年”。 湖南湘潭娄氏字辈:“世祖光辉远先人德业成文章华国典孝友振家声”。 安徽合肥娄氏字辈:“传家有道良彦开祥汝秉先正丁发其昌”。 安徽泗县娄氏字辈:“元天梦玉广太景贤相德治国”。 湖北荆州娄氏字辈:“一秀朝天仔友金安国家”。 湖北宜都娄氏字辈:“家学光先垂绪远文丰大”。 江西九江娄氏字辈:“世德尚忠士金水木火土文明国芝贞家道启昌隆”。 江苏邳州娄氏字辈:“玉守西凤淑培德可从光严芳训化良(忠厚传家远)传家召善庆万载保和康”。 河北沧州娄氏字辈:“基廷钧莹福希会光佳运应宁恒大庭印谦象益锡汝林照培”。 河北娄氏一支字辈:“林荫承光照书齐振家声”。 云南南疆娄氏字辈:“仕学光先德文明世代芳忠孝应国泰字成六为常”。 云南娄氏一支字辈:“朝家承光绍国清永强照余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贵州桐梓娄氏字辈:“恒必义方经伦星”。 吉林吉林娄氏字辈:“思成之作福文梅士德元”。 娄氏一支字辈:“义永德本和为贵”。 娄氏一支字辈:“兆祥秀玉西方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