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惠玲採访 转寄 列印
柴教授在统计学领域有深厚的造诣,一生努力为人群利益发声,创建无数公益组织、人权团体,以科学方式为台湾社会创制许多沿用至今的制度。坚持人要有用于社会,致力推动终生学习,提醒人们从书本、生活中学习典范。 自大学院校退休后,基于何种理念继续投入民间公益?
我从学生时代就尽可能地从事助人的活动,离开教学研究岗位,有了更多时间、更少体制的约束,能专心投入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公益活动虽难有经济报酬,但我仍获益良多。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可能只用到一部分能力,未必是真正的专长,也不一定是最想做的。自主、创新的公益活动,给我发展专长、追求理想的机会。生活的乐趣其实与地位、财富关係不大,而建立在「有用于他人」的心情。换个角度看,从事对他人有益的活动,能让人自觉有用,可谓利人利己。
家人是否支持你积极投入社会运动?
我投入社会运动的初期正值戒严,当时政府不允许民间成立任何社团,我因此遭受任教的大学解聘。妻子深知我的理念、道德观与能力,于是毫不迟疑地支持我。我非常感谢并尊敬内人,因为她的缘故,我没有丧失理想、屈辱自己,并得以继续在这条路上努力。后来我的孩子出生、渐渐成长,我带着他们一起参与很多活动,他们慢慢了解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投入社会运动是我个人的理想,但家人的支持也相当重要。
你的座右铭为何?
我的座右铭是「感谢反对」。我在学生时代便主张伸张人权,写了很多文章,受到不少人反对。当我听说有人反对,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提出的理论不够精闢,需要再力求精进。所以人家反对我,我心存感谢,因为我将因此增广知识、提昇品味、增加勇气。第二,有了反对的声音,也让我行事更谨慎、周全,不让别人怀疑我动机不良,帮助我减少犯错。第三,旁人的反对让我产生反省,知道自己的疏失和反对者的意见,让我与反对者有交流和化敌为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