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盖氏的最早记载

    中华盖氏网 2017/7/4 18:55:59 盖永德


盖氏的最早记载

清华简《系年》三:

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战国的其他文献也有记载商盖的,本文不列举了。

商盖氏,就是商的联盟盖部落,当时还不能称其为国。盖国一词,是后来的叫法。在《山海经》里有记载。本文还是着重讨论一下《山海经》里面的盖国。

《山海经》:传统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说"后人羼入,非本文也"

海内北经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犬封国曰大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曰从足。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大蜂,其状如螽;朱蛾,其状如蛾。
蟜,其为人虎文,胫有【綮糸换月】。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
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披发,无一手。
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蝟状如狗,黄色。
袜,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
戎,其为人,人首三角。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大蟹在海中。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大鯾居海中。
明组邑居海中。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译文】
海内由西北角向东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依次如下。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我们单看这两句。其中包含五个地名。

盖国、燕国、倭、朝鲜、列阳,把这些联系在一起。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

盖国存在于燕国的南面。战国时期,山东已经没有盖国。所以有人认为此盖国在朝鲜半岛。

秦开却胡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秦开却东胡取辽东的战功。历史资料有二: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

“后子孙稍骄虐,国人离志,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

 

史料没有指出具体年代,今人多以秦开破东胡为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时事。 却可大致推出。燕昭王为全力谋齐,乃以燕国贵胄(包括秦开)入质东胡以求稳定后方。至燕武成王时,深悉东胡虚实的秦开回国。武成王乃以秦开统大军北击东胡,大获全胜,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其势力仅仅达到鸭绿江。以江为界。江北为燕,江南为朝鲜。朝鲜遂弱。此时,高句丽还没有建国。

那么此时朝鲜是箕子朝鲜(约前1122—前194)。在列水(大同江)以东,定都平壤。盖国都在鸭绿江以南,盖马大山一带。

或曰,朝鲜都城在平壤,平壤在大同江以东。故朝鲜在列阳东

《山海经》记载的国家、人物、事物,不一定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的,有很多是以前的。


文中: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 山海经》中对西王母主要活动区域的描述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这样的描述与青海的地理环境也是相吻合的。李晓伟认为,西海当指青海湖,流沙在柴达木盆地随处可见,赤水指的是今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内的恰卜恰河,黑水就是发源于祁连山南脉流入河西走廊的黑河。也就是说,西王母生活的核心区域就是青海省境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区域。

在山海经.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q&),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①。上有木禾,长五寻②,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ji4n)③。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④。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夷]羿(y@)莫能上冈之岩⑤。
注解:
①仞:古代的八尺为一仞。
②寻:古代的八尺为一寻。
③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这里指井栏。
④百:并非实数,而是言其多。
⑤夷羿,即后羿,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善于射箭,曾经射掉九个太阳,射死毒蛇猛兽,为民除害。
翻译:
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山顶有一棵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需五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翻译:
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转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翻译:
黄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

西经和北经里都有昆仑山、黄河、渤海.

犬封国曰大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犬戎在西北,今甘肃、陕西交界地带。

犬封国

  犬封,即犬戎,古族名。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称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静宁县威戎(今静宁威戎镇)立都。西周中期以来,随着周王朝实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仅能守成,而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特别是猃狁,进一步加强对周朝的压力,不时入侵。宣王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军征伐猃狁,取得很大胜利。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周王朝又重新出现了衰落的现象。周幽王即位,以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国人皆怨。幽王三年,又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相传为博得褒姒最美的一笑,曾点燃烽火(军事警报用),戏弄诸侯,失去诸侯信任。接着,又废去申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子伯服为太子,并拟问罪申侯。周幽王十一年 (公元前 771年),申侯联合缯(今山东枣庆东)和犬戎军队大举进攻西周都城(丰、镐两京,今西安西),幽王急命点燃烽火,结果诸侯一个也不来救。周王室卫队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幽王携褒姒及太子伯服仓皇出逃,终被犬戎军队追上。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死于骊山脚下,西周亡。随后,晋、郑、卫、秦等诸侯联军又将犬戎军队打败,拥立宜臼为平王,迁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犬戎族为游牧民族,当时的犬并不像现在这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族人的图腾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为“犬戎”。

