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文化古迹】水东翟氏考

    中华翟氏网 2013年2月28日 万家姓


水东翟氏源远流长,其族谱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据史记载,黄帝为公孙氏,少典君之子,因长于姬水之畔,故以水名为姓,称姬姓。
黄帝为炎帝臣,初封于湖北第秭归县归藏国,后改封于河南新郑有熊国,其借炎帝,蚩尤父子争位。先败炎帝于贩泉之野,后斩蚩尤于河北涿鹿,取炎帝而代之。因其民崇尚黄色,后世称其为“黄帝”或“人皇”。
黄帝百年之后,传位于嫡长子巳玄嚣,后世尊其为“少昊”,少昊子虫乔极失去帝位,直至虫乔极之子姬喾,才由帝颛顼手中夺这位。姬喾元妃邰氏姜原生姬弃,为帝尧朝农师,因对农艺有所功献,帝舜时受封陕西武功邰国。姬弃子姬不窟袭父职,见夏帝太康无道,乃废后稷之业,弃职避于戎狄之区,更不其俗,以游牧为生。
因姬不窟改习狄俗语,至其子姬鞠,其族已不知中原礼仪。故而宗谱失传,不知世考。夏末,姬鞠后裔姬公刘去戎之俗,夏后稷之业,重习中原礼仪,世系得以延续。姬公刘传十世至姬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举族迁居陕西岐山下的周原,故以地名为族号,称“周族”。
古公亶父传位于三子姬季历,季历西灭戎狄20国,殷帝武乙封其为大夫,赐地30里,为子男爵。季历拓疆扩土,引起帝太丁丁觉,则明升为西伯,暗削其实权,软禁于塞库。西伯季历生不得志,忧悸而死,其子姬昌袭爵位。殷帝乙为缓和殷周矛盾,将其妹许配姬昌,西伯以国戚,位列三公。
殷纣王忌西伯权重,囚其于河南阴冽 里,姬昌在狱中专研伏羲氏八卦,将其推衍出六十四卦,编成中国第一部经书《周易》。西伯之子姬发厚贿殷纣王,救父出狱,姬昌南征北战,迫使西北、西南、江南诸侯皆臣于周,至其次子姬发袭爵,周族以居天下三分之二,姬发自号“武王”,挥兵东进灭殷,建周王朝。
周武王逝,其子周成王姬即位,于公元前1054年封王弟姬叔虞于山西翼城唐国,号唐叔虞。唐国地处深山,远离王室,与戎狄杂居,唐叔虞之子姬燮即位之后,迁都于晋水之畔,改国号曰“晋”,自号晋侯。因晋改习戎狄之俗,与周王室声教不通,晋侯燮之后,晋武侯、晋成侯、晋历侯、晋靖侯四世无其年表。直至公元前841年,晋僖侯时,方与周王复通声教,续后世年表。
晋僖侯 之孙晋穆侯,助周攻锹其地日广,则成为山西境内最大的诸侯国。晋穆侯之子晋文侯,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再次加封其大量的土地。公元前746年,晋文侯逝,其子晋升昭侯即位,封存其姬成于曲沃,号“曲活桓叔”。曲沃因比晋升都冀城规模还大,因有异志,曲活桓叔、曲活庄伯、曲活武公三世连攻晋侯,欲取而代之。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攻入晋都,杀晋侯姬缗,统一晋国,并将晋国宝器献于周僖王,周始承认曲沃武公合法地位,史称晋武公。
晋武公之叔,曲沃庄伯之弟姬万,因杀晋升哀侯有功,晋武公封存叔于山西河津韩城,姬万则以食邑名为氏,改称韩氏。韩万曾孙因伐齐有功,晋升景公封存其为上卿,韩氏始掌国政。
韩氏之子韩起徙于州,借晋公室之乱。拓疆扩土,使韩氏跃居为晋国四大家族之一。韩 起曾孙韩虎与赵氏、魏氏共灭晋国执政晋氏,三家由此共掌晋升政。公元前43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韩氏立国打下牢固的的基础。
