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伊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伊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伊姓-迁徙分布 已阅:5660 / 回复:7(楼主)

迁徙分布:

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九位门阀。

伊氏是当今较人口较少的姓氏群体,但分布很广,今河北省,北京市,上海市的松江区,天津市的武清县,山东省的平度市、东平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云南省的河口市等地均有分布,尤以河北省为多,约占全国伊氏人口的35%以上。

郡望堂号:

1.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一是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汉武帝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年)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2.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任圣堂:任,谓信也。源自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称他是“圣之任者也”(圣人中最讲信的,把解放天下为自己的事)。


作者:124.112.113.* (2009/2/5 14:23:41)   回复此贴
  回复:伊姓-迁徙分布 第 1 楼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帝王唐尧,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今河北顺平),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因此其后裔子孙便以伊为姓氏。

另有一说,尧帝出生在伊水边,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在尧的后代中,有人就继承了伊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商朝大臣伊尹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朝大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后代。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为姓氏。伊尹后来辅佐商汤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伊尹,名挚;有莘人(今山东曹县)。著名夏末商初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历史上还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据史籍《水经注·伊水》的记载:昔日,有一位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那个地方,在空桑树上(桑树洞里)发现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伊尹。因为有莘氏女居住在伊水,所以就以伊为其姓氏。

伊尹早年是一位声誉清高的隐逸之士,躬耕于有莘氏之野,虽然隐居不问世事,但是高才贤名却传遍各地,所以,有志于推翻夏桀的平民革命的商汤一连三次恳切地请他出山,辅佐商汤灭夏桀。

伊尹后来辅佐商汤,相汤伐桀救民,佐商灭夏。综理国事,以天下为己任,汤尊之为阿衡,连保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

历史文献对其出身有庖宰、处士两说,当是有莘氏掌庖之臣。陪嫁有莘氏之女至商,以调和五味为喻,向商汤陈说取天下之道,深得商汤赏识,被委以辅政重任。

当时夏桀暴虐荒淫,民心积怨;商族崛起,欲向西发展。伊尹深知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辅佐商汤以“修德”为首务,对内清政和民,争取广大民众支持,对外施仁伐暴,促使方国、部落归心于商。又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剪除夏朝羽翼,使夏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

在此期间,伊尹曾奉命两次入夏都探察政情、军情、民情,并离间夏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削弱其实力。为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出谋停止对夏朝的贡纳,以试探夏桀及各方国、部落的反应。

在鸣条之战中,伊尹乘夏桀孤立无援之时,佐商汤率军与夏桀决战,一举灭夏。

后来商汤的儿子太甲继位,不学好,伊尹以两朝元老的身份,把年轻的太甲放逐到桐地(今河南虞县)反省,并且代为主持国政。三年后,太甲悔过,他又将之迎返,把政权又交给了太甲。

据说,伊尹活到一百岁,在商王朝初期,辅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当他去世时,葬之以天子之礼。后世的孟子推崇他为“圣之任者”。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伊氏生儿子伊陟,就是伊氏的始祖,望族居于陈留郡,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作者:124.112.113.* (2009/2/5 15:01:15)   回复此贴
  回复:伊姓-迁徙分布 第 2 楼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伊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伊耆,是西周时期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的一种官位,专职主管农政,即神农氏之职,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

在典籍《周礼·秋官》中记载:“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

在伊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伊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伊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部大可汗拓拔邻(北魏献帝拓跋弘),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建伊娄部,为鲜卑民族中显赫的贵族部落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强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伊娄氏分改为两支汉字单姓:一支为娄氏,一支为伊氏。鲜卑伊氏族人,后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回教民族说》记载:“伊司马仪……之后裔姓伊”。

回族伊氏,实际上最早主要是取自伊斯兰教圣人“伊布拉欣”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又称易卜拉欣,以此为汉化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回族伊氏家族中,也有来自改氏的,如清朝内务府大臣密咱按布,就是回族人,他曾请旨改氏为伊,其后裔子孙成为回族伊氏的另一支。

伊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

第六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鄂伦春族自治旗志》记载:

鄂伦春族阿其格查依尔氏,满语为Acigecalr Hala,该氏族有两个分支,即伊格吉依尔氏、嘎格达伊尔氏,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阿氏等。


作者:124.112.113.* (2009/2/5 15:03:30)   回复此贴
  回复:伊姓-迁徙分布 第 3 楼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拜都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d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白氏、伊氏。

⑵.蒙古族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i Hala。所冠汉姓即为伊氏。

⑶.蒙古族伊图默氏,亦称伊图玛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tumo Hala。所冠汉姓多为伊氏。

⑷.蒙古族伊勒们氏,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men Hala。所冠汉姓即为伊氏。

⑸.蒙古族伊尔佳氏,亦称伊佳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r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⑹.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伊氏、阎氏、门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⑴.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以地为氏,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后多冠汉姓为伊氏、楚氏、金氏。

⑵.满族伊伯氏,满语为Ibe Hala,汉义“前进”,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钱氏等。

⑶.满族嘉穆湖觉罗氏,亦称嘉穆呼氏,实为伊尔根觉罗氏居住在嘉穆瑚城的族人(今黑龙江宁安),以地为氏,满语为Giyamhugiol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⑷.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即辽国契丹族国姓耶律氏部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伊氏、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等。

⑸.满族伊穆氏,满语为Imu Hala,世居红云堡(今辽宁沈阳西部五十公里处),所冠汉姓即为伊氏。

⑹.满族伊苏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室部,以姓为氏,满语为Isu Hala,汉义“素面青缎”,世居苏瓦蜒沟(今吉林双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伊氏、苏氏等。

⑺.满族伊尔哈氏,满语为Irha Hala,汉义“彩色绸缎条”,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有此姓,后多冠汉姓为伊氏、尔氏等。

⑻.满族伊库鲁氏,满语为Ikulu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伊氏。

⑼.满族伊穆图氏,满语为Imutu Hala,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⑽.满族伊克得里氏,满语为Ikderi Hala,据史籍记载,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属于尼马察女真,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⑾.满族岳察氏,亦称伊察氏、绕缠氏,满语为Yoca Hala,汉义“痒”,世居胡什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后多冠汉姓为伊氏、岳氏等。

⑿.满族伊麻斯氏,满语为Imaci Hala,汉义“鱼”,为非常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很少,有四个分支,清朝晚期多冠汉姓为伊氏、于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作者:124.112.113.* (2009/2/5 15:04:26)   回复此贴
  回复:伊姓-迁徙分布 第 4 楼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伊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冀、京等地

作者:124.112.113.* (2009/2/5 15:10:09)   回复此贴
  回复:伊姓-迁徙分布 第 5 楼

伊姓从山西省前来自何处

作者:221.3.44.* (2009/5/8 22:30:0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7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伊氏论坛  执行时间:275.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伊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