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名人】全珈斌,咱老全家满脑袋装着传统文化的实干家

    中华全氏网 2019年11月1日 马占顺重磅稿


全珈斌与作者马占顺的合影


    我的朋友全珈斌,既是一位农民企业家,又是一位满脑袋装着传统文化的实干家。

    近日,在北京东四十条宽阔的胡同里见到了他,见面后的第一句玩笑是:快成大肚佛了。是啊,他宽大的身体上那微微隆起的肚子,很快让我联想到大肚佛,那可是能盛天下事、人见人爱的大肚佛啊!当然全先生的肚皮还不大,我说他练就大肚佛尚需时日。

    其实我早就知道他现在的梦想,是想在这蕴藏着千年老北京文化气息的皇城根脚下,实现他的胡同文化梦!

    “有梦就好啊,习总书记不是让我们常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吗?”我给他的梦又加了一把火。是想把他的文化梦,尽快在这条传统文化非常厚重的胡同里燃烧起来。

    东四十条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这条胡同位于东四北大街路东。

    站在这里,我看到这条长长胡同整治得干干净净,胡同里原来满天飞的高架“蜘蛛网”早已全部入地,所有的开墙打洞都被封堵。虽然入秋了,可这里枝叶茂盛的大树,绿里透黄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胡同北侧的房根下,各色的月季花在阳光的恩赐下开得正艳 ,一个院落一个院落的大门台阶、门墩擦得锃亮,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保洁人员随时捡起地面上的异物。

    望着眼前一片片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老瓦,一扇扇门壁上那新刷的炫耀朱红,放眼望去胡同不远处的那棵几经风雨冲刷的老树,愈见苍幽。

    “住在这样的胡同里才能体验到老北京的味道啊!”我看着路边的一切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打心里感叹道。

    “我准备把我原来的餐馆改造成这条胡同有特色的的传统文化园,因为这里要改成传统文化氛围浓浓的,充分展现出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全珈斌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上小学那会的北京,我经常在周末,与同学或自己乘坐环城4路公交车,拿着2块钱买的学生月票,从家住的西单站坐车到西四,一路又经过北海公园、故宫后门(景山)北大老红楼等名胜古迹,绕到东四、东单,再回西单。那个年代我常来这里玩,为东四的这片胡同感到兴奋,因为在我幼小的眼里,这片胡同宽敞、整齐,还有高大的院落真让人惊叹!

    所以今天来到这里我并不惊讶,我早就知道在东四的十字路口东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名为“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共14条胡同。这片街巷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元大都时期,这里在元代属寅宾坊和居仁坊范围,明代改称思城坊和南居贤坊,清代则划归正白旗辖区。在明代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经有了东四“头条胡同”至“四条胡同”的记载。到清代光绪时的《京师坊巷志稿》里,被称为“东四某条”的胡同又增至“十二条”。1965年北京整理地名时,“十二条”北边的两个胡同也被依次改编为“十三条”和“十四条”。

    在文化底蕴这样厚重的地段,在最能展现咱老北京人文地貌的胡同里,我想全珈斌的传统文化园梦很快就会实现,他可是勤快人,说的少干的多,会马上做起来。

    “真想不到,几年不见的朋友今日竟刮目相看。”我寻思着。

    “你看,这就到了我做传统文化园的地方。”我抬头看看,一拉溜几间高大的北房就在眼前,用石灰镶嵌在屋顶上的老瓦覆盖着灰色的墙体,一条条白白的砖缝,把整面墙勾勒得漂漂亮亮,让人感到特别的养眼。

    “这些房子原来是我的餐馆,自打去年市政府提出整治背街小巷的措施后,我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把在这条胡同开的、还带有地方特色风味的六家餐馆全部关闭了,减少了胡同的污染,努力为北京的环保作贡献。”我边听着他的心里话,边打心眼里为他点赞;不由的为他付诸实际行动为实现北京蓝作贡献翘起大拇指。

    “政府准备在这里做文化产业,为配合市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也早就想好了。”全先生袒露出他的想法。

    “位于你附近的77号院已经建成了博物馆。”我把在路上看到的告诉他。

    他说:“据附近的老人家念叨,那个院子建于1940年前后,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东四街道和首创集团合作,经过两年筹备,将其建成博了物馆。这个院落,门楼、影壁、垂花门、正房、倒座房、厢房等结构完整,较好地呈现了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眼前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涿鹿县下葫芦村的农村娃,在北京打拼十几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我衷心为他感到骄傲。

    我太知道这个院落了,这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场所,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从部队这所大学校转业后在月坛派出所当干警,为案子的事曾多次来到这里,迈进这所古老的院子。还依稀的记得那高大的院墙和房子,令人肃然起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他说得头头是道。

    是啊,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在2014年10月召开了全国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个问题他就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现在全珈斌先生就是看准了这个时机,让人钦佩他的眼光。

    “走,咱们到屋里看看。”跟着他来到装修的屋里,施工刚刚开始,地面上堆满了砂子、水泥和红砖,还有不少施工的工具。

    “我打算外边这几间打通了,成为一个大间,中间放上条案,铺上画毡,买些纸墨笔砚,供字画书法爱好者们到这来舞文弄墨;里边这几间做一间书房,留两间茶室,再备两间办公室,可供一些文人墨客,还有像您这样喜欢写诗引句的人来到这里,多描绘描绘咱北京的历史、胡同的文化;多写写居住在这里百姓们的喜怒哀乐,多出好文彩,您看怎样?”嘿,别看他是地道的农民,今天出口成章。

    听着他的介绍,我感到显然他有比较成熟的思路了。

    “但你的装修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我补充道。

    从施工的现场出来,走到全先生对面的工作室。

    拉开工作室的大门。哇!宽敞的大屋内,墙上挂满了各种字画——有山水、有花鸟、还有人物;裸露的三角形的屋架上,悬着大名家陈逸飞先生的江南古乡作品;摆在屋里中间的桌案上有非遗物件——老北京的鸽哨和兔爷;还有琳琅满目、造形各异的瓷、陶制品,全都展现在我的眼前。

    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墙边的十几个小口大肚子的物件。哇塞!这不是儿时在家乡见到的吗?几十年前看到家乡的人们是用这盛粮食,今天居然在这又相逢了!叫什么来着,我怎么一时还对它圆圆的大肚子感到陌生了,耳边全先生的话语提醒了我。奥,原来是……!看着一个个面目沧桑的大坛子,感到历史的文化在这里又重现出来。让我好奇过后,一个大大的问号盘旋在脑海里。“这是摆设还是?”全先生看我疑惑,立马告诉我里面装的是他从贵州茅台镇酿造的“感恩至尊”酒……

    说着说着,深秋那最后一线余晖进入了地平线,天空慢慢地暗了下来。

    胡同里的路灯开启了,下班的人们有的领着欢蹦乱跳的孩子;有的拎着爱吃的蔬菜;还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哼着喜爱的小曲,匆匆从我身边划过。

    坐在公交车里,从东四到东单,再从东单到崇文门外,一路的灯火通明,车上许多年轻人还议论着“双十一”的收获,享受着“光棍节”的喜悦。

    我为全先生的文化梦祈祷,我祝他早日梦想成真!


                      2018年11月19日


作者:马占顺,历任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顾问。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重磅稿》,原标题:《全珈斌先生的文化梦》


中华全氏网--弘扬全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