公元前403年,周考烈王封韩虎之孙韩虔为韩侯,史称韩景侯,韩国始立。公元前376年韩景侯曾孙韩哀侯出师灭郑,迁都于郑,因此史又称韩国为“郑国”。公元前349年,韩哀侯之孙韩昭侯灭晋,杀晋悼公,拜宗室公子韩大地为相。韩大地先后为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之相,为三朝相辅元老。韩大地逝后,其子韩平连任韩僖王、韩桓惠王、两朝相辅,故有韩氏相王五世之说。
公元前239年,韩王安即位。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内史滕攻灭,韩王安降秦。韩自公元前封侯,历时173年国亡。韩相韩平之子韩良,立誓为韩王室报仇,散尽家财,求见东夷群得大罚士。韩良与刺客伏于河南原阳博浪沙,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此,韩良令大力士掷百余斤重锤击秦皇,因误中副车,始皇幸免于难。
韩良逃匿于江苏宿迁下邳,为避秦祸,则以其祖封存邑“张阳城”(山西永济县虞乡镇)之名为氏,改为张氏,拜黄石公为师,习吕尚《太公兵法》,并首创道家辟谷之术,坐观时局变化。公元前209年,陈胜揭竿而起,六国贵族相继而起。张良亦聚兵反秦,助横阳君韩成收复韩国旧地,韩成立为韩王,拜张良为司徒。韩国复失。张良投刘邦,先助刘邦灭秦,后助刘邦灭楚。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赞张良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子房(张良字)功也”。封存张良三万户,张良拒辞,只求封存留侯足矣。为纪念与刘邦会于江苏沛县留城,刘邦依其请,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逝,其子张不疑袭封存世爵。公元前177年,张不疑因谋杀楚内史,汉文帝刘桓将其削爵为民。汉末,其丰邑后裔张陵授祖业,浪迹巴蜀,创立五斗米教,为“道教”之始。张陵之孙张鲁于汉中建立中国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汉献帝封其为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张鲁后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迁居许昌。张鲁子孙生发未燥,即封存侯拜相,唐、宋、元、明各朝帝王均奉张氏为天师道。即盛传天下的张天师,巩固了张氏世袭天师之位,主持全国道教的地位。
张鲁次子张盛,封魏都亭侯,后迁江西广信府贵溪,于龙虎山设坛传道,世代称先生,袭领江南道教。宋元之时,称其为冲和真人,至张盛第三十四世张与材天师,元帝念春为张良为“留国公”。
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是中国著名的才子之乡,宋开山词祖晏殊,宋文学家王安石,明戏剧家汤显祖,均诞生在临川,故而临川名震海内。临川早在晋代就接受到了龙虎山道教文化,随之张氏后裔陆续迁至临川流不息定居,自宋以来,临川张氏人才辈出,宋代有进士张中、张恹、张桂、张俊民、张原明、张梦牛、张平、张中(同名)、张应麟;元代有进士张宗大;明代有进士张凤翔、张世溶;清代有进士张有杰、张应胜、张志龙,形成临川张氏文化家族。元末,铁冠道人张中以临川籍张氏后裔,接掌临川道教,经其传播,使道教在临川入鼎盛时期,至解放,全县道观多达48所。张中因助朱元璋大破陈友谅于鄱阳湖,取豫章,倍受朱元璋器重,但因其不为官,功成身退,不知所终,明成祖朱棣念其之功,具椁招魂,葬于凤阳,敕封为张太师。
