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姓氏企业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禚振西谈柴窑 第 11 楼

后仿耀瓷的发展及作伪手法(禚振西 杜文) 作者:禚振西 | 标签:   | 评论1 | 阅读595 | 2007-3-13    耀州瓷器是我国古瓷百花苑中的奇葩,其工艺技术不仅在古代广泛传播,形成了著名的耀州窑系,进入20世纪后,刻意摹古的复仿制品日见兴盛,多年来仿宋以至仿唐、五代、金的高仿耀瓷不断出现,流通在国内外的市场上,甚至被博物馆“珍藏”。因此,对耀瓷和后仿耀瓷的区分和鉴别,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就多年来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后仿耀瓷的发展和鉴定问题。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19:21)   回复此贴
  回复:禚振西谈柴窑 第 12 楼

禚振西
性别: 女
所在地: 陕西省 西安市
简介:  
禚振西,山东高密人,1938年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和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兼任陕西省文物鉴定组、陕西司法鉴定中心、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玺宝楼青瓷馆、佳洋陶瓷公司、文德拍卖公司、《收藏》、《收藏界》杂志社的顾问和鉴定专家。是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4年被铜川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禚振西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历任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隋唐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考古和古陶瓷发掘研究和教学、鉴定工作。

    数十年来,禚振西一直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考古学家。擅长于采用地层学的方法对所主持的古瓷窑考古进行科学考查和发掘工作, 所主持的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在1997年荣获首届中国田野考古二等奖,并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还擅长对古瓷窑获取的大量瓷片标本,采用标型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排比、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系列性的考古报告集多本,并从中总结出其历史发展之时代的规律及特点。还对国内著名的古瓷窑,特别是陕、甘、宁、晋、豫、冀、鲁等北方古瓷窑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近二十年来一直担负着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陶瓷考古教学,及一些文博单位、拍卖公司和收藏类杂志的古陶瓷鉴定工作,曾被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请去讲学。

    主要著作有:《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耀州窑瓷》(日本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先后曾获陕西省历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次、三等奖2次。1997年因对中国古陶瓷研究贡献突出,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的“希尔”金奖(Hill Gold medal),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华人学者。2004年被评为陕西建国50年十大杰出女性代表之一。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19:41)   回复此贴
  回复:禚振西谈柴窑 第 13 楼

柴窑不是“仙器”!归纳历代对柴窑的评价,受历史条件和生产工具的制约柴窑产品应有的特征。钧窑、汝窑发展了柴窑的制瓷技术。汴京官窑当与柴窑是同一窑址,这是因宋徽宗“崇古尊古”性格所决定的!柴窑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最早记载于明《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自古以来中国名窑首推柴窑!可是柴窑在那里?什么是柴器?这一难题竟是整个瓷学界之谜!中国历代名窑中汴京官窑、哥窑确实还没有找到窑址,但都存有大量的实物,可与历史上的“只言片语”相符。令人奇怪地是对于柴窑的文字评价,上至皇帝题诗…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21:50)   回复此贴
  回复:禚振西谈柴窑 第 14 楼

瓷家认为独绝古今,几位耀州大家如禚振西,周小陆均认为五代耀州窑即柴窑.只有近200年后的汝窑才与之相近.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40:55)   回复此贴
  回复:禚振西谈柴窑 第 15 楼

“柴窑出北地”,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41:2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3/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980.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