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金洲:创新姓氏文化研究助力高邮名城发展

    中华晏氏网 2025年1月11日 晏金洲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创新姓氏文化研究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

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  常务理事   晏金洲

2025年1月11日

 社会的细胞是家庭,有家庭必有姓氏,姓氏文化实际上就是华夏文明大厦的基础架构体系之一。用深厚的姓氏文化研究之光照亮高邮名城高质量发展之路,用创新姓氏文化研究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新篇章。

 拜读家谱,族人的忠臣循吏、义行济困、嘉言善行、孝老爱幼、自勉自律的优良家风更加激励后人,能净化后人的思想和灵魂。一个人,读了家谱,就知道了人生的方向目标,明白了我们从何而来,心归何处。家谱,有着读不尽的精神内涵,有着更深层次心灵和精神上的洗礼,激励我们前行。

一、新时代姓氏文化的方向探讨

 1、家谱、祠堂、家文化

 2、家风、家训传承

 3、姓氏名人文化研究、举人、进士、官员研究

 4、地方志研究(高邮州包括兴化县、宝应县)

 5、明清民国县志与氏族关系研究

 6、晏氏文化研究学术文章发表情况

1)2014年8月在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双月刊)2014年第四期(总第67期)发表学术研究文章《中华晏氏姓源考略》。

2)2014年10月在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双月刊)2014年第五期(总第68期)发表学术研究文章《临淄进士晏墉小考》。

3)2014年12月在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双月刊)2014年第六期(总第69期)发表学术研究文章《从谥号看晏氏先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4)2018年8月7日在《高邮日报》4版特别报道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晏陶:不该被遗忘的高邮太守》。

5)2018年11月9日在《高邮日报》3版“史海钩沉”专栏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晏锐:不该被遗忘的高邮卫抗倭英雄》。

6)2018年10月在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双月刊)2018年第五期(总第92期)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晏子“和而不同”思想精髓考》。

7)2022年6月8日《齐河报》20220608期第04版“文化”发表《“借君此日为廉吏”颂晏子》。

8)2023年5月11日《高邮日报》“特别报道”专版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晏倓:治水卒于官任的高邮州同》。

9)2023年11月13日《高邮日报》4版“史海钩沉”专栏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明代高邮州晏公庙小考》。

10)2024年5月10日《高邮日报》4版“特别报道”专栏发表学术研究文章《高邮太守晏陶生平交游考》。

11)2024年6月24日《高邮日报》4版“人文史话”专栏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文天祥《挽高邮守晏桂山》诗考》

二、高邮——国家历史文化城的发展内涵

 1、晏氏四位先祖任官高邮,优良家风激励后人

高邮晏氏家族自唐末战乱由山东青州临淄迁徙江西瑞州,再由苏州阊门迁高邮。在整个历程中,曾有四位祖先在高邮为官。

“第一个是高邮军知军晏陶,字复之,号桂山,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徐元杰榜进士及第,秘书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文天祥同乡,文天祥曾作《挽高邮守晏桂山》。我查阅雍正十一年《扬州府志》和嘉庆《高邮州志》中均有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晏陶,乃晏融(即晏殊之长兄)后裔,先在宝应县任知县,后升任高邮军知军。”

“第二人是明初钦命都指挥官晏丑第。据宗谱记载,始迁祖丑第公为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钦命都指挥官,由苏州阊门迁来高邮,已历二十二代。晏丑第之名取‘乙丑年科武会试登武进士及第’之意,任都指挥官后,驻守高邮。周山镇晏氏堂号是久敬堂,堂联为‘善交世泽,久敬家声’,其堂号源于晏婴的廉洁故事。”晏金洲说。    

“至于第三人便是明中期抗倭名将晏锐,字子充,四川内江人。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月十一日,倭寇侵犯高邮,高邮卫经历司晏锐领兵抵御,战至东关牺牲。”晏金洲说,扬州人几乎都知道扬州城内的双忠祠(内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李庭芝、姜才),而对于坐落在城东沙口境内的双忠祠(内祀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晏锐、朱裒),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曾三次侵扰扬州。沙口双忠祠中的晏、朱二人,就是在第二次抗击倭寇侵扰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朝廷为旌表晏锐、朱裒之功绩,追赠晏锐为府制、朱裒为右参议,并就地立祠祀奉二公,赐额“双忠”,即双忠祠。