与张中同时代的龙虎山传人,是张盛38世孙正常,元时,赐其为天师,朱元璋即位称帝,张正常朝 ,太祖曰:“天有师乎”?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爵禄世传六十三代,至张恩溥去台定居,天师府于民国廿一年被毁,近两千的道教文化暂告一段落,张氏家族亦我多改他业。
南宋末年,临川县连续几年为灾,民不能活,纷纷向外省迁徙,临川张氏亦分宗布道徙居湖北汉阳府沔阳定居。元顺帝时,沔阳张定边游学于江西庐山白鹿洞,洞主曰:“子何为”?对曰:“云游访道”。洞主曰:“竖子访何道”?对曰:“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间消息,且今猩膻华夏,四海蒙尘,窃欲攘夷击狄,恢复中华,使侏儒羯奴死于噍,此大快也”。洞主问:“此谁家子也”?对曰:“汉留侯(张良)乃吾祖也”。洞主喟然曰:“奇哉!奇哉!有厥祖必有厥孙。”遂出天书以授,张定边拜授,寻绎其旨,乃天文地理之术也(太极数学),于是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公元1351年8月,湖泊罗田人徐寿辉举义反元,号红巾军,张定边随其堂兄张定畿及陈友谅弃县吏,举族而投红巾军,击败元卫王宽彻哥,助徐寿辉称帝,建天完国,立都于湖北蕲水。徐寿辉拥兵数十万,拓地江南数省,成为江南义军最大的政治集团。公元1356年,天完丞相倪文俊迎徐寿辉迁都湖北汉阳,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公元1357年,倪文俊欲取徐寿辉而代之,事败后出逃黄州,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平定内乱,率部入赣,立大本营于南昌,成为天完国主力。
公元1359年,徐寿辉欲控制陈友谅部,下令移都南昌,陈友谅不肯伏首,则伏兵于九江口杀帝随从,困徐寿辉于九江,陈友谅自称汉王,专权用事。陈友谅与义军吴公朱元璋部争雄,挟帝攻吴重镇安徽太平;太平破,陈友谅杀帝徐寿辉于采石矶舟中,自称帝,改国号为“汉”,定都于江西九江。
陈友谅依沔阳张氏起家,故封功臣,张氏一门将相。陈友谅拜张定边为太尉,拜张必先为丞相,拜张定畿为大将,而后引胜兵顺江东下,攻吴都南京。朱元璋依康茂才之谋,诱陈友谅深入,困其于龙湾,大将军张定畿为掩护陈友谅突围,不幸在江东桥一战中阵亡。陈友谅逃回九江,念张定畿之功,抚其遗孤张祐保为养子,改其为陈氏,养于宫中。
公元1363年7月21日,陈友谅募兵60万与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时兵不足20万,处于劣势,张定边不等吴军水师立稳,挥军猛击,直取中军,朱元璋大惊,更换衣冠跳入湖中逃匿。张定边中箭败逃,退保鞋山,吴师纵火焚毁汉船,并于八月二十七日发动总攻。陈友谅战败,率余部突围,冲出湖口,至泾江口战死。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以吴胜汉败而告终。
张定边死里逃生,乘夜用舟载陈友谅之尸回武昌安葬,并以武汉建都,立陈友谅次子陈理为汉帝。公元1363年9月,吴公朱元璋兵发武汉,张定边死守待援,汉丞相张必先由湖南岳阳率部驰援武昌,不想兵败被俘,张定边见回天无力,乃携汉帝陈理出降,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张定边不肯受封,为保全堂兄张定畿遗孤张祐保(陈祐保),则携侄祐保隐匿于广西苍梧之野,并留定字首,边字傍,改己名为张宗道,以纪念其庐山授道;同时,亦为证明其是道貌岸然家张天师的后裔。
