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氏家谱及流源

    中华井氏网 2012年11月23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代,属于取吉利之意为氏。
据史籍《穆天子传》记载,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因此有人以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井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西周史》、《穆天子传》记载,周朝时期有个大夫叫井利,是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儿子周成王姬诵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周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逝世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在邢侯之后井利的后裔子孙中,多用先祖名字作为姓氏,世代称井氏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后代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周朝时期,伯夷的后代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姬姓虞国(今山西平陆)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到井邑(今山西中条山南部傅岩一带),后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在井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春秋时期的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的东北部一带,井氏的始祖井伯是当时虞国的大夫,井氏家族最早的发源地就在古虞国。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诡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结果,晋军在灭了虢国后的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了虞国。
虞国被晋国所灭,井伯的后人纷纷出奔四方,主要在陕西的扶风郡(今陕西咸阳)为生息繁衍中心,后逐渐播迁到全国各地。
井伯传至井奚,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井奚早年贫穷困乏,曾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之前,他游历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政治态势等悉之甚详,为他后来帮助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井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在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井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国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井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嬴任好,井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
井奚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兵丁抓获。秦穆公后来听说井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国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井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井奚交还秦国,结果以五张黑羊皮换给了秦国。井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井奚推辞说,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却认真地说:“那是因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秦穆公与井奚谈论起国事数日,结果大为赏识,遂授以国政,号称其为“五羖大夫”。这时的井奚已是七十余岁的高龄了,仍然兢兢业业地为秦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因此被秦穆公封赏了百里之邑,遂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氏,世代称百里氏。
该支井氏、百里氏、百氏同宗同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井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室所有,但分配给庶民使用,每一井田面积为九百亩,每个井块为一百亩,方十里。
井田,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收益全部为周王室所有。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还必须交纳一定的贡赋。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外在形式,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在典籍《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在典籍《玉篇》中则有注释:“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井令辖之。”
井令,全称为井田令,是西周时期井田制度的附属官位,专职掌管井田划定及其监督井田中王田部分(公田)的收益。
在井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田氏,世代相传至今,井氏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丞,亦称市井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贸易市场。古代,市场以城池中某水井位中心设铺(店),因此又称市井,下属有市丞中士、井史、井下士、以及若干井徒。
在典籍《玉篇》中记载:“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隋朝大学者颜师古对此解释道:“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井丞与市丞的分工有所不同,市丞管理市场中的经营、科税、执法等,而井丞则在更高层面予以管理,包括设定市场。
在井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官位。
古代,“井”与“刑”二字通用,井伯即刑伯,专职掌管刑法。这在史籍《春秋左氏传》中游明确记载:“有井伯,即刑伯。”
在鲁国、齐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大国中,皆称刑伯为井伯,而在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大国中,则称刑伯。战国中期以后,七雄大国多统一称为刑伯。
在井伯(刑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刑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íng(ㄒㄧ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姓氏省文简化为氏。
孔子弟子句井疆,后为井氏。
句井疆,亦称勾井疆,复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哲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再封其为“滏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有将家族姓氏“句井氏”省改为单姓井氏者,这在历史文献《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和尔钦氏,亦称合答斤氏、哈塔斤氏、合底忻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三子不忽合答吉所组建的古老部落名称,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cin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和尔钦氏多冠汉姓为井氏,正确读音皆作jǐng(ㄐㄧㄥˇ)

得姓始祖:井利、井奚(百里奚)、井伯、句井疆。

迁徙分布
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八位,人口约二十三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4%左右。
井氏主流起源于周时的虞国,始祖井伯是当时虞国大夫,则井氏最早发祥之地应在今平陆一带。虞国后灭于晋国,井伯子孙纷纷外迁,一支播迁于今陕西兴平一带,一支播迁于今河南南阳一带,至秦汉在上述二地发展成郡姓望族。
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井氏子孙以上述两地为中心,广播于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甘肃诸省,并有南入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之地者。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井氏南迁者始渐多起来,加之此后的南宋偏安江南,战乱不断,井氏子孙播迁的范围更广,今江西、福建、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均有了井氏人家。
明朝初期,山西井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历有明一代,井氏在全国分布愈广,台湾等南部省份亦有井氏入居。
清朝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之贫民伴随闯关东之风潮进入东北三省,其中就有井氏。如今,井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陕西等省为多。

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五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井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源自炎帝;望出扶风:全联典指井氏的源流和郡望。
明经著节;绍事称贤: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郿县人井丹,字大春,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五经,善谈论,京城人说“五经纷纶(渊博)井大春”。性清高,有节操,建武末年,五王都罗致宾客,轮番请井丹,他坚决不去,从此隐居。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邢台人井田,字九畴,永乐年间任户、兵、刑三部给事中。为大理寺评事,识大体顾大局。所到之处,以贤德著称。

2.七言通用联:
曾拒五王远权势;为官三科称贤能: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学生井丹,字大春,郿人。博通五经,生性清高,不结交权豪,曾拒五王之邀,闭门隐居,读书自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给事中井田,字九畴,刑台人。任户、兵、刑三科给事中,以贤能著称。
伤心痛哭几无泪;悲楚行吟尽是忧:此联为近代名人井勿幕自题联。井勿幕曾参加护国运动。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六郎赞襄,政令维亲感戴;五经博洽,京师传说纷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官吏井纲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学生井丹,博通五经。时有“五经纷纶井大春”之谚。

字辈排行
山东东平井氏字辈:“明兴安其业立长红”。
山东莒县井氏字辈:“荣子玉夫明长钦”。
安徽灵壁井氏字辈:“启茂开道德”。
河南邓州井氏字辈:“地天四六长江自本源同德星聚在东”。


分享按钮>>井氏起源
>>元代威宁井氏墓考证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