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氏家谱源流】东阳厉氏源流略说

    中华厉氏网 2012年12月24日 万家姓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宗旨!

 

1、概述厉氏早在南北朝宋元嘉(430-)年间,从婺州(今金华)洞下迁居东阳岘山下算起,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2、渊源厉氏从来甚远。炎帝(神农)生于姜水,起于厉(烈)山。殷末尚父望辅佐周室封于齐。至六世孙无忌,因谥著姓厉之为氏。3、始祖东阳厉氏其源出于平安齐之无忌。4、始迁祖历经秦汉,至魏晋之永嘉,南迁至婺州洞下,居五世。至南朝宋元嘉时,厉维贤(434-502)由婺州迁居东阳肇基发族。至唐代,厉维贤第六代孙厉文才于贞观二年(628),升任容州都督刺史,因雅好山水而辞官回归故里,改居县南五里处岘山麓(今吴宁大寺下),并在县南四十五里处的夏山西南(又名社山、禹山、八面山)建造别墅。唐代至德二年(757),其孙厉乾耀舍宅为法华寺,并立立刺史祠以祀先祖,而后迁居于其祖厉文才所建之别墅发祥。(其孙厉元曾立碑于寺以记其事。欧公《集古录》跋采法华寺碑诗。) 5、古代名人唐代厉文才——字日新(一作安世),号蓉州,为肇基祖维贤六世孙,吴宁厉氏第一世祖。唐代贞观初年进士——据查系浙中地区第一位进士,时年21岁。其学、才、能皆出类拔萃。初为道州刺史。时荔浦之寇猖獗,期月之间群盗悉平,于贞观二年功擢容州刺史兼岭南都督,统领岭南邕州、容州、琼州、桂州五管之政。可是履职才一年,因志尚闲逸,思乐泉石,便辞官回乡。卜筑县南五里山林间。按照当时法规,勋官级别大都督可以享拥4000亩土地(范文澜著《中国通史》卷三26页),就在夏山西南新建别墅,名曰“夏厉墅”。夏指夏山(俗称八面山),相传夏禹曾到此治水故名;厉指厉氏,墅为别墅。徜徉自适,以寿终于家。此外,在八面山北麓四十四都荆溪东面(东流)建筑渠坝,蜿蜒千余丈,灌溉农田百余顷,人称“都督堰”。唐代厉元(《全唐诗》名厉玄)(791-868)——厉乾耀之孙。唐代太和二年(828)中进士,历任澧州、荆州刺史,后为监察御史、朝议大夫、殿中侍御史,立朝有风节。帝赐骢马还乡。夏厉墅曾立“豸史坊”以旌表其任监察之职正直、不畏强暴、敢于谏言。并命名其乡为乘骢乡,命其里为御史里,沿袭千余年之久,直至1928年才改名。厉元又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从军行》等七首被载入《全唐诗》。与当时著名诗人李频、姚合、贾岛、刘德仁、韩愈和柳宗元等交往过甚。五代后唐厉休——厉元之孙。登同光元年癸未(923)进士,仕桂林都督。与祖厉文才为世人并称“厉氏两都督”。(五代)晋开运二年舍其旧居为甘泉院,后改名灌顶寺。为祀刺史又设甘泉精舍义塾,葛洪始终讲学于此。此外,又于四十六都荆浦之西南江(西流)上也筑堤坝,灌溉农田数万亩,时人也称“都督堰”。明代厉思恩——万历年间(1573-1620),厉思恩看到邻近集市中牙市会恣意横行,借租抽敛,敲诈乡民,甚感心痛,乃慷慨解囊,购置土名“衡店”的土地作市基,创设衡店(今横店)义市。年年代行交税,从不分派于民。自此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有了固定的贸易场所,既方便又免除剥削,市场日益兴旺。其子厉明宗继承父志,又置屋若干楹,供劳者歇担、消渴、避风雨。为表彰厉思恩乐善好施,万历四十八年东阳知县贡修龄为其立“高义可风”牌匾一块;崇祯十二年(1639)东阳知县钱源为之写了《衡店义市记》一文。 6、古迹遗存法华寺(宋改名中兴寺、俗称南寺)——东阳城区法华寺为南北朝梁天监六年(507)所建,至唐代武德年间已废。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厉乾耀与昆弟六人合议,舍城南五里岘山下祖宅重建法华寺。名僧贯休在乾符四年(877)到此游览,特书“雪山道场”四字。后晋天福六年(945)厉偲又捐资将此寺修葺一新。高僧慧威和湛然皆出自东阳法华寺,兴盛时期,缁纳千余。灌顶寺——晋开运二年(945),桂林都督厉休舍宅建“甘泉院”,宋代祥符年间改名灌顶寺。其规模与法华寺相并。清代同治五年(1866),厉氏子孙出自重修大殿。上下都督堰——都在南江。南江上游一处:位于山景头西至水渠和其北之南江段拦江堤坝,为唐代容州都督刺史厉文才所修建。南江下游一处:位于荆浦以南之拦江堤坝,为五代后唐厉文才之七世孙桂林都督厉休仿效先祖所修建。《浙江水利志》特地记载了以上两座堰。(文献依据:《东阳厉氏宗谱》)

 


分享按钮>>中华燕氏宗亲会安徽分会成立预备会在颍上召开
>>【厉氏家谱源流】海曲厉氏一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