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南阳千古迷案、悬案、冤案 王子朝奔楚探秘(之二) 已阅:984 / 回复:0(楼主)

南阳千古迷案、悬案、冤案          
王子朝奔楚探秘(之二)
晁会元

楚地兴旺的文脉——周典籍失踪疑案

《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本周。"这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的职责。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表示他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有学者考证,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包括前朝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文书、文件,或及各诸侯国的奏章、档案资料。导致代表中原文明的王室典籍外迁,而随着王子朝被杀,这批周王室典籍也不知下落。魏《皇览》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可知南阳有王子朝墓。这批典籍隐藏之处应与王子朝墓不远。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不仅是我国先秦史上一次最大的文化迁徙活动,同时也把有专门技艺和知识的乐官、百工陆续分散到各诸侯国,音乐文化也得以下移。王子朝被杀之后,周室典籍秘藏成了千古之谜。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而且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它们的踪影。
从客观上看,也不能排除周王室典籍部分外流,不可否认,楚文化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子朝携带经典南迁。王室典籍移入楚国不久,楚国随代替东周王朝,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恐怕更是直接受益于周室典籍的外传。据说孔子五十岁才读到《易经》,以及孔子删编《诗经》的记载,均表明周室典籍的一部分流传到 了鲁国。  
近代出土资料进一步反映了楚文化的发达,据文物部门统计,自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发现楚简以來,全国共出土先秦简牍帛书30多批次。除青川秦牍、天水放马滩秦简及云梦睡虎地秦简外,其余均为楚简牍帛书,尤以楚简为多,字数达10万以上,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古代简牍资料。这些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反映战国时期楚国私人藏书的繁荣,或许与周王室典籍有关。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考证为公元前278年之前的文字,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对研究东周失踪典籍、文字有重要参考价值。1993年出土于湖北沙洋县郭店一号楚墓楚简,下限年代在公元前303年,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老聃原著《太一生水》为首次发现。有学者考证,些文献或直接收藏周典,或为其抄传复制典籍。
战国时期,鄂州为楚国政治经济中心,今南阳石桥当时为西鄂,相当于国家副中心城市。有学者考证,至今南阳未见简牍帛书出土,或与宛地气温地貌有关。地理学者分析,战国简牍帛书出土一般在西北干旱沙漠干土中、或荆楚水乡水泡中存放。南阳地层湿、温偏中,如有窖藏容易朽败。数年前,有学者著文《到南阳找老子墓》推测周室典籍或藏于宛地某山石室,或埋在特殊防腐的王子朝及老子墓中,也应值得重视。
但从南阳历代县志上看,尚无记载。因此具体方位长期不明。白先生文章介绍的“不见塚”,为目前最为重要的线索。笔者曾去考察,晁村距“不见塚”很近,村边已探测到东周居住区遗址和大型车马坑。访问该村老者介绍,晁村无晁姓居住,传说明末其先祖迁居此地时,有石碑记载村名,延续至今。可知原为晁姓居住地。综合上述信息,认为此地区即王子朝奔楚落脚地比较确凿。以此地为中心,辐射周边百里,应为周室典籍隐藏的位置。

