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平阳郡柴荣家族谱系 第 17 楼

卢琰九子各因其才,并陟显荣,皆要职。三子卢璇,七三,字伯玑。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征为殿前防御使,咸平六年(1003年)任清源(今山西清徐)节度使,未几召回京都,任同知枢密院事。天圣元年(1023年)被封为武烈候,谥德。诰封其妻卢锦为吴国夫人。  
卢璇始住灵山下庄(或称下卢,今属磐安),后析居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浦江、龙游等县(市)。九支卢中,以第三支(女支)蕃衍最为繁盛。  
定安溪卢氏始迁祖为卢璇十世孙卢份,自宋绍定5年(1232年)由永康石马迁于东阳定安溪,是为中宅,隶孝德乡。至十三世孙特立公(行百七·字敬中),博学优行,寿逾九旬,由郡痒生荐登上舍,赴郡邑大宾,授迪功郎,生四子:  
长子宏,千行一,字深夫、有能。元顺帝元统时进士,广东肇庆郡守,官至通直郎,因朝政日非,辞官不仕,居金陵,后迁永康五指山,遂为永康中山乡中山村始祖。  
次子实,行千四,字贞夫、有诚。迁一都雅溪(今卢宅),但与雅溪卢氏宗谱记载不一。据《东阳县志》记载,东阳卢宅卢姓的开基者叫卢实。他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8年)由浙江天台县迁入东阳县巧溪,其孙由巧溪再迁徙到雅溪(即卢宅)。如此算来,卢姓子孙在雅溪(卢宅)聚族而居大约有900年的历史。属“九支卢”宗族中的第三支支脉的分裔。现有居民1000多户,有卢姓大宗祠、方伯第、柱史第、进士第、五台堂和龙尾厅等建筑群,使这里成为明代与清代古建筑的小型博览馆,同时折射出卢姓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光辉。经国务院批准并于1988年1月公布,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子寀,行千五,字宗夫、有文。世居八都定安溪长堤(今寀卢),现有68户,2200多人。  
四子宣,行千二十二,字和夫、有初,号西山居士。迁东阳锦溪(今上卢、下卢),目前有3000多人。  
现东阳一带“柴氏卢”人口约两万三千人。  
又据《浙江通志网站》载,永康黄岐村,祖始柴肇,为后周柴荣后裔。约在宋淳熙年间从兰溪迁此,称“柴卢氏”,是为“女支卢”的后裔。又复为柴姓。  
5、守礼——柴华支系  
据《富春柴氏谱序》记载:“守礼生二子:曰荣、曰华。”又见浙江慈溪〈掌起镇人民政府网站〉所载裘易伟的《柴家村的来历》文章云:“根据柴家村老年人说,柴氏的始祖是周世宗的堂弟柴华。”我们以为应以《富春柴氏谱序》记载为准,柴华亦应是柴荣之胞弟。如此说来,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时,跟着康王赵构南迁到杭州的柴华裔孙,在元末顺帝时为避迫害又逃到了慈溪掌起镇方家河头,并在东蔡和西蔡中间建立了柴家村。始迁祖柴仁当为柴华之裔孙。  
6、守礼——柴贵支系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周虢州防御使柴贵,世宗弟也,其孙肃自陈求官。帝问王曾曰:“肃果柴氏之后乎?”曾对曰:“得贵告身验之,信然。”帝曰:“世宗开拓土宇,为吾国家也,后裔其可忘哉!”命为三班奉职。然在〈宋史第一百一十九卷〉之记载里肃却成了柴贵之子。在本卷仁宗七年,又录贵曾孙日宣为三班奉职。  
(二)守义——禹锡系  
据《富春柴氏谱序》记载:“熙谨子禹锡,少居大名,尝事太宗於晋邸,太平兴国迄咸平中,累官枢密院使。子宗亮、宗庆。宗庆景德初尚鲁国长公主,历官将相,无子。宗亮官太子中允,生三子:元亨、无吝、无咎。元亨生二子:咏、谏。咏嘉佑中封崇义公,给田以奉周祀。咏生五子:贻度、贻明、贻廓、贻教、贻庆。贻度子彦颖,彦颖子叔夏,绍兴初复封叔夏为崇义公。贻廓生三子:祖遇、祖高、祖周。祖遇一名士谦,生三子:昊、旻、炅。祖高生四子:本大、本仁、本兴、本芝。昊宣和中进士,建炎间官兵部员外郎,扈驾南渡,率其族悉南迁,是为柴氏履东南之始。昊居绍兴,旻居定海,炅居衢州。本大居建德,本芝居衢州之江山,生三子:中行、中守、中立。中行字与之,绍熙元年进士,历官至右文殿修撰,为今富春屠山柴氏第一世祖。”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6/27 19:02:03)   回复此贴
  回复:平阳郡柴荣家族谱系 第 18 楼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唯一一份有关后周柴氏禹锡系的详细记述。《谱序》中所提到的周太祖、圣穆皇后、柴守礼、周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及柴禹锡及宗亮、宗庆、元亨,咏、贻廓、彦颖、叔夏等均分别载入了《五代史》、《宋史》和《续资治通鉴》之中。这不仅为我们考证理顺周世宗柴荣谱系的脉络,而且也为我们订正《谱序》中的个别之误有了依据。  