第四人是道光《高邮州志》卷之八职官记载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州同晏倓,新喻县举人。

同治《新喻县志》记载卷之九宦业记载:“晏倓(1724-1771),号静轩,晏斯美子。乾隆庚午(即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乡大挑分发江南候补知县。总督高公晋以斯盛著有江南水利二卷问之对答如流,改补高邮州同,治河务蓄洩得宜。四十七岁卒于官,百姓闻之皆流涕。所著静轩近艺及诗草藏于家。”

晏倓,出生于江西新喻晏氏官宦世家。伯父晏斯盛官至巡抚和户部侍郎,他一生为官多地,其在所任职地方,曾撰写了大量关于水利的文论,分析当地的水利形势,阐述其水利建设思想,并提出水利建设建议,水利文献以《江北水利书》最具代表性。

   

2、高邮州志点校与补遗工作开展

1)高邮州志记载高邮卫的资料缺少

2)仪征晏孝广后裔,宗谱记载,高邮州学岁贡晏正翔(1586-1641)

3)清明两位举人的缺载情况(查考文献《江南乡试录》)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 第105名吴玉堂 39岁 高邮州廪生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第57名 卞汝方 36岁 高邮州举人(高邮州志缺载)

光绪二十年(1894年)副榜第14名 王士卫20岁 高邮州附生(高邮州志缺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第107名马士杰28岁 高邮州举人

光绪三十年(1904)举行甲辰恩科 27名举人  杨薌(香) 30岁  高邮州优贡生

嘉靖十九年应天府乡试118名张胆高邮举人

3、镇、市、乡、村、里地名研究

4、老地名的变迁(比如晏家河地名的合并)

5、高邮州署守令题名研究(我在《高邮日报》发表了关于文天祥与南宋高邮太守晏陶的研究文章)

7、扬州文库、仪征文库已出版,个人建议高邮文库提上高邮文化事业的议事日程。

三、创新姓氏文化研究的措施

1、姓氏文化产业的设想(比如我们晏氏进士54位,设置成扑克牌)

2、高邮姓氏文化期刊的文章,能否正式精选出版,中国知网数据查到

3、家谱记载于地方志记载互为补充;

4、家谱、地方志对于国家历史的补充;

5、高邮太守系列研究

1) 担任过高邮太守的最高官职研究吴充(其兄参知政事吴育撰《(北宋宰相晏殊)元献公墓志铭》

吴充(1021-1080)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北宋官员。

景祐五年(1038年),吴充考中进士,调谷熟县主薄。康定元年(1040年),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庆历八年(1048年),被任命为判礼院、权判尚书、吏部南曹。至和元年(1053年),出知高邮军。至和二年(1054年),召还为群牧判官。此后历知陕州,为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治平三年(1066年),改任盐铁副使。熙宁元年(1068年),任知制诰。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罢相,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与王珪并相,吴充想要有所变革,请求宋神宗召回司马光等人。

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遭王珪、蔡确诋毁,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四月,吴充去世,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一作正献)。

吴育(1004~1058),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礼部侍郎吴待问长子,宋代参知政事。

2)晏殊提拔的江都薄王琪,也担任高邮知军,官至礼部侍郎,其从兄王珪官至宰相。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舒(今安徽庐江)王罕之子,王珪从兄 。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得仁宗嘉许,命试学士院,调入京城任馆阁校勘,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嘉祐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任姑苏郡守时,修建官衙,向转运使司借款数千缗,无力偿还,政尚简静。

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宰相、文学家、政治家。

  6、高邮汪曾祺纪念馆的三代世系,一般建议五代世系。

  7、北宋王令与淮南夫子陈造诗词研究(通过诗词研究验证地方地理和历史文化)。

四、个人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1、组织高邮地域文化学者大力发掘优秀历史文化题材,积极编写高邮故事,多出产品、多出精品。

 2、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讲好高邮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3、要充分利用视频网站的影响力,通过网络达人等,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受众感知高邮、了解高邮、讲述高邮,不断提升高邮的知名度,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上一个新高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