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家族习俗礼仪

    中华巴氏网 2012年11月29日 万家姓


巴氏家族随着时代的进化,吸收汉满文化,保持着谦和、善良、文明的家传礼仪习俗和待人接物方式。

一、大召的诵经

大召(无量寺)由阿拉坦汗所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的活动场所。土蒙人特别是上层贵族普遍信教。为了保证大召的佛事活动,归化城官府拨给其足够的经营土地,另外,教徒还要捐赠相当丰厚的资金。所以,在满清时期和民国年间,大召的香火一直旺盛。

据传,每年正月前半月和八月后半月,大召里专为巴氏家族念经祈福。到了这时,小喇嘛提前将各家各户神盒位的“奔不勒”(一个精致的五彩盒)收走,拿到大召佛堂接受诵经,并将里面的陈粮换作新米,教徒们集聚听经。并在召庙里集体用膳,大多吃的是“忽突面”(一寸见方的肉块煮面)。事后,由小喇嘛将“奔布勒”托送还各家,并将吃剩的饭食拿大铜罐送到各户。

二、婚礼庆典

新中国建立前,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早定亲。姑娘们从小蓄发,扎若干小辫,到出聘时,请梳头阿吉(梳头妈)扎成一对粗辫分在两侧,并包头、穿长袍,多是红色和绿色,扎腰带、登靴。上轿时以兰布纱后改成红布纱蒙头。男方青年穿长袍扎腰带,戴礼帽登长靴,于迎娶的前一天,带上哈达、酒、茶、点心,还有一只碰门羊,连同伴郎、媒人,乘车或骑马到达女方家中。当天当晚是女方庆贺和耍笑新郎的时间。娶的这天,女方母亲将男方带来的酒存留,在空瓶中直入水和五谷杂粮,于瓶口栽葱,回敬男方,意在“栽根立后”。之后新郎抱着新娘上车或轿。路上新娘的乘骑走在中,新郎伴郎并行在侧。女方组织送行亲友,人数不限,车马自备。路途可以相互玩耍嬉戏,如抢帽子(将对方帽子抢来压在尻底下)之类,但不涉及新娘新郎车骑。临近男方住宅时均按序排成队列徐徐前进。此时,男方在家的迎亲者出宅,新郎母亲点燃圣火,浇洒素油,口中念她的心愿和祝福,如“一勺勺,两勺勺,明年生个胖小小”。“左一勺,右一勺,人到福到喜气到”。“今年旺,明年旺,新人以后年年旺”……。

车骑停稳后,新郎抱着新娘直闯洞房,此时,男方同辈青年挡在门口,并剥脱新娘的首饰鞋袜,以换取新娘赎回之糖果、物品。新郎母亲竭力求劝,抛洒糖果,让新娘尽快入室。进家后,新娘只能坐在坑沿上,由伴娘等辈一一赎回被抢之物。期间,嘴仗不休,欢声笑语。

新娘下车后,由女方押车的小辈坐等赏赐。得赏满意才肯下车移交陪嫁品。男方成年男女按辈份接待女方送亲者,进屋后端茶上点,相互介绍。之后,举行庆典仪式,拜天地,拜高堂之后,一一叩拜贺礼者。期间亲友相互做无声的嬉戏,如抹红脸抹黑脸,画眼圈等。午席有年长者引领新人敬酒。席后亲友大多离去。

