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宋代南阳藏书家对中国版本目录学的贡献之二 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编纂为中心 已阅:893 / 回复:0(楼主)

南阳井度对《郡斋读书志》成书的特殊贡献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图书24500多卷,成书决非偶然,首先得于他本人的学识与浓厚的家学渊源。其父晁冲之为开封昭徳坊文学世家第五代传人。早年师从陈师道。党争剧烈时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晁冲之当时尚未致仕,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后因生活所迫投亲洛阳。宣和七年乙巳(1125)金人南侵,冲之五十三岁“赴国难,留佐东道。”靖康元年丙午师败宁陵身亡。[⑧]时为少年的晁公武、晁公遡兄弟为避战乱举家逃奔山东。不久山东为金人所占,晁公武兄弟又徒迁四川。”[[⑨]南宋绍兴二年 (1132) 公武中进士, 。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乾道历任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川安抚
制置使。乾道七年(1171年)入京,任临安府少尹,以后逐年迁升,直至吏部员外郎,其清正之名为当世所称重。综观公武一生的著述数量极多计有《昭德堂稿》六十卷《稽古后录》三十五卷!《通鉴评》十卷等十多种。公武对经书的训话成就突出,分别撰成了《易话训传》十八卷《毛诗古训传》二十卷!《尚书古训传》四十六卷和《春秋古训传>三十卷.公武长于校勘,曾用国子监刻本校勘《蜀石经》撰成《石经考异》并将其收藏的《古文尚书》刻于《蜀广政石经》之后。至今,公武著作除《郡斋读书志》外均散佚无存。[⑩]
更重要的则得益于“南阳公”井度的赠书。衢本《郡斋读书志》原序云:

“公武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至于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焉。然自中原无事时,己有火厄,乃兵戈之后,尺素不存也。公武仕宦连蹇,久益穷空,虽心志未衰,而无书可读,每恨之。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二十余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宿与公武厚,一日贻书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而后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公武惕然从其命,书凡五十箧。”[11]

序作于绍兴二十一年。据此可知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以 “南阳公”赠书为主要依据,并且在自己藏书的基础上,除其重复,写出名颂千古的名著。晁公武和《郡斋读书志》在藏书无人不知。但当年赠书晁公武的“南阳公”却湮没史海,不为人知。《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晁氏读书志》云: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 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1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记载:井度,亮采子也。亮采淮宁人。[13]《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曰:淮宁府,辅淮阳郡镇安军节度,本陈州,政和三年改辅为上,宣和元年升为府。[14]治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依此分析,井度曾居淮阳。
据上述资料分析:井度称“南阳公”应为睢阳为金军所占,晁公武逃奔山东,井度家族逃奔南阳,南阳为其居地。或云南阳为井度郡望。井氏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北虞国,始祖井伯为姜尚之后,是当时北虞国的大夫,则井氏最早发祥之地应在今平陆一带。虞国后灭于晋国,井伯子孙纷纷外迁,一支播迁于今陕西兴平扶风一带,一支播迁于今河南南阳,在清代井氏族谱中多以京兆、扶风、南阳、为郡望。[15]
《靖康要录》卷四记载: “(靖康元年)四月二日,臣僚上言:京师亦乞遴选漕臣如京东施行,
庶几两路编氓积年冤愤一旦消释。奉圣旨…..西路委井度。[16]”可知井度北宋时已经为官。后任河东转运副使知滑州。靖康六年,为梓州路转运副使。七年,权发遣陕西路转运副使。[17]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官四川转运史,兼川陕宣抚司参议官、协忠大夫、郢州防御使、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等职。在蜀20余年。当时四川50余州,几十年未被兵火相扰,藏书多但亡阙不全。他天性好书,凡有异本,听说后必求得而后快,。井度痴迷藏书,常以半数薪水购书,“必得而后已。历二十年,遂收藏甚富。井度是一位精通禅学的学者,著作多种。《郡斎读书志》记录四种。分别是《蜀三神祠录》五卷、《分灯集》二十五卷,《禅苑瑶林》
一百卷。《会解楞严经》十卷。[18]井度在宋代古籍传播史上做过重大贡献。现国家图书馆珍藏国宝级文物南宋《眉山七史》由井度刊刻印行。对蜀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早年,北宋仅有《宋书》、《周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民间流传较少,又遭靖康之乱,独少《魏书》10余卷,。他搜求补缀,最后得宇文季蒙家藏本,于是七史遂全,在眉山刻印完成,这七部书史称《南北朝七史》,又称《眉山七史》。至此,眉山七史由他刊刻印行。[19]
晁公武早年曾做井度的下僚,曾协助井度写书、刻书和校书。二人关系至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初四川都转运司之废,用宣抚副使郑刚中请也。而晁公武初为井度属官,及度之罢,求为郑刚中幕客不从。[20]井度赠书在晚年被罢官以后。《郡斋读书志》序云:

“书凡五十筐,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雌校鲜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岂敢效二三子之博闻,所期者不坠家声而己,书则固自若也,倘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21]

如此丰富的藏书,成为晁氏《郡斋读书志》的著录对象,公武在其闲暇之余,旧夕躬以朱黄,雕校蚌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写成了提要式《郡斋读书志》从而开创了一代私家解题目录的先河。此书目之所以命名为《郡斋读书志》,是由于其是在四川公武荣州私邸郡斋写成的,又因为晁氏世代居住于京师昭德坊,因名《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版本有衢本与袁本。《读书志》写成后,最初由晁公武的门人杜鹏举在蜀刊刻于世,为四卷本。其中只包括井度的藏书一千零三十三种。与此同时,晁公武的另一门人姚应绩在四卷本的基础上,增补晁氏自己藏书所写的读书记,编成了《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二十卷,当时有无刻本行世,史料未记。因此,《宋史艺文志》传记类记载晁武《读书志》二十卷,目录类则记为晁武《读书志》四卷。至宋淳佑年间,在浙江与江西相继出现了两种《郡斋读书志》的刻本,世称衢与袁本。袁本与衢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收书数量与卷数不同:袁本少于衙本,收书一千四百五十八种,衢本收书一千四百六十七种,衡本比袁本多九种。其二为解题不同,袁本基本上保持了晁氏原《志》的旧貌,而衡本则是在原《志》基础上统编改定而成,这在解题内容上有清晰的反映。除此以外,两本在原《志》的基础上有异文三百多处,主要表现在衢对袁本的的增补与订正。
传世要版本有《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明范氏卧云山房抄本、嘉庆二十四年艺芸书舍汪士钟重刻衢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附志、考异四卷、康熙六十一年陈师曾重刻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二十卷 附志二卷,光绪十一年王先谦以汪士钟重刻衢本为底本,校以陈师曾重刻袁本之抄本等,成一合校本。又附以赵希弁《读书附志》,是目前较完备的一部书。[22]

作者:白河书斋 (2018/2/25 7:10:15)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晁氏论坛  执行时间:269.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