  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古匈奴荤粥和犬戎开始。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据《后汉书》记载,至汉朝,在原来犬戎活动范围内曾出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西戎白狼国。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自愿归属东汉。白狼王还命人作诗三首,合称《白狼歌》,献给东汉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国就是犬戎国的变种,白狼王则是犬戎的后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为图腾的部族。白狼国的存在,也可以证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据史料记载犬戎族极为野蛮凶悍,据史书记载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图腾。《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里说:在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而且,唐还“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这说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实际上,从民族归类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么以上所说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断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为图腾的游牧民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 , 顺水 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 。”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曰从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舜将其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少昊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称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们的故事可见于《拾遗记》,非常美丽动人。在那里有一棵穷桑树,其果实万年一结,吃了的话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称为“穷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这些关键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于西方不容置疑,而穷奇也是被舜驱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驱逐的还有黄帝的不才子“浑沌”;颛顼的不才子“梼杌;以及“饕餮”三族,作为怪兽的“浑沌”,“梼杌”,“饕餮”也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西方,其中饕餮位于西南一些,但想来离被称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远。也就是说,和其他几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谓“御魑魅”的说法很可能是指压制当地少数民族,从这样的想法衍生开思考,怪兽们的行为特性也就不足为奇。“浑沌”,“梼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点。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这些都是古迹。

帝尧台坐落在浮山县城东海拔1037m的尧山之巅。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

据史记载,古帝唐尧的部落陶唐氏一族曾居住在浮山与襄汾相连的崇山一带。尧建都平阳以后,常顺涝河而上,到浮山尧山避暑,至今民间流传着尧帝在浮山的许多美好的传说,尧山之顶有尧帝亲手开凿的水井,现遗址尚存。尧之时曾发过一次大洪水,传说尧曾带臣民到浮山避水,因见山势随水起浮而不没顶,遂有"浮山"之称。尧的儿子丹朱亦受封于浮山,浮山又称"尧嗣古都",至今留有丹朱山,太子庙、祭天坛、饮马池、拴马石等众多遗迹。

这些古迹大都在今山西西南部,距黄河不远。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

王子夜之尸,据说这具尸体便是被那有易君绵臣杀害的王亥。

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子姓,又名振 ,夏朝时期商丘人,商族。他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 、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

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

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庙号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称"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

夏朝时期 , 易水流域有个民族为有易氏。

易水:

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王子夜之尸,可能在河北。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处河大泽”,此河为黄河。按照行文,应该在帝尧台东方。

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帝舜有虞氏:

《帝王世纪》

舜,东夷之人,故曰舜夷。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故以天下禅禹。宵明、烛光,处河大泽。就是两人住在黄河的大湖沼;大薮泽。

以上这些都是黄帝及尧舜禹时期的人物、事物、传说。西王母甚至更早。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这两句和前面的格格不入。

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在此之前是否有人或者刘氏父子,在文中增添内容,也说不准。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从“钜燕”分析,似乎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山东早就没有了盖国,那时朝鲜的盖国叫什么我们无法考证。是叫盖国还是叫盖马国。

我们不去考虑了。只明白盖国是否存在的就可以了。朝鲜的盖国,也是山东盖国的延续。重要的是,盖国是否存在过。

 

燕国

燕昭王时(前335年-前279年),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

其势力范围,东到今辽阳一带。并未深入朝鲜半岛。

燕昭王时,随著国力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占领了中山北境一带,今唐县、望都一线成为燕国的南境。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并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的领土(除了莒、即墨两城)。

《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公》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

但时间不长,燕国就灭亡了。

前222年燕灭于秦。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秦朝时,势力也未达到朝鲜半岛。

汉四郡

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对朝鲜半岛北部有很大的影响力。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新宾),统治夫余、高句丽(非高丽,高句丽与高丽有250年以上年代差距,高丽乃后世韩人顶高句丽名号而已,且二者统治主体及民族构成不同,详见高句丽词条)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并为魏晋所承继。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 临屯二郡撤销,将 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 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 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 汉城),在其下新设 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 建昭二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 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

从 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大概相当于中国商周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大部分来自中国。因此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北朝鲜与中国中原政权形成一种 隶属关系。汉武帝剿灭 卫氏朝鲜后,正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置郡统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四郡”。在整个汉魏西晋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中原政权的郡县统治,在北朝鲜原生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富有影响力的乐浪文化;同时,半岛南部三韩地区受九州弥生文化的影响亦加快发展,马韩、 辰韩和 弁韩三大部落联盟经过不断战争逐渐融合,之后又分裂成三个国家:马韩国、辰韩国、弁韩国。

汉四郡的控制权归属

1.朝鲜(萁子朝鲜,卫满朝鲜,非后世之朝鲜)建立者为箕子,箕子是商朝贵族,带领部分族人东迁至半岛北部。

2.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所灭,而卫满是燕国将领,故而卫满朝鲜可视为地方政权的“改朝换代”。

3.卫满朝鲜被汉朝所灭,大部分地区被汉朝吞并,建立“汉四郡”,此事件可以视为中央政府对朝鲜半岛从羁縻管理到直接统治的转折点。

就是说,在燕国时期,盖马大山以西的西盖马地区,并未纳入燕国的版图,也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燕国领土。燕国只实际控制到辽阳一带,燕长城以内地区。这一点,我们从秦长城就能看出来。长城以外,燕国不可能真正控制。只是一种隶属关系。