晚上入洞房,三天无大小,尽情玩耍。近亲成人们饮酒谈叙,亦语亦歌,彻夜不眠。

婚后是住对月,新娘新郎成双成对在男方家住一个月,到女方家住一个月。后因农事或工作繁忙,在女方家住的时间就打了折扣。

三、生育

婚后生了男儿在门口挂弓箭模型,生女孩也在门口挂红彩。满月庆贺,周岁过生日,无论是男孩儿、女孩儿,均于脖项带银锁(状如麒麟或如意)十二岁圆生儿。

四、时节活动

过大年:蒙古人的大年,从腊月二十三就拉开序幕,“二十三洗灯盏”,“二十三蒸枣山(捏成各种造型的面食)”,“二十三煮猪头”,“二十三闻见年腥气”。二十四、五蒸糕蒸馍漏粉条,二十六、七打扫家,二十八、九清扫院落,逢双日贴对联。年三十的午饭较为讲究,晚饭是安生饺子,室内灶神盒前点一对大红腊烛,燃三柱高香,院内屋檐下给天帝神挂灯笼,库房、畜圈都燃灯。宅院门口挂一对大灯笼,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相互牵约,随自己的喜好东跑西颠,叫“跑大年”。成年人也不睡觉,叫“守岁熬年”约至四更天,开始“接神”,居家出屋点旺火放鞭炮,爆竹连天,灯火辉煌,喜气融融,但不能高声喊叫。大小人在旺火周围烘烤全身,之后,从旺火上点一把火引至家中入灶。并以此火烧旺煮饺子。此时,晚辈就该给长辈拜年了。一般是长辈入坐,晚辈捧哈达向长辈请安祝福:“阿爸、阿吉,新吉勒塞音(爸妈新年好)”。长辈回祝:“塞音新吉勒(好新年)”,奖压岁钱递给,并将哈达回挂在晚辈脖项上。一一拜祝之后吃饺子,叫“揣圆宝”,吃得越多越好。饺子中事先包入的硬币,谁能吃出来更好。天明时,正月初一,先给本村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拜年,尔后,逢人便讲“过年好”!“恭喜发才”。初二早晨接财神,也拢火放炮吃饺子,只是规模小一点。之后,随汉俗,初五扫穷土,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二月二“龙台头”。再后的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十年一”,均随汉俗扫坟祭祖。

八月十五:起初,我们家族不过这个节日,因为,这是蒙古人的国难日。后来,随着汉文化的侵袭,民族杂居,蒙汉有了平凡交往,甚至联姻,反正过节日是吃好的,蒙古人也吃烙起月饼了,宰猪杀羊大吃大喝。

五、饮食习惯

起初,以肉奶伴随少量炒米面食,后来,随着由牧转农,米面增多,特别是农忙季节,随汉俗,早晚稀粥炒面,中午硬饭(莜面、馒头、烙饼)。农闲季节,早晚夹和油茶、油食、摊花儿、炒米、奶茶。每年正月,多数人家喝茶食,就糁子、麻花、麻叶、油食。蒙古人除了饲养使役牛马,还养猪、鸡、羊,入社后,蒙古人也有自留羊。每逢时节或迎亲待客,宰鸡杀羊的机率要比汉人多。平时也有晒干的肉干儿,熬烂解馋。

我们家族有一个特殊的规矩,无论吃什么饭,都要放一盘咸菜,只要有一个人没放筷子,这盘咸菜就不能撤掉。据说,这盘菜象征着我们家人的官印。

六、家传礼貌

尊长爱幼,在尊长面前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毕恭毕敬,言语和顺。向尊长辈捧茶端碗须伸双手,笑脸平视,轻拿轻放。从尊长辈手中接物也是如此。茶饭上来先敬长辈,稀罕食品由长辈分给大家。

让茶让饭,来人办事,先让坐,后捧茶递烟。有人上门遇上吃饭,先让饭,后谈事。来人退让也不行,非得夹一点放入口中,方可为罢。来人真想吃,就让对方吃个够。这是我们的憨厚之处。

七、三忌五不准

忌讳对着月亮小便,

忌讳用手指点彩虹,

忌讳用恶语辱骂父母。

不在客人面前吐痰擤鼻涕,

不准随意跨迈别人头顶,

不在尊贵人面前紧裤带,

不准随便玩弄成人的帽子,

父亲不在人前夸子。

八、丧葬仪式

古代蒙古人死后,由火葬、水葬、土葬、天葬。“吃肉还肉”,不留坟头。后来,藏佛教传入,蒙古人上层皈依佛教居多,死后多半火化。满清时代,土葬多起来,1677年,托博克死后,直至他的儿子孙子死后,大概都用火葬,因为,坟厅里的小白塔里装的都是骨灰罐。后来,随满俗都用土葬,而且,旋帐的居多。

巴氏家族举行葬礼,过去,都请喇嘛念经,现在也请鼓匠吹打。孝子一般不穿白衣,戴白帽,而是,沿用黑孝,子侄甥戴黑袖紧箍,孙辈系红腰带,或在腰带上缝红十字,外孙在腰带上缝兰十字。入葬时,男女晚辈都可到墓地。入土后第三天,嫡系子孙男女去坟上“复三”,俗称“安锅灶”。日出前,带上纸做的锅灶及炊餐用具,到墓地焚烧,并带一顿便餐,意与亡者共进一次午餐。之后,七天(从死亡之日算起)上一次坟,第七个七天为“尽期”。之后,是“百天”、“周年”、“三周年”。再后,就是通俗的祭奠日去上坟烧纸。

 


分享按钮>>轩辕威--------说 友
>>巴旺子支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