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名人楷模】鄞州区沙港村党支部书记全华钧

    中华全氏网 2015年10月23日 宁波日报


  留住那一缕"乡愁"

      来到鄞州洞桥镇沙港村,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楼房,还有一群明清时期富有地域特色的老建筑,里头装载的是这个千年古村的文化和记忆。

  “新农村建设,‘老底子’绝对不能丢!即使要花比重建更大的代价,我们这一代人也要把这些‘乡愁’留下来。”53岁的全华钧,2008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其他村忙着大拆大建搞新房子,他却注意到了角落里头那一些“老房子”。

  原来,沙港村曾是个名人村,从宋代到清代,沙港全氏1代至23代共出了108位官员和国学生,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全祖望。行走其间,迎面而来的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祠堂,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民宅建筑,错落有致。

  2013年,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全华钧下定决心去对这些历史文化底蕴加以保护,他说服了当时还不太理解的村民,投入300多万元对全祖望故居及全氏祠堂进行全面修缮,3个富有特色的连片古建筑采取异地迁建或原地修缮措施进行保护。

  渐渐地,伴随着石板路、青瓦房的回归,“寻根”开始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收集全祖望著作及后人评价全祖望著作50多本,发现2块石刻,征集民国全氏家谱一套……这些“老底子”最终收藏到村里的文化礼堂,供后人寻根访祖。

  “据宗谱记载,元朝时村里第一次修谱;而距今最近的修谱是在1931年,已经过去了80多年,续修宗谱刻不容缓。”2年前,也是在全华钧的倡议下,宁波特有的全氏一支开始修谱,远在异乡的游子族人纷纷出资相助,共同完成一次关于历史的传承。

  如今,宗谱已经完成,全祖望故居和全氏祠堂对外免费开放,村里人热情地将一波一波的游客引到这里,脸上写满了自豪,“看,这里是我们文脉和村魂的起点,这里寄托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需要有那么一个地方,村民可以在里面找到根,得到文化体验、精神抚慰甚至是道德教化。”全华钧说,让现代发展和传统文化相得益彰,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才是真正将精力“用到了点子上”。

  近年来,沙港村获得省级“农改房示范村”和市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全面小康村”、“生态村”和“历史文化特色村”等称号,全票连任当选的全华钧也获得鄞州区优秀共产党员、推进质量新鄞州十大先进人物等荣誉。

  记者 黄 合 通讯员 严晓蔚

 

 

【《鄞州日报》连载】

新村建设的领头雁

  本报记者 张文胜 通讯员 鲍琼芳
   到6月底,投资2.5亿元的沙港村新村建设三期已进入地下室施工阶段。三期建筑面积7.8万多平方米,共计7幢499套,它建成后有望成为鄞西地区的高层样板,也将成为洞桥镇的一个地标。开展新村建设5年多来,沙港村已成为全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典型。这一切,村党支部书记全华钧功不可没。
  破解新村建设资金难题
   沙港村是全祖望故乡。但很多年来,这里是有名的“贫困村”,转机出现在2008年。以村支书全华钧为领头人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村级集体可用资金从2007年的18万元提高到去年的16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1082元提高到20200元。
   全华钧坦言,上任之初,他感到压力蛮大,当时村里经济条件不好,村级集体可用资金只有18万元,而一年的“开门费”却要100多万元。
   面对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村民住房条件较差、大龄青年住房困难等问题,他通过一个月调研后,认为沙港村地处洞桥镇区中心,地理位置不错,第一要务是进行新村建设。新村建好后,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还能腾出土地发展二三产业。
   村两委班子决定以“全拆全建”的方式启动新村建设。进行新村建设,资金是保障。2009年9月一期启动时,该村就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由于村里缺少有效抵押,无法担保向银行贷款。
   于是,全华钧出面,向一家企业借300万元,同时,全华钧的一位朋友作担保,向银行融资800万元。
   此外,该村向符合购房条件的村民收取预付款。对这些预付款,该村支付给村民略高于银行同期限的存款利息。这样对沙港村来说可谓“一举三得”,不但资金有了着落,还减少了银行贷款利息的支出,村民也能得到一些实惠。资金有着落了,新村建设顺利推进。
   到2012年底,沙港村新村建设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拆旧1.9万平方米,新建住宅3.2万平方米,新建商场及沿街店面5000多平方米,引进了三江超市、新四方美食等企业入驻,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160多万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靠新村建设后店面房出租所得。伴随着鼓起来的“钱袋子”,银行也主动找上门来,愿意以信用贷款给他们,用于新村建设。
  让村民成为“百万富翁”
  沙港村新村建设采取“拆旧建新、整体推进”的方式。旧房经专家评估后,定出拆迁价格;新建房允许村民在出资基础上适当扩户,既保证了资金来源,又让百姓从中得到实惠。
   然而,有不少村民反对,认为开展新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实现。有的村民说,要补差价的钱拿不出,特别是那些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这辈子老房子住住算了。于是,全华钧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
   当时,全华钧给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户人家拆迁普遍有两套房可分,这样,自己住一套,另一套出售,这样既能住新房,又有钱可拿。
   “新村一期的房子,当时村民每平方米只要出成本价1300元,减掉旧房评估价,实际补差每平方米750元,而商品房销售价每平方米达6000元以上,转售后村民一下子可以增值一大截。”全华钧说。
   村民全士龙当时67岁,不太愿意拆。后来,经过多番工作,总算同意了,分了两套房子后,一套自住,一套以每平方米7000元出售。“想不到既能住商品房,又有这么多钱可以拿,做梦也没想到啊。”他说。
   村民全连忠,可分两套房子,一套作为儿子婚房,解决了结婚难题。“城市里的商品房买不起,泥坯房儿子的准丈母娘不同意,村里开展新村建设后,矛盾解决了。”他说。
   村民冯宝华说,新村建设之后,大多数村民搬进新居,村民们找对象也加分了。全华钧说,现在已经拆迁入住新居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百万富翁”,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不计得失乐于奉献
   今年52岁的全华钧早年一直在办企业。2000年,他关闭了自己的企业后闲适在家。2007年,他担任了沙港村农业负责人,2008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全华钧表态,既然党员干部信任他,他就要尽自己的力量干,如果干不好,就让位给其他人。
   这几年,全华钧出租自己的厂房,一年租金就有三四十万元,担任村支书平时每个月工资才1870元,“去一趟区里,来回油费就要60元,每个月工资还不够养车。”他说。他的几位朋友认为做书记劳心劳累,而且收入低,劝他不要干了,但他并不计较这些。“只要村民们相信我,我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担任村支书以来,他以实际行动博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去年,沙港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全华钧以全票通过连任村党支部书记。  

 

 

 

中华全氏网--弘扬全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中华全氏网致桓溪全氏族谱圆谱仪式暨全祖望诞辰310周年纪念活动祝贺词
>>【全氏文化古迹】洞桥镇沙港村:挡不住的寻根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