朝鲜半岛北部还是朝鲜的势力范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汉灭了朝鲜。

卫氏朝鲜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94年~前107年。于中国西汉初年时,由燕国人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卫满即位后,积极建立国家,使国家愈来愈强盛。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半岛。公元前107年,卫满朝鲜被灭。

卫满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今首尔一带。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

朝鲜在列阳东,指的应是箕子朝鲜,而箕子朝鲜都城什么时间定在平壤,这个不可考证。但卫氏朝鲜定都平壤是肯定的。此时的盖马国仍然存在。

 倭

  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该书《地理志·燕地》称日本列岛为“倭”,当时日本列岛的人接受了这一称呼。

《汉书·地理志》

乐浪海中有倭人(7),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倭(wō)人:古代对日本人的称谓。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如果按照此说,倭最早出现在西汉。西汉时期,到哪里去找钜燕,早就不存在了。倭属燕,倭国属于燕国。要么就是在很早以前,日本就已经叫倭,可是这种说法只在《山海经》出现。

 

汉朝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地理。

《汉书·地理志》

玄菟郡(1),武帝元封四年开(2)。高句丽,莽曰下句丽。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丽(3),辽山(4),辽水所出(5),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6),西北经塞外。上殷台(7),莽曰下殷。西盖马(8)。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9),西南至西安平入海(10),过郡二(11),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1)玄菟郡:辖境相当今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部等一部分,及朝鲜狼林山脉与清川江以北地区。郡治高句丽。(2)四年:《武纪》、《朝鲜传》并作“三年”。(3)高句丽:故城在今辽宁新宾县西南三十余里。(此处与东北通史记载不一)(4)辽山:在今辽宁清源县东北。(5)辽水:今浑河。(6)南苏水:今苏子河。(7)上殷台:故城在今吉林通化市。(8)西盖马:在今朝鲜慈江道渭原南。(9)马訾水:今鸭绿江。(10)西安平:故城在今辽宁丹东市东北。(11)过郡二:玄菟、辽东。

盖国有一说在盖马大山一带。

 

这其中的西盖马可能就是原朝鲜盖马国故地。朝鲜盖国,可能和西盖马有关。

网络有

盖国人在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盖国。以后又与马氏族建立了盖马国。其国境中的高原命名为盖马高原,其山脉称盖马大山。

公元26年,盖马国被高句丽国第三世太武神王征服。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网络译文:朝鲜在列阳的东面,北面有大海而南面有高山。列阳隶属于燕国。

我倒是没看出来朝鲜的北面有大海,不知译者怎么看出来的。我理解是:海的北面,山的南面。而列阳属燕,列阳在某一时间可能和倭一样,隶属于燕国。这种隶属关系应该不是势力到达那里。而是象东汉时光武帝封日本国王为倭奴国王一样。

《汉书·地理志下》燕地,

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文中:
“乐浪、玄菟,亦宜属焉。”意思是:乐浪、玄菟,也应该与燕国有管辖关系的。“也应该”,这是一种推测语气。并不能肯定。

就是说,东汉班固也说不清这事。

 

列阳,指的是列水的北岸。即今大同江北岸。列阳东,应为大同江以东。在汉朝汉四郡设置以前,没有记载中原势力控制达到大同江。班固的《汉书》中也是推测的。

有人据《山海经》称,箕子朝鲜一开始就把都城建在了列阳以东的平壤。

卫氏朝鲜建都在平壤是可信的。可是商末周初的箕子朝鲜定都何处,除《山海经》外无法考证。

有人说朝鲜最初似乎在渤海北面。周朝时期的箕子朝鲜,最初封地在辽西。

《晋书?裴度传》载:“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之以封箕子”。

朝鲜最初隶于燕候,尔后箕子东迁朝鲜。

高句丽之地,本孤竹国也,高句丽最初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一带建立政权,箕子朝鲜最初就在这一带。(东北通史)

就是说,辽西地带,在夏商时是孤竹国的范围,周初是箕子朝鲜封在这一带,在汉元帝时建昭(公元前37年)二年,是高句丽建国在这一带。这些政权没有任何继承关系,都曾经在辽西建立政权。但是也有人说,东迁一事,没有其事。

所以,朝鲜在列阳东,应该是周初商末时期,如果盖国和它是同一时期,那么盖国就是山东半岛的盖国,这和《盖将之妻》的盖是一个国家。

之后是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网络译文:列姑射在大海的河州上。

应该就是在渤海边黄河河口的洲中。可能是三角洲之类的。大海的远处怎么能有河州呢?所以应该在河口不远处。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

列姑射也可能不再黄河口。或者在朝鲜半岛的某个河口。

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

射姑国的西南部,高山环绕着它大蟹生活在海里。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大鯾居海中。

