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兴四甲枝蔓至黄岩 温岭 玉环二十世
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四甲村位于路桥机场东边,全村常住人口2442人,应氏家族占70%以上,古老的四甲老街昔日逢二、七集市日,热闹非凡,金清至路桥的交通要道,云集了各行各业的客商。1954年期间,国家在村西边建造飞机场,隔断了交通,迁移了大批民众,从此四甲街就失去了当年的繁华。但是遗留下的无数老宅和四合院见证着应氏祖先当年有过的辉煌。
四甲应氏的源头流长,至今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四子被封应侯,建立应国(今河南平顶山)应侯的子孙们从此以国为氏。公元300年西晋时期,江南王敦叛乱,晋明帝派应詹公为都督前锋军事。平乱后,封观阳侯,镇南大将军。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42世应詹公有二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今永康芝英镇)。第64世,应大临迁居仙居。66世应谦之次子应元吉在明末清初迁居四甲,为四甲之始祖。子孙们在村东的围水里建造小祠堂一座。后来后裔发达,祖业壮大,共有田地160.64亩。距老祠堂西200米处新建了新祠堂一透,西洋楼五间,两边厢房,正中三甬道,三个台门,前门甲午二付,在当时非常气派宏伟。后来国家建造机场分给移民居住,大跃进时拆除。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应氏宗亲更是体验到国家的政策优越,尊老爱幼,和谐社会。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授宗谱历史的重要性。在广大族人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9月组阁了理事班子。续修应氏家谱。三年来共收集应氏8000多名。由于应氏家族居住分散在全国各地,实难联系,所以修谱工作还在进行中。为了更好地对祖先的尊敬和爱戴,宗亲们慷慨解囊赞助,化巨资重建祠堂。选址于老祠堂基地,总面积3.2亩。2006年动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大堂五间楼房高大美丽,占地面积268平方米。总高18.8米,八爪亭台式样,琉璃瓦屋顶,古式门窗,气势宏伟。西厢楼房7间均以落成。前门二付甲午是当年老祠堂的唯一遗留产物。节日时,大老远就看见空中飘扬着红黄色二面“应”字龙凤大旗,增添了应氏祠堂的气魄和风光。阴历2007年5月24日是应氏子孙最难忘的日子,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一大早宗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庆贺祠堂落成上桁,有的包着大客车,有的开着私家车。还有的骑着各种各样的车蜂拥而来,相聚四甲祖地集会敬祖。会后族人们抬着祖宗巨像跟随着“庆祝大堂落成”的横幅和二面“应”字大旗,鼓乐喧天,礼炮齐鸣。1300多名宗亲一路上手持彩旗,排起长龙,护送祖宗巨像入宗祠安居。中午大家相聚在四甲小学摆宴120多桌,称兄道弟,谈古论今,好不热闹开心,这是61年后的一次大聚会,具有历史性意义。从此每年清明、冬至应氏后裔有着来祭祖活动的场所,今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都有众多的族亲带着家眷,前来敬祖。畅游参观,人们登楼赏景,个个赞不绝口,新台州的城市建设、高楼大厦、整个机场、大小飞机尽收眼底。下楼来到堂屋东北角的河岸边,长着一棵30年树龄的普通水杉树,但它的根部上长出了神奇的树笋,人们称之为“十八罗汉”,十八个似树非树,似笋非笋,又像灵芝的神奇之物是2006年初开始陆续茁壮成长,台州电视台记者都来采访,曾在电视新闻栏目播放四次。这是应氏重修宗谱,新建宗祠的吉兆,给应氏后裔带来的福音。
为了更好地研究应氏历史,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促进中外应氏宗亲大联谊,尊祖敬宗,血脉相连,敦睦宗谊,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希望各位宗亲大力协作,互通信息。来四甲做客,四甲同胞欢迎您。
本人自知才学疏浅,肯定存在许多不当,望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