从守藏室史到征藏史——老子隐迹地探源

老子,字伯阳。一称老聃,又称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人物亦被神化。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到了唐朝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正史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为守藏室之史,居周久之,周衰,遂去。书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终。”其后陕西演绎老子至陕西周至县,死后葬于楼观台云云。
有学者考证提出:司马迁说:老子见周朝将亡,隐居到边关,为关尹写五千余言道德文章,难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诸多古籍都没流传下来,而一位 “古代图书馆长”在边关写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传文全国、流传百世属无稽之谈,认为历史上回避周朝末期老子参与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以神话掩盖老子活动的真相。笔者梳理文献,证据有四:
其一、老子是一个政治家,是周景王改革的支持者。种种史料表明,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年左右。有学者考证,老子出身王族,《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其中的聃季是老聃的族祖,。《史记•管蔡世家》记载: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是聃国的君主。老子本名老阳子,学称阳子,官称老聃,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 “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又任守藏室史,相当于图书馆长。周景王改革“宣布哲人之令德,”在诸子的言论中, “哲人令德”就是指老子撰写的铸钟铭文。旅美历史学者徐近皓教授著文,考证老子思想学说的形成和参与周景王改革的活动,称“《道德经》是改革开放的思想经典,老子是周景王变法图强的总设计师”。观点明确、证据确凿,令人信服。
其二、老子是“单穆公之乱”的受害者。《国语》记载,单穆公坚决反对景王铸无射 “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钟,他攻击老子撰写的铭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过慝之度……国其危哉”。实为恨之入骨。可以想象,政变者曾经连续杀戮八名支持王子朝的王子,对老子也绝不会放过。至到汉代,老子因《道德经》已被奉为道教祖师,而司马迁作为儒家学说的史官,既不能贬低老子,又不能宣扬其参与周景王变法的事实,只能用春秋笔法,用“周衰,遂去,莫知其终。”模糊老子的去向。
其三、老子是王子朝奔楚的参与者。老子随王子朝奔楚正史没有记载。但透过诸子撰写的著作仍可以得到大量信息。《庄子•天道篇》称:“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这里称老聃任“征藏史”. “征”,本义为出征、征伐,《孟子》解释为"征,上伐下也 ",以此可以解释为“出征楚国时的图书馆长”。从逻辑上说,王子朝奔楚携带典籍,“守藏室史”没有不随从的道理。加之反变法派的打击,老子必然积极参与奔楚,“征藏史”应为王子朝所任命。其中“免而归居,”也说明老子已不是周敬王属下,但仍负责管理图典,因此才有“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此时老子应在楚地。据说孔子与老聃相见至少有三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十多岁,适周问礼于老聃;《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四十多岁时,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庄子•天运》记载,孔子“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战国策•魏策》记载“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这里“南之沛”指南阳九夷之一的“沛”,在今河南南阳附近,子路建议孔子五十一岁时第三次见老子,是王子朝奔楚之后,地点即南阳之 “沛”。 而不是江苏沛县。上述文献事实证明,司马迁称周敬王时老聃仍在洛阳,因王室衰微才离周,莫知其终说法之伪。
从时间上看,周敬王在位长达44年,在此期间,老子是不可能再回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任职的,因此,“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也是伪说。《文苑英华》卷八收录隋代薛道衡书《老氏碑》,有“庄周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后人称“秦佚”为秦地名士,证老聃死于秦,也是伪说。《亢仓子》记载,秦佚出秦地,活动在中原。唐代诗人皎然《因游支硎寺寄刑端公》诗有 “得道殊秦佚,隳名似楚狂。”句,即指老子得道后与秦佚不同,埋名改姓为老莱子,象当地楚人一样狂。河南西峡境内有老君洞,临县镇平县与内乡县之间有地名为晁陂,因住有王子朝后裔而得名。当地称这里是老子隐居之地。周典籍藏于此地也有可能。
其四、老子《道德经》为楚语著作。1990年陕西出版社出版西北学者李水海《老子道德经楚语考论》一书,该文经对出土帛书进行对照,查出楚国特殊方言五十一个,指出每个方言楚语和通语的区别。为了找出特殊性,每字比对文献达数十种。并通过楚语解释,解决了许多通语解读《道德经》自相矛盾的词句。证实老子为楚人,《道德经》成书于楚地,与老子随王子朝奔楚相吻合。该书出版后评价很高,西北政法学院教授赵馥洁撰文,称该书结构严谨、考据真实、结论可信,为老子《道德经》成书时间、地点研究的最新成果。
      家乡南阳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历史遗迹集中,历史名人众多。保护继承难免顾此失彼。如《三国志》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流传近1500年,近年变成了“躬耕于襄阳”。诸葛亮“草庐对策”宋以来《诸葛文集》明确记载,如今改成了“隆中对策”,南阳游子对此十分痛心。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反复强调“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特别是担任总书记以后,进一步强调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王子朝奔楚周室图书档案典籍迁徒南阳、《道德经》作者老子退隐西鄂,都与南阳有着直接的的联系,是古都南阳文化兴盛的根脉所在,更是南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此呼吁有关部门高度,坚决打击不法分子针对王子朝东周墓区的盗墓犯罪。呼吁南阳诸所大学研究机构与先秦学研究者合作,召开王子朝奔楚研讨会,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让2000年前的文化遗产,变成南阳古城文化的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白河书斋 (2018/2/22 23:08:4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晁氏论坛  执行时间:5,525.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