陵鱼长着人的面孔,而且有手有脚,却是鱼的身子,生活在海里。大鯾鱼生活在海里。

明组邑居海中。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明组邑生活在海岛上。蓬莱山屹立在海中。大人贸易的集市在海里。

蓬莱山在海中。《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日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所以,此海应为渤海。

 

此文中海基本都指渤海及其外延黄海。海内北经,从全文看,基本指渤海及其以西、以东地区。

从《山海经?海内北经》记事的顺序看,是从西向东记事的,基本上是沿着黄河从青海到渤海的顺序。

朝鲜盖国应该是山东盖国的延续。前期在山东,后期在朝鲜。就如同北宋和南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我并不是否认朝鲜有一个盖马国。因为在战国时代,山东确实没有盖国了。

此外,《山海经》中多处记载和盖有关的国名,山名。

“盖国”与“盖山之国”、 “盖余之国”、“盖犹之山”可能有联系。“盖国”在“钜燕”的南面,“鉅燕”是在东北陬的位置,那么“盖国”应在其南方,其余三处可能也相距不远。关于它们的描述如下:


   《海内北经》: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盖国在鉅燕南,倭北。倭属燕。


   《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黑齿国在海外东经里也出现过。“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少昊之国在东方,少昊在鲁北名叫穷桑的地方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了一个以百鸟之王凤鸟为主图腾的氏族部落式东方鸟国——少昊之国。

盖余之国,因其所处大荒东经,在山东一带的可能性也很大。此盖余之国,和古代和顺不知是否是一个。山西省和顺县古地名叫盖与。是不是后来部分盖国人西迁了。盖与离盖聂的老家不远。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有赤马,名曰三骓。有视肉。
   有小人,名曰菌人。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东南海之外”, “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羲和之国在东海之外,应该距山东日照不远。盖犹之山是不是盖马大山。也有人认为,羲和之国在朝鲜。

大荒东经和南经都记载有甘渊,说明《山海经》各经有重复部分,重复不止此处。所以盖国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经内,也可能是一处。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有弇州之国,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凤。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有一臂民。

在《山海经》中,海内、海外、大荒指的是时空中历史的远方。相比较而言,海外比海内的年代要更久远,大荒是比海外、海内更为遥远的时代或者说时空距离。《山海经》中的《大荒四经》具体可能是商朝及其四方区域的地域考察记录。

如果是这样,各个盖国,可能就是不同时期的盖国。那么,海内北经中的巨燕南面那个盖国,可能就是最晚的盖国了。

《山海经》在展开“大荒西经”记述之初,首先陈明“大荒”在“西北海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方位信息,如果“海”指渤海,那么“西北海之外”一定是指渤海西北一带。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轩辕台位于北京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处于京津之间,山上有大冢,世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皇帝之陵。《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1992年10月,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认平谷县山东庄村的轩辕陵即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

有弇州之国,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凤。

弇州,地名: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弇州就是今天的衮州,在山东衮州市。

 盖山之国也可能在山东一带。因其所在“大荒西经”或者在山西,或者在甘肃。这个不好确定。

大荒西经和东经分别有盖山之国和盖余之国。也就是说,一东一西有两个盖国,并且都在大荒经,可能是同一时期。这和清华简“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可能有联系。

从全面考虑,不同的“盖国”。所用的名称是不一样的。盖国都在哪里呢?这些盖国是否都是同一时期的呢?如果都是战国时期的,为什么没有留下其它记载,所以可能性不大。从全文考虑,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应该有一个在山东半岛一带。此盖国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并且势力不小。盖国、盖余之国、盖山之国,可以理解为盖氏的各部落,每个部落就是一个部落方国。当然,也可能是周初,盖国被灭后,分迁到各地形成的。

盖国还出现在《盖将之妻》

作者:西汉刘向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刘向的《列女传》里面的《盖将之妻》一文,文中邱子就是盖国的将领。传统观点认为这个盖国是山东半岛的一个国家。而不是朝鲜半岛的盖马国。刘向生活的时代,朝鲜盖马国也是存在的。

总之,盖国是存在的。在商朝时,是商的盟国。史书记载商盖氏或商盖。周初被灭国。

从这一点上看,王纪成先生把盖国的邱子定为盖氏的得姓初祖,是不无道理的。因为除了邱子,盖国的人物,史籍中再也找不到了。

严格的说,盖国,最初就是商朝时的盖部落,所以清华简上称其为商盖氏。商朝的属国,也叫方国。说盖氏是以部落为氏亦可,以国为氏亦可。以部落为氏早于以国为氏。

从其源流看,商的始祖是契,盖氏是商的支系,应属黄帝后裔。这是盖氏的又一源流。

所以,可以说盖氏源于商盖氏,以部落为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