《谱序》中“熙谨子禹锡”有误。新、旧《五代史》和《宋史》均已载明:“乾德二年(961年)熙谨卒。”据《五代史》记载推测,周纪王熙谨薨时年不过九龄,柴禹锡当然不会是熙谨之子。《宋史·柴禹锡传》载:“景德初(1004年)子宗庆选尚,召禹锡归阙,令公主就第谒见,行舅姑礼,固辞不许。顷之,还镇。未几,卒,年六十二,赠太尉。”由此可知柴禹锡应生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较柴荣小二十一岁,而此时柴宗训、柴熙谨等还没降生。  
柴禹锡不是柴荣直系嫡孙,其实在《宋史》中已有记载,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已作结论。  
因为柴元亨本柴禹锡之孙,柴宗亮之子。  
虽然《宋史》和《柴禹锡传》并没有记载明柴禹锡与柴荣之关系,但柴禹锡为后周柴氏谱系的成员是不容置疑的。由于柴禹锡小柴荣二十一岁,他当然不可能是柴荣之兄长,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柴荣之弟。从柴禹锡之子宗庆、宗愈、宗亮与柴荣之子宗训、宗让等都为宗字辈而言,柴禹锡应与柴荣是同辈之亲,合理的解放是,柴禹锡是柴翁次子柴守礼之子,这一判断得到了浙江衢州市文化局主办的《衢州文化信息网站》的佐证,该“网站”载:“西乡柴氏始祖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帝,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使,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南宋初,其裔柴邦璠分支江山长台。明永乐时,柴邦璠后裔柴好悌为海丰令,贵老于衢,卒葬西乡柴家,其子德迓,得迎遂家与此。后分支柴家坊,路边等地。”此则更加明确了柴禹锡为周世宗之旁系,是同祖堂兄之关系。因为族弟乃同祖之兄弟,而非同父之胞弟。《江山县志》亦有:“东儒柴氏系南宋初,原京城总管璠从州迁入中睦”之记载。明永乐年间东儒又出柴兴,中进士,在宫中曾教三代太子读书,因其执教甚严而冒犯太子,恐皇上怪罪,遂吞金而亡。皇知其事,亲赐“清宫树范”匾,并以“春柏亭”送其“荣归”故里,沿途大小官员无不迎送之。  
柴禹锡之祖柴翁在唐庄宗时已从邢州之别墅徙居大名,这在之前所引的《宋史·张永德传》和《隆平集》中均已得到证明。也就是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柴翁与其女柴氏已在魏(今河北大名东北)了。贞明二年(916年)八月,晋王李存勖亲率晋军攻克邢州,大概在此时,柴氏女被李存勖纳为嫔御。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于魏州称帝,柴翁和其女柴氏及次子守义便随李存勖由邢州迁至魏都。大概17年后守义在此生下了柴禹锡,这与《宋史·柴禹锡传》所载:“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是解释得通的。由于柴荣过继给姑父郭威,并已改郭姓,所以当柴荣以异姓之亲,承大统之后,守礼在“世宗之世,未尝至京第,以元舅礼之。”柴荣对生父尚且如此,而作为旁系之亲的柴禹锡与堂兄柴荣的关系也就不可能表现得非常亲近,频频来往,以免影响柴荣与养父之关系。陈桥兵变之后,世宗诸子遭到冷落,甚至迫害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如降宋的后蜀主孟昶,吴越国主钱俶都可以被赵匡胤留在京城,给予款待,而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以奉周祀”的柴宗训为何不留在开封,而非要急急忙忙将其贬到湖北房陵,后来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呢?柴熙谨为何又于乾德二年不满八岁而卒呢?柴熙让的下场为什么是“不知所终”?而柴熙诲是靠柴周旧臣卢琰冒死相救,并收为养子,改名卢璇,隐居浙江深山老林,才免遭厄运。所以柴禹锡自传中不但未写其父和祖父之名,而且也没有表明他与柴荣之关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我保护。到了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柴氏子孙不再会对大宋政权构成任何威胁时,宋廷才下诏:“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禹锡之孙)为三班奉职。”之后又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录周世宗从曾孙贻廓(禹锡裔孙)为三班奉职。”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6/27 19:02:40)   回复此贴
  回复:平阳郡柴荣家族谱系 第 19 楼