为保全忠臣之后,张宗道将其堂侄张祐保过继给水西钓隐台老翟家为继子,更其姓为翟氏。因翟家辈至“忠和爱敬”,张祐保为敬字辈第六子,故称翟敬六,或曰敬六公。
因为张祐保为汉将张定畿之子,汉帝陈友谅养子,故人多疑其为汉帝陈友谅遗孤。为不乱宗谱张定边云游天下之时,特撰文以白身世。张宗道(定边)公文余从兄名曰定畿,字琼山,乃吾叔仲和公之次子也。生于元至元丙子(1336年),世居贵溪,后迁于临川,宋未庐于沔阳。自留侯(张良)至今未考其世矣。兄与汉王陈至友善,同为县吏,因群雄并起,同陈(友谅)起事于蕲黄。因惑康茂才之诈,不幸吾兄没于王事,遗侄祐保(张祐保,翟敬六)汉王留为养子。汉王鄱阳事败,余偕侄匿数载,避至泾川(泾县钓隐台),遂依(过继)翟氏,赘于李(张祐保娶李催真),更名为敬六,是以传信将来,俾表所考焉是为引。(注录于清咸丰七年《翟氏宗谱》皇明洪武八年乙卯上浣赤松后裔张亘录(即张定边))
水东位于泾县桃花潭名胜风景区,西屏黄山东麓,地处青弋江上游“赏溪”之东,故号“水东”。而泾县翟氏始源于水西玉屏山下的钓隐台。
翟氏是隗姓锹人后裔,春秋时,进入中原建翟(墨翟的翟)国,后被晋国所灭,遂以国名为姓,称翟氏,融于晋人后,改称翟(zhai)氏。战国时,赵、魏、韩三家分晋,翟氏多居魏国,其族翟璜为魏相,宠贵当朝。翟璜后裔宗支迁徒于河南上蔡。汉成帝时,上蔡翟方进位至丞相、封高陵侯,因其为政廉洁,在西汉晚期,吏治腐败,世风日下,社会动荡不定的状况下,仍能严于自律,在西汉丞相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受到汉成帝的器重。
王莽篡政,翟方进之子翟义以东部太守之职聚兵讨莽,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勒兵十万攻王莽。翟义事败被杀,王莽下令夷其三族,并掘翟方进墓冢,起尸鞭之,翟方进后裔幸存者避祸于水西玉屏山下,建庐而居,后族之蕃衍,竟成世态笔,故其村称“翟村”;其地称“钓隐台”。
翟村,在西晋时,出过丞相翟文选;东晋时,出过吏部尚书翟酉有;宋时出过内阁尚书翟起云和府教翟阳,故面名闻遐迩,晋帝赐其宗祠为“孝义堂”。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桂花飘香的季节,玉屏山突发洪水,淹没了钓隐台翟村,至今泾县还保留着昔日民谣曰:“淌翟家带顷田,淌到水口圆里吃早饭”;“五百年前头一家,五百年后水淌沙”。山洪来势汹猛,将睡梦中的翟府宗族及其千年古迹,荡涤的一无所存。翟敬六幸免于难,避于水东异族。水东豪强阻其营造房产,罚派户役,极尽摧残。敬六公娶李催真为妻,为复兴翟府,百折不挫,繁衍三子九孙,并将子孙扶养成人,家道日兴,豪绅避忌而不敢再犯。运载七世,村中异姓日微,己而尽归翟氏。为与钓隐台翟村区分,称钓隐台翟村为“老翟村”;水东为“新翟村”,因新翟村在水东桃花潭畔,故又称“水东翟村”。
水东翟氏为让子孙永守一本,光大宗族,以翟敬六为一世祖,续世派十字为:


至十一世时,翟氏抗税杀差,被通报六省,翟氏恐遭灭门之罪,为使后世逃亡在外得以相认,又续派十字为:尚、思、永、守、一、本、其、中、大、光。后因状元徐雨沙受过翟延扬的恩惠,为报答翟氏再生之恩,奏请皇帝赦免翟氏抗税之罪,水东翟氏才得以全宗。
清道光年,翟发宗、翟松同科进士,大学士潘世恩奖掖后进,为水东翟氏续派二十字曰:笃、厚、承、庆、纯、懿、洪、昭、贤、良、济、美、惟、慎、克、恭、允、绥、福、履。

 


分享按钮>>【翟氏家谱源流】翟氏寻根 正本清源
>>【翟氏文化古迹】黄梅《翟氏宗谱》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