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应义植是今年五月我随平顶山市政协调研组赴福建漳州、浙江宁波参观学习的途中。按照事先约定,一俟学习任务结束,如约拜访了应义植及在浙江当地的几位应姓人士。稽之史册,西周初年,周武王第四子姬达字仁寿,讳儒林,封于应国,为应侯,其后遂以国为氏,以儒林公为应氏第一世祖。古应国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区,春秋末年为楚所灭。后人徙居各地,繁衍生息,融入中华大家庭。据相关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应姓人口超过40 万人。其中,江浙一带就有20 余万人, 是应姓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就是江南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应姓古村落,也是此次走访的第一站。于是有幸走近应义植和他的《蜜岩千古情》,近距离领略千古蜜岩这块圣土上的历史沧桑,悟读那与古应国文化、应氏文化难以分割的情缘和深伏于四明山水尘封中应氏辉煌的历史。蜜岩是应义植的家乡。一处天作之胜,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应氏族人,深爱着这片土地,在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家乡的同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村落文化。应义植出生在这里,十三岁走出大山,参加人民解放军,34 年后卸下戎装,1983 年我国百万大裁军,他从空军某部副师长职位转业到家乡工作直到退休,为开发建设家乡做出贡献,事业有成。如今年逾七旬又引进红豆杉种植技术,老有所为。近年来,在热心公益事业的同时,着力编写《蜜岩千古情》这样一部较为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江南应氏村落历史文化方面的丛书。在当今年代,一位七十多岁老人,笔耕不缀,研究和传承蜜岩村落文化,用真情写就对家乡的挚爱。《蜜岩千古情》给人以启迪,引发人们辨证的、历史的思考,它的价值将会伴随岁月的推移,充分地显示出来。历史是前人留下的足迹、经验和教训,它不仅来自教科书,同时也来自民间传说。而且传说带有泥土味,毫无书卷气,更具“原生”活力。《蜜岩千古情》一方面取材信史( 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吸收民间传说,将作者自己的“亲闻、亲历、亲见”跃然于纸上,显得鲜活灵动。写人,有血有肉; 叙事,有情有景; 述史,有古有今。读来触手可及,想来回肠荡气。这就兼顾了这本书的“信”与“活”,从而构成了这本书“可信”“可读”的基本特色。灵山秀水蕴文化。《蜜岩千古情》将钟毓灵秀的山村美景与千年应氏文化古韵、与时俱进的时代节奏紧密相扣、相得益彰、如数家珍、一览无遗。丰功卓著的开村始祖,一脉传承的应氏宗族,立体交融的祠堂文化、淳朴厚重的和谐民风,都是它不可或缺的珍贵题材。而所有这些都与博大精深的中原河洛文明和古应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华应氏文化在江南大地的凝结和升华。既给人以回味,又给人以烙印; 既有助于存史资治,又益于传统教育。既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史志文献,也是一部系统、完整的村史、村志, 开创了应氏村落文化研究的先河。书中大量的谱牒、祠堂、风俗等史料,浓缩了江南应氏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情结渊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