然在《富春柴氏谱序》里,有关崇义公柴咏、柴叔夏和柴彦颖等之记述与《宋史》所载不一。如前所述,在《宋史》的记载中,“柴咏为柴守礼之孙,若纳为柴咏之子。叔夏是世宗之玄孙,而彦颖为世宗第八世孙。”考虑到《谱系》中“元亨生二子:咏、谏……咏生五子,贻度、贻明、贻廓、贻教、贻庆”之中又没有若纳,这就说明,贻度等五兄弟不是柴咏所生。再考虑到英宗四年九月,贻廓以周世宗从曾孙被录为三班奉职,那么元亨可能就是贻度等五兄弟之父。再如,按《宋史》记载推断,叔夏应是彦颖的曾祖父,所以《谱序》中“贻度子彦颖,彦颖子叔夏”之句显然不对。因此,我们建议,将《谱序》之中的有关“柴咏、叔夏、彦颖”的记述取消,并将“元亨生二子:咏、谏……咏生五子”改为:“元亨生五子:贻度、贻明、贻廓、贻教、贻庆”。问题即可化解。但这一推断需要进一步考证。  
至此,我们可根据以上之分析重建柴翁以下周世宗谱系。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揭开了后周柴氏宗族世系的一角,但要真正理清柴翁家族的脉络,还有很多艰难的工作要做。不要说,新的资料需要我们去收集,新的矛盾需要不断地去解决,就是《宋史》中所记载的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曰余庆、曰城及1916年出生在山西闻喜县的周世宗柴荣的裔孙,原中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等,还不能确定各属哪一分支?因此,这就需要全国柴氏族人深入挖掘,旁征博来,钩沈拾遗,寻坠絮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不断充实“后周柴氏谱系”的内容,使之曰臻完善。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6/27 19:03:07)   回复此贴
  回复:平阳郡柴荣家族谱系 第 20 楼

第三节 平阳郡洪洞柴氏

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 ,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周世宗柴荣。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山西省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  
   山西省洪洞柴家庄村和马头村祠堂,藏有祖传的各个半副皇家仪仗(銮架),现村中年长者,都见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皇家仪仗(銮架)被毁。现已失传。  
山西省远城垣曲县柴家庄,过去,有柴家祠堂,供奉周世宗柴荣。清朝时期,柴家墓碑记载有,柴家庄人为周世宗柴荣苗裔。
霍国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洪洞)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霍国公柴绍为晋州平阳郡柴氏的始祖,晋州平阳郡为柴氏故里。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柴家垣村柴氏族人,明朝初年又迁居河南省,山东省等地,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代。
(本文由柴道琳 柴有才编写)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6/27 19:07:07)   回复此贴
  回复:平阳郡柴荣家族谱系 第 21 楼

第四节 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后代分布:
一,周恭帝柴宗训后代,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二,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甘肃省,河北省,北京等地.三,后周纪王柴熙谨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等地,四,后周蕲王柴熙诲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等地.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6/27 19:10:3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2 每页5条 当前4/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1,511.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