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氏文化古迹】泰伯庙会:因庙而会,因汇而妙
- 中华阎氏网 2013年3月29日 胡晶婧
提起庙会,最初的念想便是许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锣鼓喧天、商贩云集的热闹场面,人们穿着富有特色的服饰来此一游,或许他们只是图个热闹,又或许如李清照般能结识自己的赵明诚。
这,是古代庙会的一隅。但即便是穿越风盛刮的当今,也不必穿越,因为庙会文化早已是千帆过尽,流传至今。而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早已超越了一种形式,多了一份内涵。
正所谓:洗尽铅华呈素姿。新春伊始,江南庙会第一场每年的正月初九,在无锡梅村就会上演一场规模宏大又热闹非凡的庙会———泰伯庙会,它吸引着方圆数百里的乡民来赶集,热闹程度用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等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无锡的庙会,绝大多数在春季举行,从初春到盛春,几乎接连不断,尤以农历三月为多,所以又有“三月香汛”之说。但泰伯庙会却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其实,之所以选在正月初九,这也有着一个民间传说。相传这天是泰伯的生日,也是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泰伯祭日,也是玉皇大帝登仙日;民间又传说姜子牙当年是被泰伯收留,认作干儿子,随泰伯的妻子姓姜,后来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就是没敢封玉皇大帝。综上所述,民间传说认为泰伯后来就成了道教里地位很高的玉皇大帝,而民间也称正月初九这天为“天生日”,以天为尊的民间信仰也让泰伯庙会成了开春的第一个庙会。或许这只是民间传说,但泰伯庙会倒的确是起源于古代吴地先民的祭祀信仰,它是为纪念3200年前,为让王位自陕西岐山南奔荆蛮,在梅里建都城,并“断发文身”“自号勾吴”的吴泰伯。其实,但凡庙会,皆有后人缅怀先贤前哲的本意,寺庙所祀人物,除极少数为传说中人物之外,其他或文臣或武将,他们生前对地方都有过功德,为后人所敬仰。这是一种好传统,也是一种值得发扬继承的传统。然而,庙会在历经社会变迁后,已不局限于庙祀这一身份,还多了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市集商贸活动,在民间也有“节场”之称,也因此,民间把赴庙会称为赶节场。翻阅一下新版《辞海》,对庙会是这样解释的:“庙会亦称庙市,是民间‘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活动中心一般设在庙内,或在寺庙附近,或在村落集镇举行。由于旧时寺庙大都建在山麓清静之地,因此,许多庙会往往又与游山相联系。”
所以,各地举行庙会期间,周围几里以致几十里都有人赶来设摊经营,那时市肆林立,游人如织,一派节日的景象。而每到庙会,也定是那时游人旅游的好去处。同时,古代女子常待在深闺,只有在灯会、庙会这种热闹节庆才能出来,所以庙会通常也是情人间相会的日子,也可算作古代的情人节。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正是在庙会上遇到了她的丈夫赵明诚的。岁岁年年,最忆那时孩童颜曾有人这样描述庙会:“提溜转的风车、红艳艳的糖葫芦、高声的喇叭、咿呀的戏班、帘子后的表演……”或许在城里人眼角的余光里,庙会一直难掩一种乡俗气息,热闹背后总也难免夹杂着些许粗糙和嘈杂。但乡俗归乡俗,无锡人似乎很难把它忘怀,一到日子,总要提家携口,打好电话,呼朋引伴地去赶场热闹。
这不,又是一个初九日。往年梅村街道主干道上欢腾的情景不亚于大年夜:大街上人潮涌动、张灯结彩,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兴冲冲地去“轧闹猛”。上午10点左右,十几支传统打扮的民俗方队缓缓前行。龙灯、秧歌、唐僧取经、挑花篮……花样可不少。腰鼓队队员们手舞系有彩带的鼓棒,敲出一阵阵响亮的鼓声。鼓声还未走远,穿着粉红色衬衣和黑色大肚兜的蚌壳方队又抢走了人们的目光,只见蚌壳队里的成员几乎都是老阿姨,她们头戴着绿色荷叶状的帽子,扭动着腰肢,跳起舞来有模有样。“瞧,那是财神爷。”财神爷头戴乌纱帽、手拿着“招财进宝”红色喜联,两旁是两位手捧着巨大金元宝、头戴冠饰的小侍。小孩们好奇地朝着演出人员指指点点,大人们看到这曾经熟悉的场景,也勾起童年的回忆。而有些大人更是直接参与其中,因为参加民俗巡游的演员都是来自街道各个社区的居民,就是要让老百姓们通过参与亲身感受节日的喜庆。
当然,庙会引人之处还远不止此,这里的老行当也让孩童笑开了颜。捏糖人的老人身旁总是围着一群小孩子,他们巴巴地看着糖人在老人的手中把弄着,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成形了。而老人也十分与时俱进,知道现在的小孩喜欢喜羊羊,于是,喜羊羊也成形了,如此惟妙惟肖,难怪小孩子都只围着艺人不肯走呢。不远处,卖二胡的小摊贩正在拉二胡,悠扬的二胡声吸引了许多游客。在这座德城,不仅出了泰伯这样的贤德之人,更是出了一大批制二胡人,所以这里也被称作“二胡之乡”。工艺精湛的二胡也受到了许多游客的热捧。当然,还有更多的老行当,正在勾起其他人的回忆,我也无法一一说全,全当留给每个人,留在心中去回想自己孩时的那份纯真吧!
吴韵悠长,久伴梅香入梦来
庙会已不单单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念想。为了展现泰伯文化和庙会文化,梅村结合庙会开始每年举办泰伯经贸文化节,自2003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现如今泰伯庙会已形成了融祭奠、踏青、集市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民俗活动。
2007年12月,“泰伯庙会”被批准为“第一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7月,它又被江苏省政府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或许,除了庙会本身的热闹,它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庙会文化以及泰伯故里的文化发展也开始流传在每个人的心中。
梅村充分利用“泰伯庙会”这一资源,响应百姓对民间节庆活动的热望,挖掘泰伯故里的文化内涵。泰伯家祭活动特意向社会公开招募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代表各20名共同参加,来自五湖四海的至德宗亲欢聚泰伯庙,敬拜至德公;为弘扬“二胡工艺之乡”的美名,还专门开展梅村二胡展销会;吴文化发展研讨会、“古都之春”书画家作品展、元宵灯谜会等活动也一一上演,倡导着传统文化和地方习俗的回归与重振。
分享按钮>>【阎氏家谱源流】至德圣裔腾冲阎姓
>>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课题——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