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姓的郡望、堂号所在

    中华匡氏网 2010年11月25日 网络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任城:任城历史悠久,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为我国最早风姓古国之一。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朝时期为任国、邿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时期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置为任城郡。西晋时期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时期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时期的后周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国时期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庚午,公元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朝时期,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而济宁之称,自此沿用不替。明朝初期为济宁府,后改为济宁州,废任城县。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废,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复为直隶州。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之后,废除封建帝制,在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州置济宁县,在此期间,济宁除设县外,先后分别设道、专员公署等省府派出机构,县隶属之;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3月设伪济宁县公署;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将城区划出设立济宁市;8月,将济宁县北部四个区划出,新建济北县。1949年9月,济宁县并入嘉祥县,划建济宁市。1951年2月,将济北县改称济宁县。1958年11月,济宁县并入济宁市。1965年5月,恢复济宁县。1983年10月,济宁县改称济宁市郊区。1994年1月18日,济宁市郊区更全名为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亦称仍国堂、任国堂、邿国堂、济宁堂。
  凿壁堂:汉朝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
  乐安堂:同凿壁堂。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解颐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太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经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匡家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分享按钮>>匡姓得姓始祖、各支始祖
>>匡姓家谱文献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